课堂教学应关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时间:2022-09-26 12:19:33

课堂教学应关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一、学生主体性的内涵

从教育意义上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学生的主体性则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地塑造、建构培养的重要特性,也是学生主体是否得以确立的依据和标志。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主性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现为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地感知教材,学习教材,理解教材,并能够运用于实践;其次,学生还能够把自己看作是教育对象,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并利用内、外两方面积极因素,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积极向老师质疑、请教,要求答疑,相互研讨,以达到自己所预期的学习目标。

2.能动性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首先表现在他能够根据社会的要求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并以此作为今后自己学习的努力方向;其次他能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和情意结构去主动地同化外界的教育影响,对他们进行吸收、改造、加工或加以排斥,使新、旧知识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实现主体结构的建构与改造。

3.创造性

如布鲁纳所说:“学生的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应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其创造性也不限于首创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新见解,而应包括以下更多的内涵:在学习上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想象力,想出“新点子”和解难题,也就是说除了运用已有知识去探索新知识外,还应重视如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其创造力。

二、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缺失的表现

1.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性的缺失

我国的教育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其弊端早已显露。传统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根本目的的教学,强调的是教师个人知识的拥有量和授课水平的高低,而学生是否能够自主习得知识则显得无足轻重。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在逐渐“磨损”。究其原因,往往是老师生怕学生不理解而讲得过多,分析得过细,然后硬“喂、填”给学生,课后再让学生机械的背诵这些“标准答案”和条条框框,长此下去学生的思辩、赏析能力必会弱化,上课时不动脑筋,依赖性增强,大脑处于懒惰、休眠状态,最多只是个旁观者、听众和书记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能是被粗暴的扼杀,学习的积极性永远无法调动起来。

2.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动性的缺失

应试教育加剧了学生主体性的进一步丧失。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紧紧围绕考试来进行,中考和高考指挥棒的作用至高无上,题海战术、大题量训练把学生压得喘不过气来,那些试题大多是简单的机械重复,由于无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的今后发展,造成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淡漠,教师在教学中仅仅起―个现成信息的“负载者”和“传递者”的作用,这样的结果只会把学生训练成做题的“机器”和记忆的“容器”,因为“最优秀的接受性认知也不过是对人类既有文明的完整无缺的复制而已,就人类文明的进化而言并不贡献任何新鲜的东西”。

3.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性的缺失

创造性缺失是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严重弊端,首先表现在课堂教学缺乏应有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当前,我国的课堂教学仍然极端地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性,知识目标至高无上,学生整日沉浸于各种符号的逻辑演算中,单调乏味的理性生活成为课堂生活的全部内容,儿童的精神世界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课堂教学缺乏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从而使课堂失去了生命活力和创造特性。其次,僵化、教条的课堂教学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现行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从教学内容到方法都采用了工业社会的标准化管理方式,对每个学生都采用同样的事先套装的教育课程和方法,甚至包括一整套的审美和价值观念体系。这种大规模机械复制的逻辑与创造性发展逻辑是格格不入的。机械刻板的课堂教学,付出的代价是无数学生生机和灵气的泯灭,既使学生失去了自己应有的个性和创造精神,也使所学的知识几近无用。

三、课堂教学中

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几点建议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

积极的课堂教学环境,可以促使学生对教学过程充满兴趣,并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教师的主体地位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及其个性的发展,把学生作为主体角色,促使他们产生“自我主体”概念,形成德、智、情的内动力意识,主体性课堂教学才会成为可能。其次要实现学生主体性学习,必须要为充分发展学生开放、大胆、自由的思维活动创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要认清教学的实质是教师有意识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服务的师生之间的合作。这就是改变过去那种由教师一人“说了算”的课堂局面,随时征求学生意见,了解他们的心态和需要,不断改进教学,不断在民主和谐的交流配合中合作。最后还应注意建立和谐深厚的师生感情。“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中塑造朋友和伙伴式的人格形象,用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师德占据学生的心灵空间,教师要由过去课堂的“主宰者”变为学生的“服务者”,由知识的“传输者”变为“引路人”。有时还要充当与学生共同研讨的“参与者”“合作者”,彻底打破教师是知识的化身的怪圈。这样才可使学生对教师有喜爱的情感,不再有畏惧、仰视教师的心理,形成一种师生之间密切合作的关系。

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在教育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不否定教师的存在。要实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各样的手段,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鼓励其最大限度的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第一,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通过一些策略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促进学生对学习必要性的认识,创造条件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给学生一定选择权,自主选择内容,设立目标,选择方法,有助于学习自主性的培养。第二,优化课堂结构,创造学生主动学习的条件。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如上台演示,分组讨论,问题答辩等等。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和自信心,相信学生有学习的本领,提高自信力。要增强学生作为现代人所具有的积极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共同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不是期待老师的结论。第三,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积累,但教学中教师最主要的不是授以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点,而是培养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所以教师的教学重点之一是要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求。第四,重视个体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教学的对象是富有个性的个体,教师对每位学生都要认真细致耐心的调查了解,以每个学生的发展作为备课的前提,紧紧围绕学生个体的发展来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法。而且教师在重视学生共性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和个别指导。课堂提问设计要注意到各个层次的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作业布置也要突出后进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秀生“吃得好”的教学策略。

3.培养学生自控能力,给学生提供大胆创新学习的机会

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学习。首先,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意识。使学生明白自己是发展的主人,明白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最终要靠自己,别人只能辅助发展而不能替代。同时,要培养学生依靠独立的意志力,而不依靠外界的控制,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所选择的事物上的自我调控能力。既而,引导学生按自己的发展计划发展自我教育,展现出自主发展的活力。其次,激励学生用发散思维解决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同一问题的解决上,存同求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寻求多种解决方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这样,才可使独特的创造性学习不成为空谈。第三,激励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和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他们“标新立异”地解决问题,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或大或小的成功体验,激励他们的创造性。当然,教师还要充分给予学生自我纠错的机会,以养成良好的追求毅力和韧性。

上一篇:“案例型”课型在高职高专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从大学生“回炉”现象看高等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