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生涯规划的现状分析与启示

时间:2022-09-26 10:59:34

中学生生涯规划的现状分析与启示

在初中,要帮助和引导学生通过生涯规划的教育建立起生涯规划意识,提高生涯规划素养。此时,更重要的是为了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而进行合理的、有效的学习生涯规划。学习生涯规划是为职业生涯规划打基础的,是为了将来更好地从事自己选择的职业而进行早期的职业素养培养,将学习的焦点进一步提前和集中,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节省学习时间。

中学生要学会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学会职业决策是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认识自我就是要让中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和价值观,并根据这些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树立“学习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理念,并在长期的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提升实现自己职业目标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

我国当前存在的“真正的生涯规划的意义作用模糊不清,生涯规划测评技术应用不够,生涯教练指导方法难以到位,生涯规划分析工具落后陈旧”现状,势必为我们在中学生中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带来诸多不利,也会引起后续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缺位。本文就我国中学生生涯规划的现状综述,近期笔者研究获得的一些成果,以及带来的启示展开论述,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中学生生涯规划研究现状综述

中学生生涯规划在我国已经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一部分地区运用行政的手段在进行职业教育研究的时候切入这个课题,但尚对其概念、性质、意义和作用存在模糊的认识,所以难以做到位。一些普通中学也在高考即将来临之际,邀请一些心理学家,或是有过一些研究的专家来校作一两场普及性讲座,效果自然不会太好。

国内中学生生涯规划起步较晚,且以高中为主。研究较好的是大庆实验高中、北京十九中、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二中、上海建平中学和浙江诸暨学勉中学等。涌现出一批像尤敬党、符景海、刘德恩、潘恒曦、刘会金团队和广西教育科学研究所等致力于研究中学生生涯规划的先行者。走在最前面的还是江苏省教育厅,以及尤敬党等先辈们(他们已经开始研究中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的生涯规划,尤敬党现在研究女子中学生生涯规划)。

能够从初中开始研究的是广西教育科学研究所职教中心,但始终对初中生生涯规划研究的概念还是没有厘清,对阶段研究更是模糊不清,再与评价等功利结合,是难以找到一份具有现实价值的研究成果来。真正进入课程的是笔者领衔的“刘会金团队”在深圳中学进行的《中学生生涯规划的理论与实践》课题实验,从2014年9月起在初一年级全部正式进入课程。

中学生生涯规划基本研究成果

为什么要将“职业生涯规划”都修改为“生涯规划”,是因为在中学所进行的应该是生涯规划,而不是职业生涯规划,最起码不是准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因为在初中是要通过生涯规划的教育建立起生涯规划意识,提高生涯规划素养。此时,更重要的是为了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而进行合理的、有效的学习生涯规划。这是笔者在课题成果中已清楚地表达出来的观点,也是科研成果的一个亮点。笔者领衔的“刘会金团队”在中学生生涯规划的研究过程中,不断调查了解,分析归因,进行课程实验,最后在课题结题时得到了如下两个方面中学生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结论:层次界定与阶段划分。

层次界定 中学生生涯规划的两层次理论,也是至今为止,各个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中鲜有专家提及的观点。我们认为,中学生生涯规划的重要方面应该是两个层次――学习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学习生涯规划是为职业生涯规划打基础的,是为了将来更好地从事自己选择的职业而进行早期的职业素养培养,将学习的焦点进一步提前和集中,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节省学习时间,而且学习是终身的。在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生涯规划的理论与实践》中,第三章第二回第1节案例(第69页)就能够说明这一问题。

一是中学生学习生涯规划。现代教育理念已经告诉人们:“学习即生活。”人的一生都是处在学习与生活不断交替的过程中,而每一个人对待学习和生活的态度都不一样,学会处理好生活与学习关系的人能够从中得到幸福,但很多人都对学习有一种恐惧感。其实,如果明白了“学习即生活”的理念后就不会对学习产生这种恐惧感。相关案例表明,一个有思想的学生会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规划,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学习生涯规划”,而每一个中学生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特别是高中生。初中生在面临中考时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是读普通高中,还是读中职?而对这样的选择是与地区经济紧密相连的。如在经济发达的深圳,一些初中学生愿意读中职,高中学生愿意读高职院,是因为社会对他们的需要;但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就不会有这样的条件了。

二是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个体来说,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必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人们常常提到的成功与失败,不过是所设定目标的实现与否,目标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个体的人生目标是多样的:生活质量目标、职业发展目标、对外界影响力目标、人际环境等社会目标……整个目标体系中的各因子之间相互交织影响,而职业发展目标在整个目标体系中居于中心位置,这个目标的实现与否,直接引起成就与挫折、愉快与不愉快的不同感受,影响着生命的质量。中学生要慢慢学会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学会职业决策是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认识自我就是要让中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和价值观,并根据这些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树立“学习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理念,并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不断提升实现自己职业目标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

阶段划分 中学生生涯规划主要研究的问题,在前期应是学习生涯为主,到后期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渗透。学习生涯规划可以大致分为三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和高中后阶段。三个阶段的生涯规划内容与层次不一样,有差别。①初中阶段:普及生涯规划的理念与概念,学会认识自己,利用生涯规划的常识提升规划素养,侧重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初步的学习阶段规划。②高中阶段:在初中的基础之上,开始了解兴趣与职业的关系,正确评价自己的基本素养,以及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期盼,结合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未来职业理想的规划。高二起就应该认真思考自己的兴趣专业对未来职业的影响,有可能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职业体验,从而选择高考志愿的填报。新的高考方案实施后,这一点将更重要。③高中后阶段:高中毕业以后的大学生活和高职培训生活,甚至是高中毕业后即开始进入社会的那一部分人,都需要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由各大学的就业指导中心负责,这也是近年来大学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视的原因。因为很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都不是学习生涯规划指导与教练的,所以也要进行培训。这一点人才管理与测评机构北森做得非常好。台湾地区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而进入职业学院的学生基本对职业的选择有个大概了。直接进入社会的那一部分同学更需要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了达到职业愿望,再一次进行学习生涯的规划尤其重要。

中学生生涯规划滞后归因分析

政策导向 近年来的中国基础教育,被很多教育理论与教育观念绑架。学生教育在很多教育改革的理论前提下,最后认的还是两考分数,那就是中考和高考成绩。所以高考结束后,人们填报志愿少有按照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和人格特质来进行志愿填报,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大家都不能合理安排自己。教育部曾经对1300名高考状元(几乎是从高考制度恢复以来的所有高考状元)进行调查,发现他们几乎没有人在职场能够成为领袖,甚至成为职场精英的都很少。

认识模糊 人们不知道未来的方向,也没有了解对未来进行规划还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技术,所以在认识上都存在着模糊的概念。很多中学的校长也对这一问题存在空白地带,他们认为所谓“职业生涯规划”只是需要请几位所谓专家到学校来做一两场讲座,而这样的讲座大多从德育角度出发,讲的是空洞的哲学观点,而对心理学基础的生涯指导技术少有问津。这样的结果也造成了家长的恐慌,许多家长到了自己的孩子高二时,需要填报志愿的时候,不知如何填报,这样就到处求人了解,最后还是一知半解。不仅是家长,即使是教师也很少有人知道生涯规划的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如彩虹图、生命线、九宫格、六边形理论和四因素理论等,都是科学进行生涯规划设计的技术手段,而不是仅仅听一两场报告就可以做到的。而台湾地区已经成熟的中学生测评技术也会慢慢渗透到内地来,势必对我们的中学生生涯规划产生影响。

风险缺位 从大学毕业直接由国家分配工作,到今天大学毕业需要进入考试、招聘的环节。人们对职业的理解已经在悄然改变。过去毫无风险而进入工作岗位的父母一辈,很难高瞻远瞩的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大学毕业以后的就业风险有多大,有的即使知道也不是很清楚,所以很难理解就业过程中的职业生涯规划所带来的效应。无论是大学生本人,还是其家长,都存在着职业风险缺位的现象。

家长无措 正是因为上述的3个重要原因,导致家长在孩子的生涯规划与抉择上产生一些误区,造成家长们手足无措的现象。这就是在日常的生涯咨询中,常会碰到紧张的家长和坦然的孩子。

研究忽略 当前我国的许多教育专家,往往热衷于研究教育的热门问题,而少有人问津生涯规划这种跨学科的冷门话题。因为研究成果可能不会很快出来,即使有了研究成果也不会很快被认可。普及的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所以在内地,关于中学生生涯规划的理论研究著作大多数是从台湾和国外翻印的。目前存于市面的研究著作不足20种,与国外中学生生涯规划的研究成果相比,缺失严重。比如,加拿大仅课程就有12种之多,相应的教材与教师用书就在30种之上。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抉择,一般个人很难做到自己选择课程,自己学习课程。在实验中,深圳中学初中部能够将生涯规划实验进入七年级的全部学生的课程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以工作室为依托,以课题组为团队,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得到了深圳中学领导与老师的大力支持。由此看来,这一趋势应该会越来越好。

中学生生涯规划研究观点启示

问题根源在政策性与导向性 一定要界定中学生生涯规划不是帮助中学生找工作,也不是用这门科学来进行算命,而是要让中学生尽早地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体验职业。这种导向不能随意改变,要有一个基本稳定的导向法则,以便展开跨地区跨领域的生涯规划学习与指导。

已经感到必要性与迫切性 要提高中学生生涯规划的效率,提升中学生的基本素养,开拓他们的视野,尽早地了解自己,能够正确科学地分析自己,生涯规划就应该早日进入课程,而且要全部进入课程。不能以选修的方式进行。

课程缺乏纲领性与行动性 如果要获得中学生生涯规划的课程设置,即使不是以国家课程的意志设置,也要以地方教材的形式来进入中学生的课程。

症结始于放任性与随意性 为什么很多学校都在进行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最后学生们获得的只是片言只语,而不了解何谓生涯规划,更不能对他们进行大学志愿填报时的专业选择带来作用呢?原因就在于其知识摄入的放任性和随意性,不能清楚地了解生涯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全貌,从而造成误区,进入大学才发现,后悔莫及。事实上,大部分学生会选择《不良分子》一书中所描述的样子生存在大学里。“中国的大学不像高等教育机构,更像是高考后的余生。闯过高考,学生劫后余生,在这里疗养。大学是好好休息的地方。……好比是高考后给自己放四年大假。……在这里教书也不像教书,而是一种灾难控制。”【《不良分子》――马太・穆勒(Matt Muller)】

研究得到层次性与科学性 中学生生涯规划的研究给了我们另一个启示,规划未来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层次和实用操作的科学,尤其是在中学生阶段。因为首先,在中学生阶段的规划不单纯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还应该具有学习生涯规划的特征;其次,在中学生时代,学生的生命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定型,生涯规划的过程还需要对“三观”的改变进行调整;最后,中学生生涯规划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素养提升链,所以科学测试的手段得到的数据只能代表着一个方面。针对这样的情况,层次就显得很重要。此外是让科学测评的手段提前介入,获得可供分析的数据。

中学生生涯课程规划愿景

初一进入课程 希望经过深圳中学的实验表明,在初一开设此课是没有科学障碍的,同时学生接受的程度也符合我们的研究预设。授课的频率按每周一节课,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也容易调整课时安排,让这一课程计划得以实施。

成果飘进家庭 通过在深圳中学的实验研究,发现家长对这一课程的欢迎程度出乎之前的预料,几乎百分之百的家长是欢迎在初中开设这一课程的;至于怎样进行,家长们有着自己的期待。研究表明,可以尽快开发出适合家长阅读的中学生生涯规划的作品来,以普及这一常识。

普及惠及全民 可利用“市民大讲坛”“各类公益讲座”“各类公益宣传材料”进行立体的、多方位的中学生生涯规划的知识宣传,让这一知识早日进入千家万户,惠及万千学子,为助力中学生、让他们的人生出彩做好普及工作。

参考文献

[1]刘会金等.中学生生涯规划的理论与实践[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2]刘会金,谢斌.中学生生涯规划读本[M].海天出版社,2014

[3](美)汤姆・卡特(Unsavory Elements, Tom Carter)主编.不良分子[M].Earnshaw Books出版社,2013

[4]尤敬党,吴大同.编织生命的辉煌:青少年生涯规划指南[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振动训练对低龄老年人动脉血管弹性的影响 下一篇:成长手册照亮学生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