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马克思主义论文

时间:2022-09-26 04:05:14

青年马克思主义论文

一、合格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成才是党的事业常胜不衰的重要保证

共青团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其主要任务是把青年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巩固和扩大党的青年群众基础。而在大学生群体中培养和造就一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才能让大学生群体真正成为党和国家宝贵的智力资源,也是高校为党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根本政治任务。合格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应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学说坚定的信仰者,并以之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行动。合格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将有利于优秀党员素质的养成。党的正确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如果我们的政权掌握在具有很高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这样的政权就是人民的政权;反之,如果我们的干部牟取私利、受贿索贿、贪污盗窃,这样的政权就会蜕化变质成官僚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权。而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理论水平应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抓起[2]。

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后期出现蜕变的原因

(一)高校综合素质高且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思想教育者的缺乏

宣讲马克思主义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须保证宣讲者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坚定不移的。有的教师是坚信马克思主义的,但由于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强化、巩固自己的信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能将自己的信仰与学生感兴趣的时事热点结合起来从而传递给学生感染到学生。此外,由于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有限,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过程中过度依赖纯粹的理论灌输,而忽视让学生将理论学习与校内外实践锻炼相结合,不能让学生真正深刻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等问题。由于高校综合素质高且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思想教育者的缺乏,使得青年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期基础没有打牢,在后期一旦遇到外界干扰因素,就容易发生蜕变。

(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体系不健全

目前,高校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全面、系统、可行的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培训体系,很多工作没有突破以往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培养的传统模式。笔者就此问题访谈了几位同学,他们对缺乏严谨性和完善性的培训机制都表现出悲观失望情绪:在培训过程中,认真不认真,自觉不自觉,学多学少,最后大家所得的结果都是以“合格”而结业。甚至认真学习的同学反被视为异类。如何形成“严进严出”的培养模式成为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效果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此外,高校培养工作相应保障措施的缺乏也成为培养工作具体操作上的一大难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不是某个部门单一可以完成的任务,是校内、校外各种资源优化整合共同合作才能取得的成果,但从目前的各高校培养情况来看,往往是各部门、各院系各自为阵地疲于应付上级的政治任务,培养效果由于没有获得有力监督和及时评价而得不到保障。缺乏健全的保障机制,使青年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性大打折扣。

(三)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陷入自身的困惑:理论更新速度与社会发展不同步

只有自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自己,并坚定地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青年才能够称得上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然而,如何才能让青年将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内化为自身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并非易事。青年在入党时踌躇满志,并宣誓誓死保卫党的尊严,维护党员名誉,而一旦步入社会,知道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时,发现那些曾经信誓旦旦地“以共产主义为信仰”、“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部分共产党员后来却变成贪官污吏时,给青年大学生带来心灵上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腐败不根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就很难长久地在大学生心中树立。这些疑惑若长期得不到剔除,这样的难题若长期得不到及时解答,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就会由于悲观失望而放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三、防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后期蜕变的对策

(一)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研究和教育,优化党员结构

政党是一个政治组织,判断党员质量高低的关键在于党员是否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坚强的党性。应通过降低党员发展速度,科学规划党员发展数量。要严把“入口”,畅通“出口”,在入党标准问题上实行宁缺毋滥原则,对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青年一定要经过反复再培训甚至是清除出党等方式来严格控制党员数量的单一式膨胀。此外,提高党员质量还需要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研究和教育。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者不仅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传授给受教育者,还得让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个人的需要,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现实价值,从而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的信仰。让青年人理智地明确自己为什么会信仰马克思主义,而不是盲目随从、敷衍应付。我们的国家和政府,只有让祖国未来的希望———青年,坚定对马克思主义这个共同信仰所产生的凝聚力去维系人心,才能使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具有持续坚定性,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我党领导革命和建设战无不胜的精神武器,成为我党优于古今中外一切政党的独特品格。

(二)重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后期培养的跟踪机制建设

从理论上讲,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确立是一个逐步养成的过程,光靠一时教育是无法实现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培养工作要做到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既要有针对性较强的集中培训,又要有连续性较长的后续培养。目前高校在培训机制上更多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式的短期集中培训,后续的培训工作被忽视。学员队伍也呈现出杂乱无章状态,无梯队、无层级,培训时没有针对性,把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大杂烩”。前期培训结束后,重视程度立即减弱,使不少大学生骨干在中途产生动摇和松懈心理。高校虽然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一块重要阵地,但毕竟不能覆盖一个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成长的全过程。理论与现实相脱节,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集中培养与长期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切实加强跟踪培养工作,当高校学生走出校园之后,还要进行跟踪培养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去磨练和检验自己。

(三)努力使青年由马克思主义接受者成长为传播者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不能只是被动接受培训,还要让其成为马克思主义忠实、热情的传播者。201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安徽师范大学的房玫教授能够真正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的“四真”,源于在20多年的从教生涯,慢慢地读懂、领会、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青年若只是被动参加培训,可能只是形式上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才是实质内涵意义上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不仅要着眼于他们如何接受马克思主义,更要以长远的眼光,促进他们成长为马克思主义的青年传播者。树立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远大志向,形成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蒲公英效应”[3]。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形成辐射源,让他们因为体会到这种角色的价值而变成马克思主义终身信仰者,并由一种自在行为变成自为行为。

作者:查晓丽 张平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

上一篇: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论文 下一篇:哲学大众化马克思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