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低速难采区块开发效果研究

时间:2022-09-26 03:25:40

改善低速难采区块开发效果研究

摘要:A块为某油田低速难采区块之一,主要采取蒸汽吞吐开发方式,因油藏埋藏深、储层物性差、原油粘度高等原因导致常规注汽压力高、干度低、效果差,蒸汽吞吐开采“注不进、采不出”,多数油井关井或改捞油生产,区块一直处于低速难采状态。通过开展油藏地质特征再认识以及以及压裂改造、粘土防膨、酸化解堵降压注汽、注汽参数优化等相关采油工艺配套技术研究,区块开发效果明显改善,实现了难采储量有效动用。

关键词:开发效果;

中图分类号:TE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块地理上位于某省台安县境内,构造上处于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北端某油田莲花油层鼻状构造北端。上报探明含油面积1.5km2,石油地质储量767×104t。于1987年投入开发,主要层系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三段莲花油层Ⅴ、Ⅵ砂岩组。储层岩性以厚层块状砂砾岩为主,夹薄层泥岩,油层物性较好,平均孔隙度23%,平均渗透率1138×10-3μm2。碳酸岩含量极少。粒度中值为0.44mm,但分选较差,平均分选系数为1.94。为近物源浊流砂体沉积的特征。Ⅴ砂体储层以砂砾岩为主,Ⅵ砂体储层以砂砾岩为主。A块为纯油藏,油层埋深1600~1850m,油层分布主要受砂体分布控制,向西部尖灭,东部被断层遮挡,北部认识较浅,为一岩性~构造油藏。油层的展布沿长轴呈北东向,区块主体部位较厚,向东西两侧变薄。

1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1.1开发历程

按开发方式划分,A块可分为两个开发阶段:即常规开采和蒸汽吞吐开采阶段,目前为吞吐开采阶段。

1.1.1常规采油阶段(1987年6月~1988年7月)

A块于1987年按210m井网依靠天然能量进行常规采油,采用泵下掺油生产,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油量12.7t,至1988年7月共投产17口井,开井7口,常规阶段产油量3.8406×104t,采油速度0.51%,采出程度0.5%,阶段末油层压力14.2MPA。

1.1.2 蒸汽吞吐采油阶段(1988年8月~1998年9月)

(1)1988年8月~1998年9月。1988年8月,A块按《辽河油田稠油热采开发方案》开始蒸汽吞吐开发。至1998年9月蒸汽吞吐有效期结束,共吞吐23口井、74井次,平均单井吞吐轮次4.9轮,累计注汽22.0693×104t,阶段产油13.9057×104t,阶段产水3.7228×104m3,阶段采出程度1.81%,吞吐油汽比0.63,阶段回采水率16.9%。

(2)1998年10月~2005年12月。由于吞吐效果较差,1998年10月后该块不再进行蒸汽吞吐开采,2003年12月全块转为捞油生产。

(3)2006年1月~目前。通过老井恢复和新井投产,采取压裂改造和高压注汽提高区块储量动用阶段。

1.2 开发现状

截止2012年12月,A块共有油井35口,开井26口,日产液252t,日产油64t,综合含水74.5%,年产油2.0462×104t,年注汽6.5509×104t,年油汽比0.31。累积产油34.6576×104t,累积产水22.8102×104m3,累积注汽25.9523×104t,累计油汽比1.34,累计采注比0.79,采油速度仅为0.27%,采出程度4.43%。

1.3 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区块1987年投入全面开发的开发历程来看,除初期上产阶段依靠投产新井区块日产油达到100t以后,区块产量一路下滑,到1989年就已掉到90t以下,经过10年的开发至1998年底,区块日产油只有10t左右,采油速度仅在0.1%左右。到目前经过近二十几年的开发,采出程度仅为4.5%。

1.3.1 平面、纵向上油井产能差异大,储量动用程度差异大

从区块投产的23口老井的情况看,产能高的井主要集中在以A24、A022和高A023井所围成的区域内,其它部位投产的井效果较差。整体的分布情况就是中西部油井产能高,其它部位产能低或不出。在高产区的石油地质储量约200×104t,采出程度近10%。从已投产的23口老井生产的层位看,有14口井单采Ⅴ砂体,累计产油量大于1×104t的井有6口,最高的达3.2×104t;累计产油量大于3000t的有3口。莲花油层Ⅴ、Ⅵ砂体合采的井有5口,有2口产量在1×104t以上,最早投产的A24井,累计产油达5.4×104t。而单采Ⅵ砂体的井只有一口累计产油达到5200t,其它均在1000t以下。这些井投产后的产量情况表明,Ⅴ砂体油井常规投产,产能高,储量动用程度较好;Ⅵ砂体油井常规投产效果极差,储量动用程度差。2006年完钻的高3-6-0205井RFT测试资料表明,Ⅴ砂体油层压力系数为0.6,Ⅵ砂体油层的压力系数为0.8,也说明Ⅴ砂体储量动用程度好于Ⅵ砂体。

1.3.2 蒸汽吞吐注汽压力高、干度低

区块注汽压力统计数据表明,随着吞吐轮次的增加,注汽压力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呈现出上升趋势,部分油井因注不进、采不出而被迫关井。另外,还与钻井影响及储层粘土矿物含量较高密切相关。注汽压力居高不下,焖井时压力扩散差,加热半径小,势必影响周期生产效果。区块井口注汽压力较高(19MPA左右),例如A0255井,从高温四参数变化来看,井筒内5-750m温度、压力呈上升趋势,蒸汽干度降落较快,750.0-800.0m温度骤然下降,在此井段内蒸汽干度降至零,800.0m以下井段(包括油层段)全部处于高温热水之中。

1.3.3 汽窜

A块汽窜现象较为严重,蒸汽吞吐过程中由于油藏地质条件及流体性质的影响,引发蒸汽运移过程中的窜流。蒸汽窜流的主要原因有:油藏地质条件(非均质性、隔夹层遮挡性能等)、流体性质(粘度差、密度差等)。其中井间高渗透条件可能在高速高压注汽过程中形成微裂缝,成为蒸汽窜流的通道;蒸汽吞吐降压开采形成的单井点不均衡的地下亏空和压力区,亏空大、地层压力低的单井点是高压高速注入蒸汽的窜流方向。该块共有汽窜井15口,其中单窜井10口, 互窜井5口,平均单井影响产量365t。

2改善区块开发效果的主要做法

2.1 完善井网,边部低产井、捞油井、停产井在储层改造基础上少注快采

针对边部油井注汽压力高,干度低注不进、多数油井处于长停关井、低产、捞油等状态,结合酸、压改造技术,采用注采一次管柱等措施,少注快采。低产井改造1口,复产长停井2口、捞油井改油井8口,日增油13.9t,累增油3763t。例如A36255为A块边部低产井,压力高,干度低,注不进。针对这种情况对该井实施补层压裂改造技术,采用注采一次管柱等措施,少注快采,注汽参数明显变好,注汽效果明显提高,峰值由原来的日产油2.0增加到5.6t,见表1。

表1A255井注汽指标统计表

2.2 应用酸化、压裂、防膨、解堵、添加剂等技术,改善难采油井吞吐效果

对A块难动油井开展降压注汽,从注汽参数对比柱状图来看,压力有所下降,干度有所上升 ,注汽参数明显变好。在统计的6口井里,单井平均压力降低了1.22,单井平均干度提高了56.18。截至2012年底,11口难动油井累计产油4307t。例如难采油井高3-7-K26井前两轮注汽压力较高,注汽干度较低,从而影响了注汽效果。针对这种情况后两轮对该井实施了酸化注汽,注汽参数明显变好,注汽效果也明显提高。

2.3 合采井分层注汽,提高L6砂体储量动用程度

在A块的油井中有13口井为5、6砂体合采井,为了提高6砂体的注汽效果,提高6砂体的动用程度,我们对合采井实施分层注汽。典型井为A252井,先对下层实施注汽,达到设计注汽量后,再对上层实施注汽,从该井采油曲线可以看出本轮(分注合采)注汽效果明显好于上轮。

2.4 实施同注同采,减少汽窜现象

A块通过压裂结合高压注汽虽使该块L5砂体低速难采储量得到有效动用,但压裂后注汽过程中汽窜问题日益加剧,针对这种情况,对A0215井与A0222井、A222井与A224井两组井实施了同注同采,来防止汽窜现象发生。A0215井与A0222井存在着汽窜通道,有汽窜史,严重的影响了A0222井的正常生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A0215井的10轮注汽与A0222井的5轮注汽实施了同注同采,有效地防止了汽窜现象,保证了A0222井的正常生产。

3结论及建议

通过上述措施,A块特别是难采区块开发效果明显改善。

(1)开井数明显增加,由原来的25口增加到31口 ,复产长停井2 口, 低产井改造1口,捞油井改油井8口。

(2)难采区块的油井注汽压力平均单井降低了1.22,注汽干度平均单井升高了56.18,大大的提高了蒸汽吞吐效果。

(3)区块目前产量与去年同期对比,日产液上升了90t,日产油上升了14t,采油速度提高了0.07。 为使区块合理有效开发,继续开展难采井降压注汽配套技术,提高储量动用程度。调整吸气剖面,提高注汽效果。做好新层预防膨工作,应用酸化等技术解决粘土膨胀问题。采取高温调剖、同注同采防止汽窜影响产量。

参考文献:

[1]万仁,罗英俊.采油技术手册(八)—稠油热采工程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12~24.

[2]梁作利.稠油油藏蒸汽驱开发技术[J].特种油气藏,2000,7(2).

上一篇:对公路桥梁钢筋混凝土连续板裂缝的探讨 下一篇:略谈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