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课导入方法探究

时间:2022-09-25 08:57:05

高中语文阅读课导入方法探究

一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上课伊始的导入艺术。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的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的导语,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驱动力,使之情绪饱满、兴趣浓厚地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顺利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变革,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笔者就此结合众多名师教学实录及自身实践,对中学语文课堂导入方法做以探究。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情感引入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 ,因此,导语设计要充分挖掘课文内容的情感因素,设计适合课文情感要求的导语内容,运用恰当的语调、语速、重音、停顿等口语表达技巧,融入饱满的感情投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尽快进入教学佳境。

例如,执教《窦娥冤》的导入环节。

师:杜十娘纵身激流缘于对爱情的失望,刘兰芝举身投池始于对爱情的忠贞,祥林嫂郁郁而终深受封建的迫害,陈白露服毒自杀只因对生活的迷茫。这些女性的毁灭令我们感慨,而又一个女性却因为蒙受千古奇冤而被剥夺了生命!如花的青春,倒在了草菅人命的屠刀之下,她就是关汉卿笔下的窦娥,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元代伟大剧作家关汉卿的著名剧作《窦娥冤》,去感受窦娥的旷世冤情。(学生的表情显得凝重,有的同学发出叹息声)

二、只缘身在此山中——趣味调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颖的知识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兴趣反过来又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所以我就考虑让学生在课堂上怎样才能真正动起来,就是让学生要自己走进课文,而写对联就是让学生动笔的最好方法。

例如教授《纪念刘和珍君》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副对联:“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依闾,亲朋盼信。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弹雨淋头。”学生读着对联,兴趣倍增,对于对联中所描绘的悲惨命运深感同情。然后我说:“这副对联是周作人先生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刘和珍和杨德群两人而作的对联,周作人对两人的悲惨遭遇深感同情,对当时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深刻揭露。对于两人的遭遇,鲁迅先生也拿起他那匕首般的笔,写下了这一篇《纪念刘和珍君》。”

三、问渠哪得清如许——巧布疑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运用此法必须做到,一要巧设妙疑,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之处,从新的角度巧妙设问。二是以疑激思,善问善导。设疑质疑还只是激疑导入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以此法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启动并活跃起来。

例如一位教师教《石钟山记》是这样导入的:“一座山,却以石钟来命名,其中有什么奥妙?不仅我们,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坡也产生过疑问,看看他是怎样帮我们解开这个谜的!”寥寥数语,引起好奇,产生问题,把学生带到课文中去。

四、响鼓还得重锤敲——直击要害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直击要害式的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分析背景: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这是说,阅读诗文,应该了解诗文的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社会状态,“知人论世”。所有诗、文,无不反映了作者彼时彼地的社会生活,又因时因地因事而发,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若要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写作动机和时代背景是十分必要,这有助于学生学习课文,也利于学生理解课文,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

语文教学是一门极富艺术特色的创造性活动,如何化平淡的课堂为神奇的世界,增加课堂的艺术魅力,营造宽松学习气氛,把学生的注意力牢固地吸引到课堂上来,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探寻的目标。出色的课堂导入,就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兴奋点,可以成为点燃整个课堂的一朵美丽而智慧的火花,照亮整个课堂的一支明亮而鲜艳的火把。

作者单位 西安高级中学

上一篇: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下一篇:加强英语课外作业设计与批改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