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学生情感的塑造

时间:2022-09-25 04:12:35

语文教学与学生情感的塑造

要塑造顶天立地的人,对其情感的关注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因为它是教育的本源问题。很多语文教学研究者提出,在语文课上要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心理健康的辅导等等,实际上最终都要落脚到学生的情感塑造上来。“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要实现新大纲要求,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和文化品味,形成健康个性这一教学目标,也需要以情感为手段,提高学生人格内化的程度。

一.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塑造的现实紧迫性

(一)当前中学生情感障碍问题突出,人格的健全发展亟待语文教育的积极干预和引导

随着一系列触目惊心的社会事件的涌现,中学生的情感障碍问题已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中学生上网成瘾,沉迷于各种虚拟的暴力游戏,有组织的校园犯罪等一些病态的行为均是情感障碍的典型表现。学生们由于长期缺乏内在的精神交流和有效的人格引导,无法在现实的种种诱惑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常常在无知和淡漠中迷失人格发展的方向,甚至走上绝望的歧途。即便是一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内心生活也难免显得贫乏,缺乏生活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人际交际能力差。中学语文教育必须承担起拯救中学生情感世界的重任,凭借自身的优势,对学生的心理、道德问题进行积极的干预,促进他们健全人格的发展。

(二)面对中学语文教育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反思和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出新的教学途径,实现语文教学的突围

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下降,对语文课的厌烦情绪直线上升,语文课成了学生打瞌睡、补习其他课程的临时加油站,语文学习的这种低迷状态是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正视的问题。而要走出这种困境,语文教师必须克服思想上的惰性,摆脱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发挥语文这门课程独有的优越性,重现它的魅力,把学生重新吸引到课堂上来。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情感唤醒的教学方式遵循了一般的教学规律,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催化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可以说,在教学中贯彻情感塑造的教学理念,是改善目前语文教学状况,优化教学效果的突围之略。

二.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塑造的可行性

(一)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成长个性是进行情感塑造的重要契机

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研究表明,中学阶段是其生命意识和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自尊、自立、自强、宽容、真诚、热情、合作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在这一时期正在逐渐模塑,对自由和理性不懈追求的精神,富于创造的活力,自我认同和自我批判的能力,这些决定他们今后人生发展的重要素质正潜在地生成。同时,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社会的责任、义务及态度,个体对自然、历史的关怀、思考、认同和超越,这些健康人格构成中的重要部分也在这一时期萌芽。中学生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情绪波动大,心智伸缩的空间大,正是进行人格启蒙教育的好阶段。

(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深厚的人文关怀是实现情感塑造的坚实基础

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给人愉悦的审美体验,还能塑造人的情感。新语文教材是体现人文关怀的示范性文本。它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和贴切平实的思想表达无声无息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如《“挑战者”号追思》中7名宇航员为了探索神秘的太空世界而魂断苍穹令人扼腕痛惜的事迹,可以让学生领悟人类追求真理的永恒性和富于牺牲的勇气。《丑小鸭》中一只丑小鸭经历种种挫折终于变成白天鹅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和尊重。《散步》中一家祖孙三代和和美美,相亲相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亲情的宝贵。在学生没有真正接触到广阔的社会生活的时候,这些教学素材为他们提供了社会现实生活的丰富图景,是向他们传播人文思想不可或缺的依托。

(三)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品位的中学语文教师是开展情感塑造的可靠保障

中学语文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还需要拥有睿智的头脑、深刻的思想,更必须蕴含独特的人格魅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浑身洋溢着的生命激情,都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的求知热情,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提升学生的文化品格。一位杰出的中学语文教师,会恰当地处理知识传授与情感塑造的关系,能在技能实践的过程中贯之以高尚人格的磨砺,把学生培养成情商和智商比翼齐飞的顶尖人才。

三.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塑造的方法和策略

(一)努力创造轻松自如的教学氛围,让语文课堂成为张扬学生丰富个性的舞台

教师在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倾听学生的心声。师生间展开互动的交流,进行一种精神的对话。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恰当运用一些游戏形式,如故事接龙、演讲赛、辩论会、课本剧表演等等,调节课堂的氛围,活跃学生的情绪。当学习变成智力的游戏时,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真实体现,这是教师了解学生,因材施教的好机会,从中可以根据他们的情感倾向、认知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心智辅导。有条件的话,定期到图书馆、户外和社区去开展语文教育活动、进行语文旅游都能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挥学生主体性。在活动中,巧妙地开发学生细腻地感知自然和生活的能力,得到身心的放松。而组织学生成立业余诗人、未来作家、新闻记者等兴趣学习小组,则是培养学生归属感和合作意识的长期有效的途径。

(二)充分搞好阅读教学,让阅读成为建构学生人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课文讲读方法,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所蕴涵的情感内涵,找到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进行具有浓郁感彩的分析,唤起学生感同身受的体验,使知识的输出与接纳在师生共同的心灵之旅中自然而然地完成。就拿王维《山居秋暝》的课堂教学实例来说,教师先用符合诗歌整体格调的清新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一个宁静闲适的世界:刚刚下过一场新雨,凉风轻拂,月光的清辉映照着松林,清澈的泉水在石上潺潺流过,竹林中传来阵阵清脆的欢声笑语……教师配以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配乐的表现诗歌意境的深秋风景画,再次加强学生的情绪调动,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更能深化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把握。

与此同时,在有些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运用“囫囵吞枣式”的阅读方法,避免对课文肢解式的分析造成的对作品意蕴的磨损,顺利获得一种只可意会无须言传的美的体验,增强学生整体感悟的能力。这种模糊美学的教学策略符合人类情感认知的一般原则,是塑造学生人格情感可灵活使用的策略。

(三)适当运用口语表达形式,让声音和记忆成为推动学生情感发展的无形力量

古代著名教育学家朱熹说:“大抵观书先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口之中。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的确,在朗读和背诵中,不仅能增进学生的语感,而且能够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更细致地领会作者的情感。中学语文教材选入了大量的古今中外优秀诗歌和散文精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张扬人类美丽的声音,借助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带动学生进行富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把无声的视觉语言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从而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如《岳阳楼记》、《背影》、《热爱生命》等文章都是学生值得反复诵读的好材料。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一些诗歌朗诵会、背课文比赛,让学生在读中无形中受到作者思想的熏陶,储存灿烂文化的记忆符号,积累多样的生活素材,能够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建立良好的感性反应机制。

(四)强化写作训练和写作交流,让写作成为学生情感表达和精神模塑的温馨家园

写作是情感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是真性情自然流露的后花园。而如今很多学生在作文中不敢讲真话,随意编造生活故事,情感矫揉造作,行文常常是千人一面。当他们内心苦闷、孤独,无人倾诉时,渴望通过写作排遣这种消极的情绪,重拾内心的平衡,但担心会因此被粗暴地扣上思想不健康的帽子。而在此时,教师就应该在批阅学生的作文中迅速找到与学生沟通的支点,与之进行平等的情感交流和良好的精神疏导,消除学生的种种顾虑,帮助他们恢复明朗的心境,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写作训练是教师和学生达到彼此感情融洽,建立稳固的信任关系的一座必不可少的桥梁。教师可以采取单元作文训练,周记和日记相结合,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书信、便笺往来等多样形式,实行定时作文批改,随笔、书信自愿交换评阅的方法来加大写作训练的强度,培养学生自觉内省的习惯。而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自由表达则是情感塑造的第一步,只有学生自愿打开心扉,教师才能洞察学生的内心需要,指引情感放飞的方向,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磨砺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他们的感知力。

孙敏锐,教师,现居湖北赤壁。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激发式背诵 下一篇:因性施教与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