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语课堂教学要讲实效

时间:2022-09-25 02:49:03

农村小语课堂教学要讲实效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农村小学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突出一个“实”字。在“实”字上做文章,是农村小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基本途径。

一、备课写教案,应讲究实用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农村小语教师们近年来的备课步入几个误区。

l、只备课文,不管其他。多数教师备课,习惯只写讲读、阅读等课文的教案,所写又多侧重于课文内容的分析部分,其他如作文、积累运用,课后思考练习的处理,随文进行的小片断、小练笔的设置,课堂上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形式以及学情等,则极少顾及或干脆

只字不提。

2、不假思索,全篇抄袭。近些年来,各类教案汇编、精选等异彩纷呈,许多教师奉教案为至宝,不吝时间,不惜笔墨、一字不漏全篇抄录,有的甚至因疏漏造成的个别失误也照抄不误。不仅全然脱离了校校不同、班班有别、生生各异的教学实际,丢开了对课标、教材、

单元等必不可少的深钻细究,充其量只能是没有理解消化的“抄案”而已。

3、过细过繁,徒耗精力。有的教师的备课往往细了又细,唯恐有什么遗漏。一篇课文,方方面面涉及的知识都想要一古脑儿全输送给学生,手头的资料再多也不嫌多,不管有用无用,需要与否,全部毫无选择地备录在案,以备上课之用。其结果往往是劳神费力,效果不佳。

另有少数教师对备课写教案不以为然,认为如此简单的内容,写教案没什么必要。只要多看几遍书,顶多在课本边上记记划划就行。一些专家学者“教案可从简或不写”的观点被他们断章取义地拿来为自己作注脚。他们把“备课”与“写教案”完全等同起来,所写教案

仅为应付检查,要么东摘西抄,要么简单敷衍,草率了事,毫无作用。

既是误区,一定要设法走出。首先要根据教材的难易确定详简案。对有一定难度的内容应详,反之则应从简。如一些科学性、知识性较强的内容,一些不易引起学生兴趣的,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的文章、段落等,就应将指导过程、有用的资料引证、学法指导等内容详细记录在案;对浅显易懂的,则可简略几笔,只写程序、方法等即可。

其次,根据不同类型课文的不同要求确定教案的详简轻重。如讲读课文,详写部分应在“学法指导”方面,阅读课文则应详细记录“逐步放手用方法”的步骤、过程,基础训练中的作文指导、随文进行的小练笔等也应是详写内容。

第三,根据教学业务熟悉的程度确定详简,不强求一律。教学业务熟悉的教师写教案可从简,反之则不然。对教师本人来说,生疏的内容则应写得详细些,熟悉的可简写或不写。有些还可只在课本上圈点、勾划、旁记即可,如中心、段意、生字注意、词语解释等。学校

领导也应正确对待教案的质量,辩证地看待教案的详简,从“实用”的角度、不求一律地要求和评价每位教师的教案,既注意减轻教师负担,又注意真正为教学所用。

二、设计教学方法,应注重实效

随着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更新,新的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面对不断快速更新、令人眼花缭乱的教学改革新成果,我很赞成这样一句话:“有选择地引进,有改造地吸收,在实践中创新,使之赋有自身的特色。”

农村小语教师较为朴实,教师们热爱教育事业,了解熟悉教材、学生。但由于农村小学条件有限,多数地方上课还是靠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顶多有个录音机就相当不错了。所以在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从自身“朴实”特点出发,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如教学课文《古井》时,对于“多好的古井啊”,这一感叹,一位农村小学教师事先在课前组织学生进行校内劳动,等到学生口干舌燥时,他带学生走到校门口边一口平时极不起眼的古井旁,让学生尽情地洗脸、洗手。有的学生还把脸埋在水里,喝了一口清凉的井水说:“多好的古井啊!”多数学生也发出同样的感叹。教师趁机让学生说说,古井有哪些好处,学生们争相回答。第二天学习《古井》一课,气氛相当活泼,文中关键词句如“生命的泉水”、“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学生都能用很准确地理解。过后,还有一位同学写出一篇很有见地的读后感。再如学习“超市”一词,一位农村小学教师讲解了老半天,学生还是一知半解。老师干脆组织学生将教室里各种用品集中在一起,模拟文具超市让学生进去买卖,学生一下子明白了这个词的意思。

所以,我认为“朴实的教师,用朴实的方法,出扎实的效果”。就是农村小语教学提高效率的理想途径。

三、真正把培养能力落到实处。

小学语文本质特征的工具性,决定了小语教学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表达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对于广大农村小语教师来说,只有把培养能力的多种训练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才不会只是一句空话。

1、训练内容、项目要实,让学生真正参与。

凭借教材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训练。这些语文基本功又是通过一篇篇课文、一个个单元来体现的。一课书、一组文不可能囊括多项训练内容。因此教师对教材所体现的语文基本功要注意认真钻研、整体把握、分步实施。要将教材序列中的单元训练重点合理分解,化整为零,将其具体化、细目化,逐一落实到每篇课文、每一课时的实际教学之中,即训练内容、项目的安排要“实”。具体地说,就是一节课,怎样练,练哪些,都要精心设置,并将其具体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同时,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真正参与,使全体学生在40分钟的内积极投入“练”的活动之中。教师要及时提醒、指点,将学习的权力和机会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人。

2、训练的形式、方法要实,有助于培养能力。

内容、项目解决了练哪些的问题,形式、方法要解决的就是怎样练的问题了。实实在在的训练形式和方法,为培养能力筑路垫基。

训练形式、方法的实,首先体现在为训练内容服务方面。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底,是在学生对语言文字实实在在的读、看、想、听、议、写等的具体操作中逐步形成的,靠花架子、走过场是绝对不能奏效的。

曾看过《威尼斯的小艇》一课中“船夫驾驶技术好”这一自然段的教学。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余的同学边听边想像。

师:(学生朗读与想像后)你们看到了什么呢?

生1:船夫不手忙脚乱。

生2:建筑物不断从眼前闪过,船开得很快。

生3:船夫驾驶得熟练灵活。

师:现在你们自己当船夫,在桌面上表演开船,体会船夫的驾驶技术,同桌之间一个朗读,一个表演。

(生用文具盒等当建筑物,排出一条河道,用橡皮擦等当船,在桌子上表演。)

(学生饰船夫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看完这一段的录像,使人想起其它的公开课中有关本段的教学——也采用表演的方式,只是有的让学生在教室的过道上表演,有的让学生在黑板上表演。只是,这种似乎习以为常的表演实在是一种虚设。课文中船夫的技术好,是在拥挤、狭窄的河道上表现出来的,是从两岸建筑物飞一般往后退中感觉出来的。而这些情景要让学生在旱地上“驾驶”单条“船”去体验,是完全不可能的。这时的表演是一种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的不符合课文特点的“蛇足”,是一种华而不实的花架子,这种教学方法不如让学生多读,体会语言文字的美来得实在。

总之,农村小学的课堂教学,应着眼于“朴实、真实、扎实,不拔高,不花梢”,使教师在“实”的精神指导下,真正步入带有泥土芬芳的教学艺术殿堂。

上一篇:在数学课堂中“巧妙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一篇: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