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奖助学金评定与发放优化途径研究

时间:2022-09-25 02:15:04

高校奖助学金评定与发放优化途径研究

摘要:高校三项奖助学金制度实施以来,在实际发放过程中出现了诸如平均主义、重复资助等不良现象,因而,从奖助学金资格认定、名额分配以及发放后总结教育几个不同阶段作深入探讨对于更好地体现国家高等教育公平原则具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奖助学金;资格认定;名额分配;总结教育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2005101

高校的奖助学金制度实施以来,效果显著,使众多的学子求学之路更轻松,然而在奖助学金实际发放的过程中,由于发放金额较高,涉及面较广,出现了一系列不良现象,因此,有必要结合班级管理实践,对国家奖助学金的评定与发放各环节进行分析探讨,优化奖助学金政策的惠民效果。

1奖助学金资格认定时公开公正审核

国家奖助学金的发放原则是奖优济困。贫困生的标准和评定细则的制定是做好发放工作的关键。优秀的标准一般通过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测评成绩来确定,比较容易;贫困生的界定则比较困难,困难情况多种多样,几乎每个班主任都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复杂情况,因此,必须全面公正地建立班级困难生档案。这是班主任能够有效开展工作的依据,不能流于形式。要从填写贫困生登记表,提供有关贫困证明,走访宿舍,找学生座谈等不同方式,切切实实一步一步的落到实处。经验证明,走访宿舍是最直接有效的取证方式,学生的日常消费品最能反应其经济能力。

贫困生档案应及时调整,主要基于三个原因:一是原来没在贫困生档案的学生可能家庭突然变故,必须纳入贫困资助的范围,且要重点帮助,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减轻家庭遭遇变故的沉重压力;二是原来家庭贫困的同学,家境逐渐转好。面对物质利益的诱惑,学生本人未必会及时主动地提供相关信息,需要多渠道及时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关注贫困生脱贫情况。三是存在个别弄虚作假的现象。隐瞒家庭收入,提供虚假信息,一经发现便永久取消其参与奖助学金申请资格,维护国家奖、助学金发放政策,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奖、助学金发放的目的和作用。

这样,每年国家奖助学金发放前,根据班级最新的贫困生档案,结合学生在学校德、智、体几个方面的表现,排出享有获得资助资格的先后顺序就相对简单。

2奖助学金名额分配时公平综合考量

在实际实施中,符合条件的申请者人数远远大于奖助学金的资助名额。必须多角度的综合考量。

奖学金是一种荣誉是一种肯定。在符合条件的学生中,应优先考虑那些在班级或院系做了较多工作的学生,或有特别才能为班级或院系争得荣誉的学生,或某一方面学习能力特别出色的学生。充分做到“奖优”。不妨以成绩排名靠前或班级实际工作付出多为先考虑。

助学金是一种帮助是一种关怀。应侧重考虑在贫困生档案别贫困的学生。为限制一些学生以贫困的理由获得资助却不好好学习,可根据班级情况,在学校院系要求的基础上,设置一些符合本班情况的限制条件。如,规定综合测评排名在班级后15—20%的同学不得参与本年度国家奖助学金的申请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助学金的“助学”的初衷。当然,对于确有实际困难者,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大学四年,意味着多次的奖助学金发放,应综合几年考量,尽量避免出现集多次多项资助于少数人身上的现象。

3奖助学金发放后及时深入总结

德育为先,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实践学校育人功能的根本保证。因此,应抓住国家奖助学金发放的良机,设计一系列相应的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及时深入的思想教育。

首先,及时准确地发现部分学生不满情绪。每次国家奖助学金发放后,有一部分学生尽管表现不错但由于名额有限不能获得国家助学金。这时候,应深入细致地做好这类学生的思想疏导工作,引导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困难,如,班主任在平时的人际交往中,应多留意,给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信息。

其次,及时广泛地引导部分学生的偏激观念。部分家庭贫困的学生习惯了接受别人帮助,觉得理所当然,一旦没能获得助学金,便有偏激情绪。错误的价值观会导致心理不健康,因为一些小事,动辄自残或伤人,以致出现多起恶性社会事件。因此,要及时引导这部分学生的错误观念,使他们看问题更全面,处理问题更客观一些,对他人更宽容一些。

再次,及时深入地探讨部分学生的违约行为。缺乏诚信是当今社会普遍的问题。表现在大学生身上最为突出的是对国家助学贷款的拖欠问题。近年来高校贷款学生毕业后拖欠银行贷款无法联系,故意不还银行贷款的报道层出不穷,致使有些银行不愿再提供助学贷款。班主任可以列举往届毕业生不按时还贷的实际案例,就缺乏诚信的利与弊,让学生展开讨论,可以深入认识到做人诚信的重要。

总之,每一项政策措施的实施都会面临着这样那样的具体的操作困难,这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具体实施的制度原则,才能不违每一项措施的惠民初衷。

参考文献

[1]李从松.我国大学生贫困的现状与趋势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02).

[2]耿政松,张琳.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帮困助学体系[J].中国建设教育,2006,(02).

上一篇:论公共经济学与和谐社会 下一篇:湖南省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