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治冠心病随笔

时间:2022-09-25 01:13:42

关键词 冠心病 从“通”论治 医话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卒心痛”等范畴。其发病多与年老体虚、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累过度、寒邪内侵等因素有关。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以心之气血阴阳亏虚为本,瘀血、痰浊、气滞、寒邪阻滞心脉为标。治疗多以扶正祛邪为法,治以补虚、活血、化痰、行气、温通等,具体根据正虚或邪气孰轻孰重而以补虚或祛邪为主,但最终治疗目的均是为了通心脉。胸痹心痛病病位在心,“心主血”,赖心气以推动,气血以流通为贵,故治疗过程无不贯穿“通”法,故谓治疗胸痹心痛病“以通为补”、“以通为顺”。

1 病机略述

1.1正气亏虚,心脉不通:胸痹心痛临床上以“虚”居多,“虚”乃胸痹心痛之本,而本虚以心气虚为多,病久可气损及阴。《医林改错》云:“元气既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为瘀”。《景岳全书》指出:“凡人气血犹如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心之气(阴)亏虚,气血流动无力,停而为滞,脉络不通,“不通则痛”而致胸痹心痛。

1.2痰浊阻滞,心脉不通:《素问・经脉别论》:“食入于胃,浊气归心”。肆食膏粱厚味,内生痰浊,上犯心胸清旷之区,胸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痹阻,而生胸痹心痛。

1.3瘀血阻滞,心脉不通:外邪、七情、正虚、外伤、久病等多因素均可导致瘀血阻滞心脉,不通则痛,发为胸痹心痛。

1.4痰瘀互结,心脉不通:痰浊、血瘀均为阴邪,“同性相求”,易胶结缠绵,阻滞心脉,气机不畅,导致胸痹心痛。

1.5寒凝心脉,脉络不通:寒邪凝滞,心脉绌急,不通则痛,发为胸痹心痛。

1.6心肝气滞,心脉不通:情志失调,心肝之气郁滞,血脉运行不畅而致心痛。

2 论治举要

2.1正气亏虚,心脉不通:患者因正气亏虚引起心脉不通,故治以补益正气为主,通过扶正而达到“通”脉的效果,亦是“通”法的体现,寓“气为血帅”之意。可选用人参、党参、黄芪、太子参、炙甘草等。偏心阳虚可加用肉桂、制附子、桂枝等;兼心阴虚加用白芍、首乌、黄精、麦冬等。少佐川芎、鸡血藤、当归、丹参等,但活血药宜选一二味,不宜多选,且剂量不宜大。

2.2痰浊阻滞,心脉不通:治宜通阳泻浊、豁痰开结。可选用栝楼、半夏、薤白、陈皮、枳壳等。

2.3瘀血阻滞,心脉不通:治宜活血化瘀、通脉止痛,可选用丹参、赤芍、鸡血藤、当归、桃仁、红花、郁金、川芎、毛冬青、水蛭等。

2.4痰瘀互结,心脉不通:治宜活血化痰、通痹止痛,可选用栝楼、薤白、枳壳、丹参、红花、川芎等。

2.5寒凝心脉,脉络不通:治宜温通心脉为法,可选用桂枝、制附子、薤白、檀香等。

2.6心肝气滞,心脉不通:治宜理气通痹为法,可选用柴胡、枳壳、檀香、元胡、木香等。

冠心病表现为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时,中医属“不通则痛”,总以痰瘀、寒凝、气滞痹阻心脉等标实多见,但亦有因本虚致痛者。因此临床上掌握辨别胸痛要点,对于运用“通”法治疗胸痹心痛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刺痛,痛有定处,入夜尤甚者多屑血瘀,宜用桃仁、红花、丹参、水蛭等;胸闷胁胀且有情志所致者多为气滞,宜柴胡、元胡、木香、枳壳等;闷痛且体胖者多属痰湿,宜用栝楼、半夏、郁金、石菖蒲、山楂等;隐隐作痛,动则加重者多属心气亏虚,宜用党参、北芪、炙甘草等;痛势急迫,痛时手足厥冷、冷汗淋漓者,属阳虚阴盛,宜用桂枝、附子、薤白、红参等。

3 结语

鉴于冠心病的临床表现以心绞痛及心肌梗死为常见,其病机为本虚标实,以心脉不通,不通则痛为特点。故临床辨别胸痛特点,根据正虚或邪盛具体表现,很好地抓住“通”法,运用补而“通”脉、泻而“通”脉或攻补兼施而“通”脉,乃是治疗此病之关键。临床当“圆机活法”,不必拘泥于一方一法,必有佳效。

上一篇:龙胆泻肝汤新用举隅 下一篇:针药并用治疗风热型荨麻疹3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