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并用治疗风热型荨麻疹38例

时间:2022-10-23 02:13:37

关键词 荨麻疹 散风清热化瘀法 中药 针刺

荨麻疹是常见的皮肤病,中医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和发病过程,应属于瘾疹、风瘾疹等范畴。笔者自2001年至2006年之间,运用针刺配合内服中药治疗风热型荨麻疹38例,疗效尚称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性16例,女性22例;年龄最大51岁,最小8岁;病程最长1年,最短1周。诊断标准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的诊断要点,并符合风热型荨麻疹的辨证特点。以皮肤出现红色团块,时隐时现,剧烈瘙痒,有热感,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为主要症状。

2 治疗方法

2.1针刺治疗:取血海、风市、曲池,均为双侧,针刺得气后留针半小时,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

2.2内服方药:用散风清热化瘀法,该法方药组成为荆芥、防风、苦参、僵蚕、牛蒡子各・lOg,白鲜皮、生石膏各30g,蝉蜕、甘草各6g,连翘12g,石楠叶15g。若日久不愈者加红花、桃仁、赤芍。每日1剂,水煎服,10天为1疗程。

3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经治疗1~6个疗程,38例经治疗半年后随访观察,其中23例痊愈(风团消退,临床体征消失,不再复发);11例好转(风团消退30%以上,或风团消退后复发间隔时间延长,瘙痒等症状减轻);4例无效(风团及瘙痒症状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89.47%。

4 典型病例

李某,男,34岁。于2001年6月18日初诊。患者自诉10天前曾在田间劳动时间较长,全身有微汗出。后又在阴凉处稍歇不慎,转天即感全身皮肤瘙痒,而未加注意,又大量食用海鲜等腥发食物,顿感皮肤密布潮红大片风团,且皮肤较热,眼睑及面部微肿,剧烈瘙痒,夜间尤甚,曾服西药(药名不详)无效而转中医治疗。症见周身皮肤风团,色潮红,商出皮肤,有热感,剧烈瘙痒难忍。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辨证为肺卫不固,风热外袭,使瘀热结于肌腠所致。治拟疏风清热、透疹止痒,稍佐活血凉血宣络。方药:连翘12g,蝉蜕、荆芥、防风、僵蚕、桃仁、薄荷各10g,麻黄3g,石楠叶、红花各15g,赤芍6g,夜交藤、白鲜皮、生石膏各30g。5剂,每日l剂,水煎,分2次服。又取血海、曲池、风市,均双侧,针刺均用泻法,每日1次。并嘱患者在治疗期间禁服一切海鲜、牛羊肉之品。6月23日复诊,服药及针刺后,前症基本得以控制,舌脉较前有所缓解,继用前方再进5剂。6月28日三诊,用上法后全身风团及剧烈瘙痒消失,为进一步加强疗效,又进5剂以作善后巩固。

5 体会

笔者就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荨麻疹的病因为卫气虚弱,肺卫不固,营卫气血失和,风热风寒外邪乘虚而入,蕴于肌腠不解所致。清代吴谦《医宗金鉴》亦以为此病“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之故,因此拟散风清热透疹法,方中取荆芥、防风、麻黄、薄荷疏风散邪,连翘、生石膏、蝉蜕清热透疹,桃仁、红花、赤芍活血通络祛瘀散结,石楠叶、僵蚕疏风通络散结,夜交藤、白鲜皮止痒。为加强疗效,又兼用针刺疗法,其中三穴曲池清热解表、疏风,血海清热凉血,风市散风祛周身瘙痒,故针药合用以达疏风清热透疹止痒之效。

上一篇:“通”治冠心病随笔 下一篇:从瘀论治疑难杂症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