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时间:2022-09-25 12:03:22

地方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因此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目前中国的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平均水平低于全球,创新思维缺乏,创业意识较差,在如此的社会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以创新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成才,并以创业促进大学生就业,是各个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各高校面临的重要转折机遇。

一地方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麦可思对中国2010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调查结果显示2010届中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是1.5%,而西方国家大学生自主创业者已达20%~30%,可见,我国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地方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对陈旧,适应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方法与评价制度尚待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还处于探索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在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学校能够将已有的优势资源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对接,但是取得一定成效后不能更好的进一步探索和深化。第二,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成果评价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大学生科技作品作为一些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表现形式,也不尽全面。第三,没有或较少采用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教师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想法。学生缺乏自主性,只知道是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在创新创业实践中,起初的应变能力不高。第四,课内外,校内外和产业界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待提高。

因此,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提高地方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方法。

二地方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

目前,地方高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主要是通过专业教育获得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基本决定了其就业和创业方向,尤其是创业初期的发展方向。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想要落到实处,就必须融入到专业教育中,使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运用与创新创业活动相结合,创建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构建专业学习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桥梁,有的放矢的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专业人才。

1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基础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基础平台的建设是全校性的跨专业的课程,可以以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或者素质拓展课的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基础平台包括创新创业意识类课程和创新创业知识类课程。创新创业意识类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形成,创新创业知识类课程重在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对刚入学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比较淡薄,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清晰的规划,这一阶段,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树立职业理想,有针对性的规划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2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能力平台

创新创业能力类课程和专业教育要紧密融合,将创新创业知识渗透结合到各专业的课程教学中,通过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增加创新创业元素,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培养学生基于专业知识的创新创业能力。加强基于专业特点的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专业典型创新创业案例分析、专业领域前沿问题的创新性研讨等课程。让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体验科研过程,增加工程体验,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3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实践操作类课程是指在专业实践环节融入创新创业活动的实践课程。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深入培养提供了路径。强调以学生的专业知识、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空间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

三地方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1以发展学生智能为出发点,注意学生学习方法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尤其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由苦学变乐学,由学会变会学。建立以课题和问题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选用案例式、模拟式、互动式和实训式的教学方法,变“教学”为“导学”,进行探究式教学、沟通合作式教学,将科学研究思维训练和科学研究方法训练融入到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保障教学互动的多边性、学习过程的合作性

强调教学活动是一种多边活动,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也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方法获取信息、实现资源共享,以多边互动为出发点来设计教学方法是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新趋势。在教学方法改革实践中,我们采用学生分组,同学科教师也进行分组,交叉教学,突出多边互动,这对于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网络资源减轻师生的负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增强专业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效果。通过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

3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应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方式,选用案例式、模拟式、互动式和实训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沟通合作式教学,将科学研究思维训练和科学研究方法训练融入到实验、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应积极组织开展学科专业竞赛,并有意识地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突出竞赛活动的创新性、创造性和工程实用性;结合专业特色建设大学生实训模拟基地,积极开展各种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专门支持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建创新研发中心、开展技术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让学生提供具体的创业策划方案,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体验创业过程,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总之,地方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对于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实践价值。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使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推动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现行的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曹明.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35-36.

[2]杨仕勇.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2(28):122-123.

[3]舒涛,李军红.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就业指导教育中[J].教育学术月刊,2009(3):71.

[4]张项民.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选择[J].中国人才,2008(10):25.

上一篇:浅谈景观与文化――横滨山下公园之“历史散步... 下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