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学基础》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实践

时间:2022-01-08 07:54:58

《安全学基础》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实践

【摘 要】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对高职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以《安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为例,研究其网络课程的建设内容,并结合教学实践对网络课程应用提出几点体会。

【关键词】网络课程;教学改革;建设

0 引言

网络应用于教育领域,使教育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从而促使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等发生极大的改变。网络教学已成为当今信息时代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在网络教学环境中课程转化为网络课程这种新的表现形式。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1]。

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高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专业综合素质和机敏的应变能力,而这样的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是无法获取的。在《安全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技术,教学方式采用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混合学习[2],意在拓宽安全知识的信息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通过网络来辅助课堂教学,关键要有一个适合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网络平台,如何建立这个平台,又如何利用网络来实施辅助教学,这是教师首先要思考和研究的课题。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将对《安全学基础》网络课程的建设与教学实施过程进行探讨,并针对实施过程提出几点体会,希望能为同类院校的《安全学基础》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1 《安全学基础》网络课程建设的内容

《安全学基础》课程是我院航空港安全检查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课程目标是培养安检专业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在工作岗位中预防和控制事故的技能。

该课程理论性较强,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网络学习的特点,在网络课程建设上,以企业岗位要求为指导,采用内容模块化的组织方式,将知识点或教学单元作为学习主线,来组织构建课程内容,重视课程内容的可用性和可视性。

《安全学基础》网络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六大模块:课程介绍、课程内容、在线测试、学习交流、拓展知识、课程资源库。详细内容见图1。

图1 《安全学基础》网络课程模块

2 《安全学基础》网络课程的实施及体会

在实施《安全学基础》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我院采用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具体实施模式见图2。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2.1 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

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教学内容上要实现紧密联系,使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相互促进,增强知识的熟悉度。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在课堂上未能完全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通过课后网络课程学习,使课堂知识再现,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

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采用的是知识点再现。网络课程的课程内容包含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及其讲解。课堂教学内容为几种相关联的知识点组合。通过这种方法,课程知识点即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讲解,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的自主学习掌握。

图2 《安全学基础》网络课程实施模式

2.2 教师要扮演好双重角色

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要求教师要扮演主讲人的角色,主要任务包括维持课堂秩序,教授课程内容,提出作业要求,解答学生的问题等。

在网络学习平台,教师的角色转变为一位和学生共同学习的益友。教师通过在线答疑的方式实时和学生互动交流,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教师在关注他们的学习和努力,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2.3 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改革

评价和反馈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以前《安全学基础》课程的主要考核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知识的掌握。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占60%。实施网络课程以后,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体现在课堂这个平台。如何评价网络课程学习情况?网络课程的特点就是在线学习,因此利用在线网络作为评价工具,及时的评价反馈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确保在线的学习质量[3]。

本课程实施过程中采用的考核方式为: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共占总成绩的50%。期末考试占50%。详见表1。

表1 《安全学基础》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3 结语

网络课程是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资源之一,其建设与实施对推动高职教育改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三年多的网络课程建设和实施,《安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资源更加规范和丰富,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习从课堂带到了学生的课下生活中,将教师的工作平台由讲台转移到网络这个更广阔的的新天地。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硬件系统的缺乏和网络课程的不完善,教学上要真正实现网络教学还存在很大的困难。还需院方和一线教师队伍为网络教学做进一步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徐铮,等.网络课程开发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远程教育,2003(11).

[2]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07).

[3]裘俊彦.网络课程建设的有关问题与实践探索[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2(06).

上一篇:需求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探究 下一篇:简述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范围及对重罪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