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25 04:06:37

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 要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灵魂,本文从对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出发,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创新力不足的原因,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 高校 创新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科技兴国,关键在人才,而创新是各行业人才所应具备的特性。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对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迫在眉睫。

1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1.1高校教育的内在要求

在社会各个行业中都要求从事人员不但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很高的创新素质。大学生作为未来科学技术研究的主力军,如果不具备创新素质,就难以做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大学生创新素质和高校的教育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培养了大学生创新素质能促进高校教育的发展,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1.2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现在的世界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一个国家要强大必要有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人才。中国要在世界站稳脚跟,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创新就是突破旧的思维探索新的道路,是推动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

传统的应试教育只能培养“纸上谈兵”的学生,缺乏创造的意识,很难推动科技的革新。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高校必须把它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落实。

2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2.1大学生扩招导致总体水平下降

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招生增幅达到42%,满足了更多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的渴望的同时也带来了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的问题。

扩张之后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高校的教学条件和配套措施也跟不上等因素造成了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大学生再也不是之前的天之骄子。

2.2长期应试教育的后果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根本前提,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才有可能掌握创造的方法。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性,造成学生的思想僵化,缺乏独立思考、自主判断能力,一切问题都要找标准答案。

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都只是习惯了老师上课讲,考试前等待老师划重点,死记硬背后准备应试。面对课堂上老师的提问,主动回答的学生寥寥无几,都在等待老师公布标准答案,这种僵化的思维很难在学习中发现问题,主动寻找另外的解决方法,工作后更是表现出保守、谨慎,不敢创新。

2.3教师指导不力

名师出高徒,教师在学生创新能力的指导中是发挥其主导作用,与其素质密切相关。大学生培养方式现在还是以课堂为主,所学的知识长期局限于教师本人熟悉的领域,科研视野相对狭窄。

现在有部分教师自身的知识老化,知识没有及时更新,不能及时解答大学生学习中遇到的新问题。有的教师会议比较多,没更多的精力去指导学生。有的教师科研项目很少甚至没有,也就无法提供给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没有培养学生创新的途径。

3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3.1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合理的课程安排可以为大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提供基础的创造条件。大学生的课程设置应逐渐向前沿性、多元化分方向发展,多开设最近的热点专题研讨,由学术带头人或企业高层讲授,当场解答学生的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2积极参加科研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教育必须有实际的科研项目来支撑。科研项目能使学生体会到理论融入实践的乐趣,亲自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创新意识。学校应当为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创造更好的条件。

3.3教师素质

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对大学生的创新有着直接重要的影响,是提高学生创新欲望和能力的关键因素。导师自身应当不断充电,通过做访问学者、出国留学等方式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精神带动学生的创新激情。

教师还应具有强烈的责任心,除了自身要博学,还要有培养优秀人才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努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研究条件。身教胜于言教,教师通过自身的言行,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的导师,才能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

3.4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民主的学术环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

好奇就会探索,探索中产生创新,高校开设的选修课程应该更加的广泛,使大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和特长都能找到喜欢的选修课。只有学生感兴趣,才会认真主动的学习,才有创造的动力。

高校应配置良好的实验设备,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条件,建议学校应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随时做实验。

4结束语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大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给予大学生在创新过程的政策、人力、财力的支持,将创新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

参考文献

[1] 刘毓.论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1(3):103.

[2] 陶国成,马莉.高校大学生创新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3):73.

上一篇:对“布拉格之春”发生始末的若干分析 下一篇:CT引导下臭氧溶解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