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布拉格之春”发生始末的若干分析

时间:2022-07-09 05:35:23

对“布拉格之春”发生始末的若干分析

摘 要 “布拉格之春”是捷克斯洛伐克对社会主义改革一次不成功的尝试,但其中所蕴含的问题和教训值得我们深思。捷共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次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探索,但在改革前、改革中和改革后都存在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最终导致了改革的失败。我们要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中吸取教训,真正有效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

关键词 布拉格之春 社会主义 改革 教训

中图分类号:D751. 4 文献标识码:A

捷克斯洛伐克位于欧洲大陆的中心位置,是两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战场之一。1918年该国成立共和国之时,它继承了奥匈帝国众多重工业企业,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较其它东欧国家更为良好。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受苏联红军帮助良多的捷克斯洛伐克加入苏联社会主义阵营,对于日后发生的“布拉格之春”改革行动埋下了深刻的伏笔。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在目的上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要求,但是在改革过程中出现若干问题。

1“布拉格之春”发生之前捷克斯洛伐克所存在的问题

捷克斯洛伐克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于1949年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49―1953)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平均年增长率约为14%,这对于一个饱受战争摧残的国家来说,发展速度是惊人的。但对于一个华沙条约的加盟国家来讲,不可避免地要采用以斯大林、赫鲁晓夫为代表的“苏联模式”。但这种体制最大的问题在于个人专制和集权统治。值得注意的是,一味地采用“苏联模式”发展经济,最终导致重轻工业严重失调,使得捷克斯洛伐克失去了原有的工业优势。

“布拉格之春”发生的原因还有其深层次的政治原因。捷克斯洛伐克在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前有着良好的资本主义民主传统,但斯大林式的社会主义模式有着众多独裁专制的特点。捷克斯洛伐克作为多民族国家,民族矛盾在此时极为突出,斯洛伐克族要求扩大其民族自治权,实行联邦制,但1960年宪法却取消了斯洛伐克的民族自治权,激起了斯洛伐克人民的不满情绪。

2“布拉格之春”改革内容

“布拉格之春”改革的主要内容有:(1)关于党的领导体制和党内民主。认为一切权力由党的机构集中和垄断,只会削弱国家和社会机关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党的领导作用主要应该是集中人民的意志和反映社会的需要,为社会的发展提出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制定方针政策,并通过党的政治工作和组织工作去贯彻实行。(2)关于国家的政治体制和公民的权利。主张实行多元化政治体制,使各阶级、阶层和集团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阵线内都有自己的政治代表,在民族阵线内各政党都是平等的伙伴。(3)关于经济体制。强调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扩大企业的权限,企业作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有经营自,自负盈亏;允许企业自愿结合,自由竞争,独立地进行外贸活动等。(4)关于民族关系。将国家体制改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共和国的联邦制,保证斯洛伐克族同捷克族平等地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

3“布拉格之春”失败原因及教训分析

“布拉格之春”改革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原因可以看出:(1)没有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政治立场,对于苏联的霸权主义措施没有做到高度警惕;(2)改革派在当时取得领导权的情况下,没有从组织层面采取有效措施,使保守派势力在党内特别是基层党组织中依然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3)“布拉格之春”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将捷克斯洛伐克多年的社会各阶层矛盾快速激化起来,各种社会思潮竞相亮相,社会意识混乱,国内出现一片混乱局面。而当局政府却不能在第一时间内将这些思潮有效遏制,这样的做法显然已经背离马克思主义对待敌对势力的原则。

“布拉格之春”的失败也给予我们国家社会主义改革深刻的教训:(1)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特别是走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国际关系日趋复杂,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不可以也不可能依靠某个超级大国而寻求发展的,否则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改革失败和国家分裂。(2)在当今全球民主化浪潮之下,坚持党的独裁专职政治领导是不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要求的。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深化政治民主化进程才是保持执政党执政合法性的关键所在。(3)改革的目的是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尽管捷共早在1968年就提出了“恢复市场经济作用”这样的重要经济观点,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也只能是对经济发展的空想。当今时代经济高速发展,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通常是以经济力量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只有深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才能保持经济持续长久的发展。(4)社会主义改革要注意到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利益分配,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目的在于让人们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但在改革中不估计其它民族利益,极其容易引起国家的分裂。

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布拉格之春”的失败并不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失败,它只是社会主义道路上所遇到的挫折。捷共的改革失败的终极原因在于没有始终坚持本国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社会主义改革是不能拘泥于某些特定的改革道路的,只有符合本国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改革道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道路。

参考文献

[1] 张月明.东欧三十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上一篇: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浅析 下一篇: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