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语文探究素养的有效塑造

时间:2022-09-25 01:25:25

高中生语文探究素养的有效塑造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赋予它鲜明的人文性、创新性,使之向文化发展、向文学发展、向生活发展、向人的需要发展。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它不仅需要我们在观念上的脱胎换骨,而且需要我们在实践上改弦易张。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超越,才能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而培养高中生的探究素养应该说是顺应了新课标和新课标考纲的要求的,也是实践素质教育理念的有效方式。

一、语文探究素养由多个因素所促成

首先,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是为学生进行探究提供基础。广泛的阅读能为探究提供知识积累,平时应广泛阅读,丰富涉猎,积累厚实的相关语文知识。要有一些散文、诗歌、议论文、小说、实用文等各类文体的相关知识,有广博的课外知识。如鉴赏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否具有现实性这一问题,就要知道现实性是就什么而言才行。这个现实性是指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像小说那样的人物,把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征与现实中的此类人物联系起来就可以了。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形式多样,散文涉及到作品主题、艺术特色、材料组织、审美价值等的深层思考,小说则涉及到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结构特色、艺术价值等的多维解读。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实现子目标。有了相应的知识储备,我们才有可能进行知识迁移的问题探究。平时充分阅读文学作品,就能拓展视野,养成较强的文学感知能力,在遇到问题时就可调动自己的阅读储备,熟练运用阅读技能,比如知人论世、寻找对应信息、复原隐喻、象征本义等,这样去研究、探讨,就容易有理性的发现、创新的成果。

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体验更有效,能力提升也更明显。可以运用五步阅读法:初读,通读,解读,赏读,悟读。阅读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主体,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阅读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即使有了阅读的方法,没有阅读量的储备,还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很难提升探究素养。因此,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足量的阅读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学生具备问题意识是形成和提高探究素养的前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但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要“有问题”。如果没有问题,就不存在分析,更谈不上解决。我们都知道,学生并非一开始就能够提问、喜欢提问的,更多的是不敢问、不会问、不好意思问、懒于问、无机可问等等。

因此,教师必须教给方法,指导学生质疑,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是语文老师要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消除障碍,鼓励学生敢问。二是老师要努力创设用来引发问题的情境,使学生想问。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并且积极地去思维,激发探求知识的兴趣。三是授之以渔,使学生会问。要使学生有会问、善问的习惯,教师首先必须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就如何问作出示范,启发学生体会老师是如何提问题的,并在平时逐步教给学生在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处处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在这方面,特级教师钱梦龙总结出的“定向提问”和“深思质疑”可供参考。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走进他们的心理世界,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观察、深入思考,树立自己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灵去感悟。学生在用心感受生活时,思想会变敏锐,情感会更丰富,探究意识自然会得到增强。

再次,个性化阅读是培养探究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课堂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学生从文本中激发出新的思想观念,并对文本意蕴加以适当拓展,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由浅入深的论述,做到有理有据,应该说是符合探究性阅读的要义的。探究性阅读中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就是对作品意蕴进行求异与求新的创造性阅读。所谓“求异”,就是不限于运用传统社会历史视角,还可用文化视角、心理视角、人类学视角、叙事视角等;所谓“求新”,就是有创意,有新发现。视角的求新,往往会发现作品的新意蕴。学生对文本丰富的内涵和艺术表现力形成符合其情感和事理逻辑的体验和思考后,还可批判质疑,发表不同见解。学生如果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或者已经积累的阅读经验,先依据文本进行常规思考,然后在此基础上从文本中进行新的联想和想象,展示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就是最妥当的了。另外,综观考纲中对探究能力的考查,不管是文学类文本还是实用类文本,都要求考生能对文本中的问题进行个性化解读,提出自己的见解。看来当前社会对于个性化阅读对培养学生形成并提高探究能力的积极作用已经形成了共识。

第四,合作讨论是培养学生探究素养的催化剂。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学习方式之一。这里,主要指的是生生之间的合作。学生都是个性化的生命体,他们之间的合作必然生成全新的学习情境,导向问题的成功解决。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常用的方法是将学生分组。与合作学习同时采用的常常还有竞赛法:大组与大组竞赛,小组与小组竞赛。竞争机制的引进,给合作学习注入了鲜活的内容,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见解精辟,给课堂带来阵阵惊喜,探究素养得到了相应提高。这就实现了课程目标中提出的“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目标。

第五,激励性评价是培养探究素养的内驱力。激励性评价能激发学生提高探究素养的热情和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意识特点的心理驱动力,是人们力图认识或爱好某一事物的倾向,是影响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也是激发探究创新的一个重要支点。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忘却探究过程中的疲倦和劳苦,达到一种如痴如醉的状态。具有探究阅读兴趣的学生总会被探究的对象深深吸引,从而引领他们去摸索、去开拓、去创新。兴趣能带给他们极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赞赏等激励性评价手段,可使兴趣内化为探究动力。其内化的主要表现是学生的感性兴趣向理性兴趣的转变,由对一般生命现象的感知向对生命本质的探索转变。这样,学生的探究动力就会得到较为理想的开发。在探究阅读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激发兴趣、引导质疑和赞赏成功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究,主动探索解决方法,激励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不断钻研,最终形成一种能阅读、爱阅读、积极阅读的心理倾向,从而在良性循环中提升阅读水平。语文探究阅读教学中应该采取怎样的有效和高效策略,才能实现最佳唤醒,值得语文同道持续不懈的探求。

二、探究切不可误入歧途

令我忧虑的是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对于探究素养的培养还存在一些误区,在此指出来供大家参考。

1.探究存在浮泛化。一个方面可能是我们老师上课太随意,没深刻领悟什么是探究,认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探究,没有考虑某个问题的提出是不是太肤浅、有没有探究价值。整个课堂,“探究”一词四处飘荡,学生回答此起彼伏,貌似实践了新课程理念,但教师的阅读不能把握准确度,而且缺乏思考的高度、探究的深度,联想、想象、分析、比较既不能纵横开阖,又不能聚意点睛,很难激发学生的独特见解。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体验到了什么,说不清,道不明。探究不是为了标榜,而是为了发展能力,要选择某些值得探究的问题进行探究,要探讨疑点难点重点,有所发现和创新。要把握文章的内涵及其艺术风格。

2.探究存在纯文本化。从我们平时的考卷中可以发现,不管是文学类的探究题还是实用类的探究题,其共同的一个特点就是题目设计体现了对考生语文素养、个性思维和探究能力的考查,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在回答这类题的时候,考生可以结合全文,联系自己的实际加以综合发挥,因此题目的答案不具有确定性,但有利于他们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就所探究的问题而言,它不是通读一遍就可以在文本中找到现成的答案,也不是把分散的词句汇聚在一起就可以做成答案。考生既需要入乎文内,反复研读文本,准确理解并把握文章;又要出乎文外,调动知识储备,甚至需要查阅文本相关的资料,在把握理解的基础上谨慎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此类考题的解答,要求考生由文内拓展向文外,从有形跃向无形,要求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有“我”有“思”,且以开放性的评价鼓励考生发表独到的见解。这是它区别于一般阅读题“以文解文”的独特之处。而我们的学生语文试卷阅读探究题的答案往往只是试卷文本上的内容,缺乏知识的迁移与深化。这也许跟我们的学生平时缺少阅读、视野狭窄有关,但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我们老师缺乏探究意识、唯本本教学所造成的,如果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强调并训练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就不会出现如上问题。

3.探究无视文本化。探究性阅读不能理解成不顾文本的基本意义而进行随心所欲的解读,它毕竟是有限制的。学生如果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或者已经积累的阅读经验,先依据文本进行常规思考,然后在此基础上从文本中进行新的联想和想象,展示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就是最妥当的了。

4.探究无原则的个性化。在我们平时阅读教学中,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说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有了个性化的阅读,才可能有创造性的阅读,进而发展各种能力。读者的个性化阅读,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其每个哈姆莱特是个性的,但“一千个哈姆莱特还是哈姆莱特”,这一个哈姆莱特又是共性的,这个共性就是文本的原意,就是文本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要在引导学生探寻文本意义的同时,实现个性化阅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就是以个性的理解去合乎情理地解读自我情理之中的文本。这样的阅读,既认识了自我、读出了个性,又亲近着作者,才能达到个性化阅读的效果。

高中生探究素养的塑造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各科老师共同努力。本文仅就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感受和体验做了以上分析,因为我觉着语文作为一种人文性的学科对于高中学生形成探究素养至关重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探究素养的培养可以做到事半功倍,可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的探究品质成为学生在各行各业的精神引领。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2011年新课程标准高考大纲。

[3]政治教育编辑部 名师授课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4]钟启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

[5]皮连生 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

[6]程汉杰 语文高效阅读教学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7]周一贯 语文教学优课论.宁波:宁波出版社,2002。

上一篇:从无到有 观致创造历史 下一篇:让奢侈品回归“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