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时间:2022-09-25 12:43:40

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摘要: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要以探求问题为目的,要以学生创新学习为中心,要以学生参与为主体,要以教师引导为主线。教师要因时、因地、因情地采用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和整体效应。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

一、课堂教学要以探求问题为目的。

没有问题是谈不上真正学习的,也是很难提高思维能力的,就更谈不上创新了。历史教学不是教师一上讲台就讲,一讲就讲到底。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现成结论,再简单、重复记忆。历史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所以,不管何种教学方法,只要想有效,落脚点必定是为了探索问题而采用的。让学生为解决问题去查资料,去搜集信息。在课堂上,教师要以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是指教师设计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新鲜性和思考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且深入地阅读教材。提问、阅读依据实际情况可先可后。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就表现为将教材内容转化为问题,并提供材料,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探究,用符合自己情况的方法把问题解决。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是指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是什么、为什么”的学习,帮助他们通过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走出课堂。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就是要把课堂交给学生,把机会让给学生去探究历史事件。

二、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创新学习为中心。

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影响。要改变学习方式,学生就应具备创新学习的理念。所谓创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现有知识为基础,深入思考,大胆探索,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等的学习活动。高中历史新课程学生创新学习理念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第一,创新意识的培养。历史课程是对已经存在并且不可改变的史实的叙述。学生误认为历史就是靠记忆,不存在创新问题。要使学生明白:以史实为依据来建构的知识结构是可变的,是可创新的,人只有创新,才能有发现,解决历史或现实问题。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创新不是脱离实际的海阔天空的幻想,必须建立在史实基础之上。

第二,创新“问题”培养。要求敢于破除传统教条,大胆进行探索,勇于提出问题。

第三,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求异式的思维,需要客观的、全面的、辩证的视角。创新思维要求在思路的探索上、思维的方式上和思维的结论上,都具有卓识。学生学习历史,像学习数理化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注重激发、开启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参与为主体。

课堂教学能否取得实际成效,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是要看学生能否积极、自愿、快乐地参与课堂活动。教学方法运用的着眼点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觉学习的愿望和积极性,而不是在外来压力下被动进行学习,学生拥有选择部分学习内容、进行不同广度和深度学习的自,如读课外书,查阅资料、写历史小论文等。

第二,质疑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提出问题,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得出与教材或教师不同的结论。

第三,应用学习。掌握历史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运用知识也是一个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如比较汉武帝和秦始皇,辩论秦始皇功过,评价拿破仑。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在运用中又促使基本知识得到进一步掌握。

要让课堂教学以学生参与、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既要有为,也要无为。教材不要由教师一讲到底,问题不要由教师一律提,过程不要由教师单个演,结论不要由教师直接下。教师要调控课堂,要激发兴趣,要营造环境,要提供条件,要讲学生不知、不解的盲点、疑点和难点。

四、课堂教学要以教师引导为主线。

新课程理念提倡以学生参与为主体,并不是说教师的作用可忽略了。相反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教师的任务更重了,教师更累了。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考虑的问题很多:如何设置问题情境,如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如何体现课改观理念,如何把握教材的难易程度、内容的增删,如何运用史料,如何满足学生的不同要求,如何补充资料、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等。教师还要像导演一样,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检测效果,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还体现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环境。

不管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教师不能过多地主宰知识及其理解,都要给平淡的教学以生机、以活力,都要激活学生思维,催生出较多较美的思维火花,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都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要调动学生的兴趣,要让学生真心地喜欢上历史。

不管哪一种教学方法如何好,都很难一劳永逸,都很难使课堂教学产生持续的动力,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要因时、因地、因情地采用教学方法。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和整体效应,让学生对每堂课都会有新的收获,都会有新奇的体验,都会有无尽的回味。

作者信息:姓名:陈鑫熙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6年10月

籍贯:湖南 耒阳 工作单位:耒阳市第二中学 学历:本科 职务:一级教师

上一篇:学前教育学原理课程中“关键词”的有效应用 下一篇:浅谈推进高中课堂教学改革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