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功能

时间:2022-09-24 09:00:31

对联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功能

对联,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学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名联迭出,妙语如林,已构成我国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对联自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它巧妙地利用汉语的特殊性能来遣词造句,状物抒怀,以整饬凝练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妙趣横生,雅俗共赏,具有极为浓郁的民族特色,因此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它之所以具有如此蓬勃的生命力,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其中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也是拓展对联的审美空间、增强其审美情趣的有效手段。可以说,如果离开了修辞,对联的审美效应将大为减色。下面试举例分析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在对联中的使用及其表达的功能:

比喻。比喻是对联中最为常用的修辞手法。如: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走马,易纵难收。

这一联上下句各自构成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表达得形象生动。有时是一联中的上句与下句构成比喻,如:

画虎画皮难画骨;

知人知面不知心。

此联上句表述艺术创作中的经验:绘形易绘神难。下句阐明现实生活中的哲理:知人易知心难。两者之间构成比喻,将诗情哲理融为一体,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借代。不把人与事物直接写出来,而用与之密切相关的东西代替它。这种借代手法不仅广泛运用在诗文中,在对联中也常可见到。如:

未晚先投二十八;

鸡鸣早看三十三。

这是旧时旅店里常见的一副对联,借用了古代神话中的“二十八宿”、“三十三天”之说。这里借“二十八”代“宿”(这里别解为“住宿”义),借“三十三”代“天”。意即“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这种借代手法的巧妙运用使联语别具一格,有一种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的妙趣。

拟人。拟人即赋予物以人的情感动作,使之具有活泼的生命力,这也是形成联趣的一种手法。如: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竹能“虚心”,梅有“傲骨”,这显然是人移情于物的审美效应。作者通过巧妙的构思,感物咏志,把抽象的品格气节表达得生动形象。

夸张。根据表达的需要,有意夸大或缩小客观事实,以期引人注目,这种手法称为夸张。如:

泪添九曲黄河溢;

恨压三峰华岳低。

这是王实甫《西厢记》中的一副对联,以极度夸张的手法渲染了莺莺在长亭泣别张生时那种难以遏抑的离愁别恨,分外真切感人。

顶真。顶真又称“连珠”,以前一句的结尾来作后一句的起头,使相邻的两句首尾蝉联。如:

大肚能容 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 笑世间可笑之人。

这是北京潭柘寺弥勒殿的一副名联。上下联的两个分句中都运用了顶真手法,前后蝉联。后一分句对前一分句的意思引申阐发,意蕴深长。

回文。回文是讲究词序有回环往复之趣的修辞手法。在对联中有单句回文与双句回文两种。如: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这是厦门鼓浪屿的一副对联。上句与下句都可顺读倒读,回环流转,妙语天成。

双关。双关是用一个词语同时关顾着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式,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常见的有谐音双关与语义双关。如: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上联中“荷”谐读作“何”,“藕”谐读作“偶”。意即:“因何而得偶(配偶)”。下联中“杏”谐读作“幸”,“梅”谐读作“媒”,意即:“有幸故不须媒”。音同而义殊,言此而意彼,别有一番趣味。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农常熟世间荒。

光绪三年,黄河长江流域灾情严重。当时有人撰写了这副对联来讽刺中堂大人李鸿章(合肥人)和户部尚书翁同(常熟人)。作者以双关的手法将“合肥”、“常熟”这两个地名予以另解,与联中的“瘦”、“荒”形成对比。巧妙熨帖,讽刺辛辣。

排比。把句式相近,语义相关,语气相同的词或句子并列使用,称为排比。这种手法在长联中较为常见。如:

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上联排比出八种“宇宙奇观”,下联排比出八种“古今绝艺”。句式整饬,意象纷呈,气势充沛,犹如天风海涛扑面而来,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设问。为阐明己见,故意提出问题,以引人注目,这种修辞手法称为设问。如: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这是杭州灵隐飞来峰下冷泉亭的一副对联,相传为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所题。上联与下联都分别由设问句构成。含蓄蕴藉,启人遐思。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这是副很著名的劝学联。上下联各由两个分句构成,设问设答,一呼一应;语势劲健,张弛有致;借物咏志,催人奋进。

用典。用典是对联,尤其是风景名胜处楹联常用的手法,它寓典于联,言简意深,大大拓展了联语的思想蕴涵。如:

铜琶铁板 大江东去;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这是黄州赤壁的一副对联,对仗工整,然而又各有出处。上联出自俞文豹《吹剑录》:“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大江东去”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名句。下联出自曹操《短歌行》。这两句诗也被苏轼引入他的《前赤壁赋》中。此联不仅切合赤壁名胜的由来,而且格调高雅、语义蕴藉,回味悠长。

析字。析字即利用字形的离合变化以形成联趣,如:

议论吞天口;

功名志士心。

上联中析“吞”为“天口”,下联中析“志”为“士心”,不仅离合巧妙,而且语义也浑然天成,堪称佳构。

少目焉能评文学;

欠金岂可立功名。

清乾隆时,直隶学政吴省钦主持乡试,贪赃枉法,民怨沸腾。当时有一落第生员愤然在试场门口贴出此联。上联中“少目”为“省”字所析,下联中“欠金”为“钦”字所析。这样既巧妙地切合吴省钦的名字,又对他的丑恶嘴脸作出了辛辣的嘲讽。

迭字。迭字是把同样的字接二连三地用在上下联相应的位置上。有的紧相连接,有的间隔出现。如:

水水山山 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 时时好好奇奇。

这是杭州中山公园的一副对联。其中连用十对迭字,如珠走玉盘,历落宛转,优美动听。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相传这是明代东林党人撰写的一副对联。上下联中分别间隔出现相同的字“声”、“事”,这样构思既强调了联语的主题,同时也使联语产生了一种回环反复的声韵美。

藏字。藏字,也称藏词、漏字,即在上下联相应的位置上有意漏缺一字,以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如: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这副对联相传是袁世凯称帝前夕有人为他撰写的。上联有意漏缺“八”字,下联则有意漏缺“耻”字,借以讽刺袁世凯这个窃国大盗是“忘八”(即“王八”)、“”。辛辣而巧妙,深刻而又含蓄。

嵌字。根据表达的需要,有意将几个特定的字嵌中,称为嵌字。所嵌字的位置灵活多变,如:

花学红绸舞;

径开锦里春。

这是郭沫若为成都杜甫草堂“花径”题写的对联,上下句句首嵌入“花径”二字,不露斧凿痕迹,十分贴切工稳而又巧妙自然。

冬夜灯下,夏侯氏读《春秋传》;

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

上联中嵌入“冬夏春秋”四字;下联中嵌入“东南北西”四字,一为时间,一为空间,皆恰到好处,浑然天成。

对联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并不仅仅只有上述这些,其他如反复、列锦、呼告、转品、层递等也常用到,限于篇幅本文未能尽述。应当指出的是,在某些对联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手法综合运用,以增强其审美功能。如: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副对联中就同时运用了层递、顶真、迭字等修辞手法。又如: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这副对联中也同时运用了设问、迭字、列锦等修辞手法,有效地增强了对联的审美效应。

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为对联这一传统的文学形式增添了绚丽的光彩,使得联语更为典雅精美,联趣更为浓郁别致,联格也更为活泼多姿。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联的创作与鉴赏也为修辞手法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两者之间是水融、相得益彰的。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编校:郑 艳

上一篇:大众文化对校园语言生活的影响 下一篇:香港免费报纸的发展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