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思维构建方案研究

时间:2022-09-24 05:27:32

小学生数学思维构建方案研究

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在研究“教育与发展”这一课题时,曾说过:“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数学作为众多学科的基础学科,旨在提高人的推理、想象、创造能力,是培养与锻造学生思维绝佳途径。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对于学生初期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现阶段小学数学思维构建中,存在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差、惰性思维严重、解决问题过程中缺乏创新思维等问题,提出一点自己的意见与看法,希望能给相关教育工作者一点启示,改善现有的教学方案,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一、小学数学思维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一)独立思维能力差。

在人们的认识中,包括父母和老师,总认为小学生年龄小,他们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该学生自己经过尝试才能明白的事,父母自以为有丰富的经验,骄傲地直接指导小孩必须怎么办;该学生自己去摸索的知识,老师觉得这个知识太简单了,花了太多的时间不值得,何况那么多知识要学,哪里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教学任务。于是从一年级的手把手教字、手把手教他们做算术,到高年级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老师就直接给他们答案。如此种种,父母和老师过度关心、越俎代庖,使学生失去了思考的机会;老师直接给的答案,学生往往信奉为唯一的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久而久之,很多学生从小养成了懒得自己动脑思考的不良习惯,一旦遇到问题,就想着向老师、父母求助,造成了独立思维能力差,不善于运用自己的思维解决问题的状况。

(二)老师“总结”过多导致学生惰性思维严重。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由于老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过分总结铺垫,强调方法,导致学生惰性思维很是严重。某地曾做过一个教学质量抽测,试卷中有这样一个题目:高1.8m的柜子上放着一把伞,旁边只有一个40cm的椅子,小光身高1.3m,请问他能否拿到伞。结果全班有一半的学生说拿不到,理由是1.3+0.4<1.8。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向学生总结解题方法,让他们养成凡是依赖老师指示结论的惰性思维,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分析能力。

(三)解决问题方法缺乏创新思维。

由于从小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对学生的“双基”训练,轻视学生的实践创新。学生学习每节内容时,没有依靠自己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往往只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了参照课文例题去解决类似的题目。遇到其他的稍有变化的新类型,便束手无策,缺少创新思维探索能力。

二、优化小学数学思维构建方案的建议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要想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与思维能力,我们就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从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人”。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锻炼学生自身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潜移默化的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一些思维方法。

(二)激发学生求知欲,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新课标强调过,数学学习应是由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鼓励学生遇问题积极思考,克服思维懒惰。

(三)不同角度看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自己已学的知识与经验,从多方视角去发现问题,用自己不同的方式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便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仅仅局限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以不同视角看问题,培养他们思维创新与求异。这体现在课堂上积极运用一题多解,例如在向学生讲授《数一数与乘法》(见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这章时,以“9+9+9+7”这道加法题引出,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题,大多数学生都提出“9×3+7”这个解法,少数学生不满足于此,又从另一视角,运用“9×4-2”解题。这种一题多解的方法,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总结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授学生知识,更是为了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全面提升的学生素质。通过采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求知欲,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不同角度看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等三种解决方案对于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思维培养与构建的过程中,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天地,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上一篇:数学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