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的命题类型

时间:2022-09-24 04:15:36

诗歌鉴赏的命题类型

高考诗歌鉴赏所采用的主观题形式能很好地反映出考生对诗歌的理解把握,但它的提问多种多样、变化无端:景象、形象、思想、风格、艺术、语言、情感……往往让考生无所适从,结果答非所问,造成失分。下面就诗歌鉴赏提问的类型与解答的内容进行归类,帮助考生掌握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命题特点和答题步骤。

“意境情感”型

【命题特点】

此类题型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考查:一是分析诗中景(景中情)、诗中境、诗中形象(景象),并能概括其特点;二是考查学生对内容思想感情的整体把握情况。

命题点主要有:意象特点概括,意境再现与特点概括,形象(景象)及其情感的分析。

【答题步骤】

分三步走:描摹诗歌画面、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步: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步:考生在描摹出画面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清……

第三步: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解析:这一首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

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诗人不由得又低头思量自己:“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使能回到南方,而我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为排遣乡思,诗人便留心观看船的四周,发现了两个极有意思的景象,其一是“鸟避征帆却”:他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着,水鸟们“啾啾”鸣叫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避去;其一是“鱼惊荡桨跳”: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看着有趣,不知不觉间,夜已来临,尾联便写夜宿枫桥。枫桥在苏州城闻门外十里枫桥镇,原本称“封桥”,因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而得此名。天既已黑尽,诗人便盘算着: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何许)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他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

答案:(1)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关键字句”型

【命题特点】

古人写诗十分讲究构思,十分注重炼字、炼句,往往一字一句关乎全诗主旨、思想感情,因此这一字一句便成了诗歌构思的线索甚至是关键。命题者抓住这一点以小见大来命题,可以考查对诗歌的整体把握程度。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或句的妙处。

命题点是要能悟出某字、词和句是全诗之关键,要求加以理解鉴赏。有时和评价性题目命题格式一样,要求先判断,再阐明理由。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或该句在句中的含义(诗句总有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或言外之意两层意思,要读懂诗句的深层含义或言外之意);

(2)展开联想,围绕该字或该句描述景象(形象);

(3)点出该字或该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评价表达效果(突出了……作用)。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是对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含义不难理解。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来肥膘。(更欲指人,没有,人为清廉)是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仅有学赋诗书满车。边雪就可以让你找不到他的踪迹,说明他所处的地方比较偏僻,徐风吹来就掀起了他身上的睡衣,说明他衣衫简朴,没有什么锦衣华冠。更显得他,大方,简朴,不拘小节。他就住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天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说明他还是住在灵州的,不可能是深山老林里面),家里的人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也没有什么人来往。

答案: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表达技巧”型

【命题特点】

诗歌的表达技巧很多,通常包括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艺术手法等。诗歌鉴赏题命题点考查表达技巧的方式主要有判断技巧名称、分析技巧用法、比较技巧异同、评价技巧效果等。

【答题步骤】

(1)先对表达技巧进行定位(具体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何作用(效果)或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余杭四月

【元】白E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考查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要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的各种表达技巧,答题时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有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模式。

答案: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列锦的表现手法;②映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或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强化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2.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上一篇:巧用打油诗查“病症” 下一篇: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