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国内生药学发展

时间:2022-09-24 03:47:58

分析国内生药学发展

中药和生药的全面发展阶段我国的药学工作者,在前辈开创的事业基础上,不断地将现代科学新技术、新方法引入中药的研究中,中药研究在近年来又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在“九五”、“十五”期间,开展了“中药材质量标准的规范化研究”,最终建立150种常用中药材国际参照执行的标准;将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应用于药用植物的分类、鉴定研究中;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GAP),促进了中药种植与加工的规范化;在中药制剂和质量控制方面推行化学指纹图谱等先进技术,使中药化学研究系统化、标准化,保证了中药质量的稳定。这些新技术、新方法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中药和生药的全面发展。

我国生药学科与中药学科的关系

对生药学科和中药学科进行对比,发现它们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一致,研究成果共享,研究队伍一体。1.研究内容及任务相同将药学类专业使用的卫生部规划教材《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1]和中药类专业使用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药用植物学》[3]、《中药鉴定学》[4]进行比较,它们的研究内容和任务均是准确识别、鉴定中药(生药)及其基源的种类;调查考证药用植物(生药)资源;制订生药(中药)或其制剂的质量标准,并对其进行品质评价;通过植物类群之间的系统关系,寻找紧缺药材的代用品和新资源;利用植物生物技术,扩大繁殖濒危物种、活性成分高含量物种和转基因新物种;为中药材生产规范化服务[5]。由此可见,我国目前的生药学和中药学,其研究内容及任务是相同的。2.研究方法一致对生药学和中药学研究方法进行对比,它们都是通过生物自然分类方法确定生药基源;通过分离提取和光谱等方法确定所含的化学成分;对药材鉴定也是通过自然分类的方法确定原植(动)物,通过宏观观察法进行性状鉴定,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进行显微和超微结构的鉴定,利用物理、化学或仪器分析方法,对所含的主要成分或有效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鉴定真伪和品质优劣程度;利用分子遗传学标记技术分析生物的基因型,揭示物种亲缘关系、鉴定药材;利用多种综合方法进行中药和生药质量的限量和定量控制等。从研究方法看,生药学和中药学也是完全一致的。3.研究成果共享在生药学或中药学领域中的研究成果,最终都是共享的,诸如出版的各种教材和专着;创办的各种杂志;进行的全国和地区中药资源调查和品种整理;中药材品种和质量标准研究;中草药化学和药理研究;中药炮制研究;药用植物生物技术研究等。这些同是生药学和中药学所共享的研究成果。4.研究队伍一体在我国,研究生药和中药的队伍分散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事业单位,但他们是一体的,研究内容相同,方法一致,成果共享。目前虽被人为地分割成生药和中药两块,实质上在我国无法分为两个阵营,它们是有机的整体,最多只是研究人员工作单位不同而已。

我国生药学如何发展

生药学产生于欧洲,传入日本,引入中国。生药学的产生与西方医学的环境及当时的科技水平是紧密联系的,所以一开始以西药的原料药为主进行研究;当传入日本后,由于日本早期从中国引入了大量的中医药,他们就将生药学与中药结合而取得了发展;生药学被我国引入后,很快就深深地扎根于我国中药学沃土之中,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颇具特色的世界药学领域的奇葩。1.发挥我国中药的特色我国中药以其悠久的历史,系统的理论,完备的药材种类,健全的生产、经营、应用体系,成熟的应用经验,稳定而奇特的疗效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在世界药学领域中,中药也是独具特色的体系。世界其他国家,均难有如此全面发展的药学体系。因此,西方的生药学方法一旦引入我国,立即就被融入中药广阔的领域中。在今后的生药学研究中,仍应紧抓我国中药的特色。2.名正才能言顺生药学研究在我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学科名称一直是令人尴尬的问题。在医学院校中,以生药学进行中药为主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中医药院校中,又以《中药鉴定学》及相应的中药炮制学、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栽培学等进行着教学和研究;在其他领域,人们又直称中药研究。我国生药学先驱称生药学为现代本草学;生药学前辈徐国钧先生等人又将生药学紧密结合中药,出版《中草药学》、《药材学》、《中国药材学》专着。解释和划清生药学、中草药学、药材学、本草学、中药鉴定学这些学科的界线也是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其实这些学科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尽管生药学产生与中药无关,但被引入日本和我国后,早就融入到中药之中。中药也是一个广纳百川的学科,从《神农本草经》的365味中药发展到《中华本草》的8980味中药,广泛接纳了民族药、民间药和进口药,成为世界药学史上的一个奇迹。这些相似或相近的学科,用什么名称才能使其更贴近于研究的内容、更能促进研究队伍的整合、更能推动中医药的向前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重点学科建设时,根据中药的形成到应用,划分为四个阶段,每阶段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即中药生药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和中药临床学(或临床中药学)。目前,存在的生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草药学、本草学、药材学等可以被《中药生药学》所包容。建议用中药生药学作为这几个分散学科的共同名称,中药生药学既表达了生药学在我国与中药结合的特色,又可与国际上生药学科连结,使用中药生药学这个名称可以达到名正言顺的效果。如果大家能共同努力,撤去多年来人为设置的藩篱,摆脱目前的别扭状态,堂堂正正地走到一起来,共商中国药学发展大计,那该多好!3.保持特色,取长补短以生药学的研究方法深入研究以中药为主体的药物,这是“洋为中用”。这种研究特色可能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还是中国药学研究的主流方法。另外,中药的产生和发展在我国也走过了几千年的路程,比起那些今天研制出来,不久就淘汰的短命药物,中药可以称为老寿星。中药能有如此稳定的疗效并延续数千年,并没有借助于现代技术和方法,而是本身存在着一套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将这些技术和方法进行整理,与现代的技术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一定会促进中国医药学的发展。要想发现这些技术和方法,那就需要深入到传统中药之中去寻找。古人研究中药很注重整体观和动态观,对中药的认识与形态、生态、发育、演化密切结合在一起。如植物的不同器官,往往有不同的功效,根类药材多有滋补功效,常用中药中的人参、党参、丹参、南沙参、北沙参、玄参、明党参、甘草、黄芪、当归、地黄、何首乌、白芍、麦冬等均是根类药材,它们均是滋补药物,有补气、补血、补阴之效。换一个角度看,具有滋补作用的“参”类药物全在根类药材之中,而茎、根茎、叶、花、果实与种子中都没有。茎类药材中的藤类、节类和根茎类药材的质地坚硬者等均有祛风湿作用,如天仙藤、夜交藤、川木通、大血藤、鸡血藤、络石藤、忍冬藤、钩藤、白毛藤、松节、桑枝、桑寄生、桂枝、柽柳、菝葜、土茯苓、萆薢、穿山龙等。其实古人早就认识了这些,张志聪曾云:“皮以治皮,节以治骨,核以治丸,子能明目,藤蔓者治筋脉,梢秒子实,其性主降”[6]。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不仅要保持目前的研究特色,还要不断地从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医药宝库中发掘出另一套思路和方法。古今两套研究思路和方法的使用,将会起到取长补短, 相得益彰的效果。生药学先驱引入生药学的初衷是建立现代本草学;生药学前辈们在为生药学与中药学的结合中付出了巨大努力;当代人更应该走好后面的路。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携起手来,撤除人为设置的障碍,建立统一的学科———中药生药学,为我国医药学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上一篇:分析水利工程隧洞施工监管 下一篇:关于《证券法》的缺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