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时间:2022-09-24 11:41:27

中国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 要]绿色转型发展的建立,需要一套客观、全面评价其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文章在国内外绿色指数、低碳经济等相关理论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以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竞争力提升为维度的绿色转型发展指标体系,同时对我国30个省市进行了绿色转型发展综合评价,得出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绿色转型发展状况良好,新疆、宁夏、甘肃等地相对落后,并结合现实需求提出了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政策实施建议。

[关键词]绿色转型发展;资源环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41.2;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8-0024-07

一、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在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的同时,经济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但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始终存在。2008年9月中旬,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为标志,“次贷危机”发展为国际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结构既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又面临一次新的战略性调整机遇。“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换一种说法就是绿色发展,不仅包括改革制度方面,还包括发展方面,不仅包括经济方面,还包括环境社会等多个方面。

目前我国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国内资源短缺、环境压力大等严峻挑战,我国已进入绿色发展时代。“十一五”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已采取很多重大行动。“十二五”规划主线是转型发展,指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必要对中国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对各省绿色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对现有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是制定绿色发展战略,推进绿色工作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正确认识及评价各省市自治区绿色发展的现状,量化各地绿色发展水平,可以帮助针对各地区的绿色发展中出现的不足和偏差进行分析,从而理清思路,找出差距,解决问题。这对于今后全国和各省市自治区制定并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在正确评价现有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构建各省绿色转型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进行科学合理的排名,有助于帮助各地区明确自己在绿色方面的相对位势,并且树立优秀典型,促进共同发展。因此对中国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对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培育可持续竞争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树立大国形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生态资源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随着绿色(低碳)经济在国际社会引起重视,国外对绿色(低碳)经济竞争力体系的研究也逐渐增多,而且方法多样,给出的指标体系中涉及了相关的评估模式。如Hall,B.& Kerr,M.L.在《1991-1992绿色指数——对各州环境质量的评价》(Hall,B.& Kerr,M.L.,1991)[1]一书中提出了“绿色指数”的概念,将绿色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指标3个层次,一级指标包括绿色状态和绿色政策两类指标,二级指标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能源消费和交通等9类指标,三级指标包括256个指标。Clifford Cobb,Ted Halstead & Jonathan Rowe(1995) [2]提出了具可持续发展性的真实发展指标GPI(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该指标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3个账户。Lawn(2003,2005) [3-4]在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标和真实发展指标的基础上,提出需要其他替代指标以获得广泛的接受。2009年5月,新西兰经济发展部了《新西兰能源发展指数报告2009》,将指标分为安全、环境影响、能源强度、承受能力、定价等5大类。2009年9月由澳大利亚气候研究所和欧洲第三代环保公司赞助,VividEconomics了低碳竞争力指数,以与碳生产率的相关性为依据,分为产业细分、早期准备、未来繁荣等3个一级指标,交通部门人均能源消费量等19个二级指标。2009年12月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了低碳经济指数,仅以碳强度为指标。

国内有关绿色(低碳)经济竞争力的实证研究较少,其中发表的期刊文献仅有朱有志等[5](2009)和陈晓春、陈思果[6](2010)提出了低碳经济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前者提出了包含13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后者在前者基础上提出了包含16个指标的评价体系。然而,二者都没有确定研究对象、利用统计数据计算出绿色发展竞争力,仅提出绿色经济竞争力的理论模型,其中有部分指标是需要通过调查得到的定性评价指标。另外国内近年来出版了不少关于绿色指数、低碳发展方面的报告,主要有北京师范大学等[7](2012)编著的《2012中国绿色指数年度报告——区域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 [8](2011)编著的《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李士,方虹,刘春平[9] (2011)编著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12中国绿色指数年度报告——区域比较研究》中的指标体系由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和政府政策支持度3个部分组成,分别反映经济增长中的生产效率和资源使用效率、资源与生态保护及污染排放情况、政府在绿色发展方面的投资和治理情况等。《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构建了低碳经济发展指标体系,从发展动力、现有能源使用效率和污染排放水平、政策环境支持3个维度选取57个指标进行评价。《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构建了中国省域低碳经济竞争力评价体系,以低碳效率为核心,综合考虑低碳效率的直接影响因素能耗效率以及低碳社会、低碳引导两大作用机制。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绿色指数、低碳经济等相关研究的综述发现,研究的角度、目的、方法以及指标体系的构建各不相同,为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均未把转型考虑进去,本文将绿色、转型与发展相结合构建中国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实际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为相关部门制定保护环境与经济结构转型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

三、中国绿色转型发展及其评价的层次体系

(一)绿色转型发展的内涵

在绿色发展评价研究领域,不同的关注点或视角会对绿色发展含义有不同的界定。而对绿色转型发展内涵的辨析,可使开展绿色转型发展评价研究时更准确、全面的理解绿色转型发展内涵,进而使指标体系设计具有一定理论支撑。

绿色发展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方式,是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指由过度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发展方式向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生态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方式转变。

绿色转型发展是“绿色+转型+发展”,是绿色发展和绿色转型两者相辅相成的紧密结合。由过度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发展形态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发展形态的转变,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资源与环境约束问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绿色转型发展是多层次的协调发展,在概念层次上是绿色发展与转型发展的统一,在空间层次上是国家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协调,在时间层次上则是当前发展与远期发展的一致。

(二)绿色转型发展评价的层次体系

根据绿色转型发展的基本内容和维度构成,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竞争力提升三大评价维度出发,构建绿色转型发展评价的层次体系。其中环境保护主要对应绿色发展内涵,竞争力提升主要对应转型发展内涵,而资源利用则兼具两方面发展含义,三方面各自独立又相互支持,共同构建第一层指标结构。环境保护一级指标下设减排能力和增绿能力两个二级指标,减排从污染物减少方向,增绿能力从治理方向,共同达到环境保护的效果。从降低污染排放和增强资源环境可再生能力两个方面体现绿色发展的要义,同时与转型发展中的排放结构转型直接对应。资源利用一级指标下设资源集约能力和能源结构优化能力两个二级指标,意味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两项能力,一方面体现绿色发展中的资源可持续性发展;另一方面包含转型发展中的投入结构转型与排放结构转型。竞争力提升一级指标下设科技创新能力、劳动产出能力、资金投入能力、资源支撑能力和结构优化能力5个二级指标。这五项二级指标与投入结构转型、排放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转型、区域结构转型、需求结构转型、分配结构转型、目标结构转型和制度结构转型等8大结构转型直接对应,同时动态的反映发展能力。

四、中国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中国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构建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为了更加客观地反映发展绿色转型发展的能力,进而识别我国绿色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难点和存在的问题,系统总结绿色转型发展的误区和问题。既包括绿色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包括绿色转型发展与其他宏观经济体系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既包括政府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也包括公众参与方面存在的问题;既包括全局性的问题,也包括具体层面领域存在的问题;既包括全国性的问题,也包括区域性的问题。针对绿色转型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的研究,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绿色转型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因此,在开展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之前,有必要对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进行探讨,既要遵循指标体系建立原则的一般性,也要突出相关研究主题的典型性。

1.系统性原则

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是一个大系统,必须要尽可能涵盖绿色转型发展发展的全过程,基于发展的内在逻辑,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竞争力提升等方面全面系统的分析评价内容和指标,力求全面完整地反映绿色转型发展发展状况。

2.可操作性原则

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要能对不同区域绿色转型发展有很好的适应性和概括性,并使指标在不同区域之间具有可比性。指标内容应明确、具体、可供测量、易于应用,定量指标应能方便获取或者测算,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电力年鉴》、《中国循环经济年鉴》等统计年鉴和部委、省市政府、行业协会等公布的年报,定性指标应尽量标准化,以使绿色转型发展评价便于操作。

3.代表性与动态性原则

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选择应该避免重复,指标的选取和设置要尽可能与绿色转型发展发展评价目标直接相关,并结合绿色转型发展的特点,从绿色转型发展评价主体需求角度出发,区分不同指标的重要性差异,选择关键性和最具代表性指标,摒弃一般性指标。同时既能反应当前的发展水平,又能涵盖未来的发展趋势,体现动态特点。

4.典型性原则

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在遵循上述一般性原则的同时,还需要突出绿色转型发展研究主题的典型性。坚持绿色、转型与发展相结合,保证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突出领域结构转型发展。

5.引导性原则

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要能够起到引导作用,我们对绿色转型发展开展评价,其目的在于通过绿色转型发展评价,起到提升地区整体绿色转型发展能力的作用。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考核评价的工具之一,其重要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对绿色转型发展发展现状进行描述,更在于通过引导,促进地方政府更加关注绿色转型发展的改进。

(二)中国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秉着前文所述的五大原则,在前文确定绿色转型发展层次体系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关于绿色经济评价指标的相关文献,坚持绿色、转型与发展相结合,确定了9项二级评价指标和66项三级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结合前面指标的确立原则,从系统性、可操作性、代表性、典型性和引导性来看,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本上涵盖了绿色转型发展的三个维度,选择的指标有的从专业的角度来分析,有的从传统方面考虑,比较具有代表性,从可操作性来看,指标数据都是可以通过相关统计年鉴获得或者根据年鉴数据测算出来,专业性比较强的指标可以聘请相关专业的专家来测量,再结合有关专业部门获得的数据对比选取。

五、中国省级区域绿色转型发展评价实证分析

省级区域绿色转型发展评价目前采用的主流评价方法是采用建立分层次、多维度的指标体系,对省级区域绿色转型发展实行综合评价,依据综合评价的逻辑顺序,综合评价通常由3个方面构成:一是指标和数据处理,二是指标权重确定,三是将多指标“综合”成一个整体评价值的多指标绿色转型发展综合评价。

(一)指标和数据处理

指标和数据处理方法主要是指标的数据缺失修补、一致性处理和去量纲化。对于数据缺失修补,首先根据地区划分成华东地区(包括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上海)、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华中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西北地区(包括宁夏、新疆、青海、陕西、甘肃)、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重庆)、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当每一个省份数据缺失时,用所在分区的其他省份均值修补。一致性处理是将指标体系中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趋势一致化,以保持指标之间的可比性,对于正向指标无需进行同向化处理,对于逆向指标,为了消除两类指标在合成时相互抵消,对逆向指标需进行正向化处理,主要采用倒数法、最大值法和求补法。去量纲化主要是消除指标量纲的影响,对于选定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各个指标的计量单位不同且数量级相差较大,所以一般不能直接进行综合计算,所以在进行综合评价之前,必须先将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变换为无量纲的指数化数值或分值,再进行综合计算,本文采用标准差标准化法。

(二)指标权重确定

综合评价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各指标权重的确定,权重系数确定得合理与否,关系到综合评价结果的可信程度。权重是以某种数量形式对比、权衡被评价事物总体中诸多因素相对重要程度的度量值。多指标综合评价时,常通过对各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体现不同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作用、地位以及重要性程度的差异。依据计算权数的原始数据来源不同,权重的确定方法一般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本文对于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采用等权,对于一级指标,由于发展的影响影响大,适当调高权重,最终选择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权重为0.3,竞争力提升权重为0.4(见表2)。

(三)综合评价实证

使用多指标数学合成法中的线性加权和函数法来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前面得到的各指标的权重和无量纲数值,对指标进行逐级汇总,即首先对三级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将三级指标线性加权汇总为二级指标得分,再将二级指标得分利用线性加权计算出一级指标得分,最后由3个一级指标得分线性加权得到省级区域绿色转型发展评价得分,根据最终的得分进行排名。评价结果见表3。

从表3中实证结果可以看出,各省级区域绿色转型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30个省(区、市)中,绿色转型发展水平排名前10位的是: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四川、山东、天津、福建、湖北;山西、贵州、新疆、宁夏、甘肃位列后5位。可见我国绿色转型发展水平综合了资源环境与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情况,呈现出东、中、西阶梯状分布,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好,产业结构调整快,资源环境良好,绿色转型发展较好,而内陆省级区域由于竞争力提升相对较弱,在减排增绿、资源结构调整等方面显得相对落后,尤其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产业结构调整缓慢,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因技术相对落后,资源消耗大,绿色转型发展难度较高。

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竞争力提升3个维度来看,环境保护方面,得分最高的是北京,北京将节能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在全国率先完成三级“双控”节能目标分解,实行“条块结合”的污染物减排目标分解机制;而山西、新疆、河南、甘肃等地得分较低,能源结构不合理,主要以煤炭为主,加上受技术的限制,污染物排放多。资源利用方面,湖北得分最高,湖北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格局,建成了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而内蒙古、山西、宁夏等地得分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以资源消耗大的煤炭工业为主。竞争力提升方面,上海、北京、广东得分高,说明综合实力强,优势突出。而云南、甘肃等地得分较低,主要受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

六、结论与政策实施建议

绿色转型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本文通过构建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省市地区绿色转型发展发展情况进行评价,有助于帮助各地区明确自己在绿色转型发展方面的相对位势,并且树立优秀典型,促进共同发展。作为一种新型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发展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加以扶持和引导,在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实施过程中,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以考核评价为导向的绿色转型发展转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十二五”规划中高度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绿色转型发展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在政府由权力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大背景下,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文化正愈加浓厚,地方政府需要与时俱进,建立目标责任考核实现绿色转型发展,引导各级干部把思想行动统一到绿色转型发展上来,进一步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要注意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由易到难,逐步健全绿色转型发展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绿色转型发展评价还属于探索阶段,绿色转型发展评价体系还需逐步健全。我国绿色转型发展实施全面的评价尚不具备一步到位的条件,需要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易到难,逐步推进绿色转型发展评价工作。

3.建立强有力的绿色转型发展评价保障体系和组织体系

绿色转型发展要推行评价,首先要有评价的法律框架、相关政策与标准体系。要想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持续长久的开展下去,需要有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作为支撑。在我国绿色转型发展评价实施的初期,可先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来保障绿色转型发展评价的顺利进行,同时进一步完善绿色转型发展方面的税收优惠、信贷优惠等财税政策。

4.制定科学规范的绿色转型发展评价运作程序

为保证绿色转型发展评价的规范性,应制定科学规范的绿色转型发展评价实施程序。包括确定绿色转型发展评价的范围、对象和目标;从多个维度考虑,构建科学合理的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将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竞争力提升等指标纳入绿色转型发展评价,同时结合绿色转型发展发展的最新动态,实时调整相应的评价指标;运用该指标体系量化计算我国省市地区、城市、行业、企业、工业园区等绿色转型发展发展评价排行榜。

5.加强绿色转型发展评价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除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法律保障、制度建设等需探索研究外,还需加强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本身的方法理论研究。从绿色转型发展内涵的理论解析出发,在充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标准和指标。

[参考文献]

[1] BOB HALL,MARY LEE KERR. 1991-1992 green index: a state-by-state guide to the nation's environmental health[M].Island Press,1991.

[2] CLIFFORD COBB, TED HALSTEAD, JONATHAN ROWE. If the GDP is up, why is America down? [Z]. The Atlantic Monthly, 1995:59-78.

[3] LAWN P A.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o support the Index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Welfare (ISEW), 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 (GPI), and other related indexes[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3,44(1):105-118.

[4] LAWN P A. An Assessment of the Valuation Methods Used to Calculate the Index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Welfare (ISEW), 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 (GPI), and Sustainable Net Benefit Index(SNBI)[J].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 2005,7(2):175-208.

[5] 朱有志,周少华,袁男优.发展低碳经济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经济及其评价指标[J].中国国情国力, 2009(12).

[6] 陈晓春,陈思果.中国低碳竞争力评析与提升途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5).

[7]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等. 2012中国绿色指数年度报告——区域比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8] 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 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

[9] 李士,方虹,刘春平.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hina’s Green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Xiao Hongwei1,Li Zuojun2,Wang Haiqin2

(1. State Information Center,Beijing 100045, China;

2. State Counci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Beijing 100010, China)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gree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requires a set of objective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o assess its developing levels. On the basis of examining numerou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green indexes, low-carbon economy theories an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s, this article constructed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hich covers three dimensions, including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he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promotion. Using this system, the article also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d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China’s 30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Beijing, Shanghai, Guangdong are in good condition, while in Xinjiang, Ningxia, Gansu,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ssue is relatively backward. At last, considering practical needs, the article propose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n implementing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evaluation.

Key words: gree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上一篇:郭敬明开启财富“小时代” 下一篇:中国养老问题的特殊性和应对思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