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院校学生传统民族音乐现状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2-09-24 09:21:59

对高职院校学生传统民族音乐现状的调查报告

摘 要:高职院校作为大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要承担起传播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任,本文中调查的对象是高职院校非音乐专业类学生对传统民族音乐讨论的“艺术教育”,不同于培养专门艺术人才的专业教育,旨在提高、普及学生的文化修养、鉴赏能力、审美情趣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艺术素质教育。

关键词:传统音乐 文化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207-02

高职院校是国家培养职业型、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那么,作为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如何借助于传统民族音乐之文化瑰宝,提升毕业生除具有专业知识与技力为特征的“硬实力”之外的包括职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素养、职业态度为特征的“软实力”,以切实做到实际意义上的“产学无缝对接”的相关问题做了《对高职院校学生传统民族音乐现状的调查报告》,本次调查所要面对的是高职院校非音乐专业类学生对传统民族音乐讨论的“艺术教育”,不同于培养专门艺术人才的专业教育,旨在提高、普及学生的文化修养、鉴赏能力、审美情趣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艺术素质教育。

《孟子・尽心上》中提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即“乐”之美的实现,要比单纯的道德说教更深入人心。但如果我们对当前高职学生的音乐偏好不尽了解,则难以做到有的放矢、更好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鉴于此,我们有针对来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南戴河外国语职业学院三个年级的非音乐专业类学生随机抽取500名进行《对高职院校学生传统民族音乐现状》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500份,其中大一新生270人占54%,大二学生223人,占45%,大三学生7人,占1%。,根据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对以下一些问题进行逐步探讨。

1 高职院校学生对于传统民族音乐掌握的现状以及存在的局限性

(1)调查结果统计。

根据调查统计,500人中有250人非常喜欢音乐,占总接受调查人数的50%;26人不喜欢音乐,占总人数的5%;对传统民族音乐知道一些的有214人,占43%,基本不了解的218人,占44%;接触传统音乐的途径网络与电视354人,占71%;认识简谱的145人,占总人数的29%;不识谱的249人,占总人数的50%;认为大学是否有必要开设传统民族音乐相关课程,认为有必要的362人,占72%;认为没有必要的56人,占11%;500人中选“开始正式接触传统音乐的时期”小学的142人,占28%;中学314人,占68%,大学44人,占9%。在填空问题中,能正确写出三首以上民族乐曲的有195人,占39%;能够写出5个以上中国音乐家的有109人,占22%;能正确写出三个以上中国音乐家的代表作品的有46人,仅占10.9%。

(2)调查结果分析。

从以上的数据分析,笔者认为目前大学生对于传统民族音乐了解的现状明显好于2006年《大学生音乐状况调查》结果。这得益于《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的有效实施,但从结果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当今高职学生对于传统民族音乐的认知现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流行音乐对音乐文化的冲击不可忽视。

在被调查者中显示喜欢流行音乐的328人,占66%;喜欢传统音乐111人,占22%;在写出的1123首最喜欢的歌曲中,流行歌曲1062首,占94%;中国艺术歌曲61首,占13.77%。可见,流行歌曲在青年的学生中已经占有了很大的市场,快速更新的网络音乐逐渐被年轻的学子所接受。而与此同时古典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却像是森林中的一株小草,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②传统民族音乐的传播渠道狭窄。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354人,占71%的学生是从电视或广播接触传统音乐的,同时有186人,占37%的学生认为目前各种媒体对传统民族音乐传播的不够充分。对于90后的大学生来说,网络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备条件,98%的每天都要通过浏览网络获取知识,因此,提高传统民族音乐的网络传播率也成为不可忽视的工作之一。

③民族音乐欣赏课开设匮乏。

在受调查的学校中,没有哪一所学校开设传统民族音乐欣赏课,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362人,占72%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开设传统民族音乐欣赏课,279人,占56%的学生认为大学阶段学校有必要大力宣传开展产同民族音乐文化教育。

2 加强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是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的需要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现阶段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宗旨,在人才培养方面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而往往忽视了“产学合作”的教育。经调查发现目前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除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为特征的“硬实力”的要求之外,还包括职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素养、职业态度为特征的“软实力”的各种需求不断增强,而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给高职学生提供接受审美教育的机会,并能使大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科学的审美观。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是一门集审美教育、知识教育、人文教育等特征的综合性教育。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每个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音乐文化,通过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丰富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知识。

3 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

传统民族音乐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受调查的500名学生中,有320人,占64%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文化底蕴。音乐的欣赏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通过音乐教育使人达到人格完善,即“真与善相统一”的观点,《孟子・尽心上》中早已提到。

就当代民歌《茉莉花》来讲,其原型是成书于清乾隆年间的剧本选集《缀白裘》中杂剧《花鼓》的插曲―― 《花鼓曲》,这首小调随戏曲散播于江南民间,称为《鲜花调》,直至被新四军作曲家何仿改编为新民歌。然而,这首《茉莉花》在华夏大地的流传之广却令人称奇:北起黑龙江、南至广西,十余个省区竟流传着数百个唱词、旋律各异的《茉莉花》版本。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播放不同版本的《茉莉花》,来使学生体验各地的文化差异:比如,江苏扬州版《茉莉花》一字多腔,多装饰音,因而显得委婉动听,细腻悠长;湖北版《茉莉花》旋律起伏跌宕,风格上显得率真活泼;而河北版《茉莉花》则字多腔少,音程上多大跳,因而较之南方版本显得高亢激越一些;且河北版《茉莉花》使用七声调式,也比南方版的五声调式更富于变化性,但在柔和性上却有所不及。通过对不同版本《茉莉花》的赏析,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也可引导其关注音乐背后的文化现象:不同版本、不同风格的《茉莉花》,正是因不同地区人们群体个性的差异造成的。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高职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难免要和不同地区的从业者建立工作联系,那么这种“练达人情”的音乐文化修养,则有可能在不经意间展现其独特的价值。

4 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育人机制

音乐教育属于审美教育范畴,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开设民族音乐欣赏类的选修课,增长大学生的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质,提升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音乐实践的场所,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要加强引导,让大学生多欣赏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提高审美情趣和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传统民族音乐的欣赏,在音乐活动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十报告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社会应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大环境,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实际,开设传统民族音乐选修课,建立大学生文化艺术中心,加强艺术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大学生开设民族音乐基本知识、音乐欣赏、中国音乐史等课,循序渐进地培养大学生们对民族音乐的兴趣,继而把提高大学生的音乐鉴赏力作为一个主要教学目标。

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利用广播台、宣传栏等,广泛宣传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在校园里营造一个健康高雅的音乐氛围,引导大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积累的音乐素材对欣赏的作品进行感知与辨别,在获得美感的同时,提高音乐鉴赏力。同时,学校还应经常邀请专业乐团深入到高校校园,演奏一些脍炙人口的民族音乐优秀作品,并改变演出方式,在演奏前可先进行乐曲的创作背景及一些简单欣赏知识的讲解。

综上所述,对加强高职学生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提升高职学生自身对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的修养,同时我们也看到,在社会急剧发展的现在,有些传统民族音乐形式或是歌曲正在处于消亡的边缘,因此,保护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迫在眉睫,需要社会各界人事的继承和发扬。同时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使媒体中的传统民族音乐蓬勃发展,使更多的大学生接触到具有我国特色的民族音乐作品,大学生是一个接受事物能力比较强的群体,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主力军。职院校作为大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更要承担起传播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Z].2002.

[2] 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 樊祖荫.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J].音乐研究,2000(2):97-100.

[4] 冯振华,崔宇.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民族高等音乐教育课程文化建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7):34-36.

[5] 荀子.荀子・正名[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上一篇:新时期中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有效性探讨 下一篇:论如何建设一个高效率的班干部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