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对继电保护的要求及实现方法分析

时间:2022-09-23 08:15:47

智能电网对继电保护的要求及实现方法分析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对于供电需求、供电质量及相关要求也随之逐步提高,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要求,智能电网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了保障智能电网运行过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必须进一步提高继电保护的质量。文章从智能电网的特点出发,就智能电网对继电保护的要求进行了分析,并就智能电网继电保护的实现方法进行了探讨,旨在逐步提高供电质量,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稳定用电保驾护航。

关键词:智能电网;继电保护;IEC61850;实现方法

智能电网建设进程的快速推进和发展,为智能电网技术应用的推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也给继电保护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深入研究智能电网继电保护十分有必要,将计算机技术、数据通信技术以及传感器技术等融入到智能电网技术中,走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的智能电网建设道路,从而促进继电保护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1 智能电网的特点

目前,大多数国家都拥有各自的智能电网,它们都是经过研究和实践而来,根据各国的需求和发展而定。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智能电网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具有平台效应,在智能电网平台上用户可以更深地了解、熟悉电网信息,使用者可以进行电网运作和自主参与;(2)具有自我恢复功能,在电网遭到损坏时能进行简单的自我恢复以保证电力供应;(3)兼容能力较强,对多种电力设备具有兼容效果;(4)电能的提供更为稳定、优质;(5)安全性更高,与传统的普通电网相比,智能电网安全性能更高;(6)降低了投入和运行成本、提高了运行效率和质量。

2 智能电网对继电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智能电网系统运行的重要保障和防线,继电保护应当在原来的电网装置上进行设计优化,以保证智能电网的正常运行。

2.1 数字化要求

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和互动化是智能电网的主要特点,因而要求继电保护也具有测量技术和传输方式的数字化特点。智能电网建设的快速推进,使得智能仪器和设备也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传统的互感器被具有网络接口的电子式互感器取代,数字式微机保护装置、智能断路器的接入,简化了系统二次设备,也方便了智能电网继电保护设备的维护。

2.2 网络化要求

智能电网网络化发展对继电保护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就传统继电保护而言,其只能实现对局部区域的有效保护,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实现了信息共享,能够及时获取变电运行设备的各项信息,并能够对信息进行发送和处理,弥补了传统二次电缆传输的缺陷。因此,要求加快网络技术在继电保护中的应用,借助于网络传输,确保信号的可靠性、真实性及完整性。

2.3 广域化要求

智能电网逐步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要求继电保护也应当逐步实现信息化。作为电力系统控制的关键环节,虽然加快构建信息系统并非为了直接服务继电保护工作,但利用信息系统这一平台可能收集广域信息,能够有效提升安全自动化装置及后备保护的性能。

2.4 输电灵活性要求

与传统电网相比较,智能电网具备很多优点,尤其是在输电效率方面,控制方式灵活性高且速度快,因此,对继电保护的输电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为提高输电质量,智能电网还融合了谐波抑制、可控串联补偿、静止无功补偿、潮流控制器等装置与技术以及电能质量控制等技术,大大增加了智能电网中非线性控制电力元件的数量。

2.5 整定自动化要求

单线信息限制了传统电网继电保护技术,定值调整误差和保护线路有限降低了传统电网继电保护质量和效率。在智能电网中,有机结合了被保护线路和相关装置设备,汇集并整合了系统中的所有运行信息,提高了继电保护的准确性,也对其整定自动化提出了要求。

3 智能电网继电保护的实现方法

3.1 优化智能电网继电保护系统结构

在智能电网中,可以借助于传感器,对供电、发电、输配电等重要设备的运行状态加以实时监控。并将所获取数据利用网络系统进行整合处理,对数据加以有效分析,实现对保护定值及功能的远程性监控。对于继电保护装置而言,除了需要所保护对象的运行数据以外,还需相关设备的运行参数。以便及时识别故障,确保无人工干预之下可以迅速隔离、排除故障,尽快恢复运行,以防大面积停电等重大情况发生。因此,对于继电保护装置而言,保护动作并非只针对保护对象,也可能需要发连跳命令,将其他相关节点跳开,或只发连跳命令,将相关节点跳开,无需将本保护对象跳开。在智能电网环境下,利用监控系统针对本保护对象及相关节点运行情况加以分析,对继电保护装置的保护定值及功能及时进行调节,确保其能够有效适应运行状况的动态变化,利用保护功能,实现所参与故障识别的保护动作策略。

3.2 调整保护定值

一方面,由于运行方式灵活性强,潮流流向的不确定性,要求保护定值应具备自适应性等功能。例如,对于智能电网某个电源点而言,不仅能够直接接入电网中,也可实现微网孤岛运行,这样以来,同电源点相连的线路潮流就实现了其不确定性,依据电流、距离保护等原理,需要确保保护定值可以依据运行方式的动态变化,及时进行调整。这样,针对某一条线路的继电保护装置,其信息不仅包括本线路电气量,还包括了本线路关联线路的运行情况,通过对所有信息进行综合,及时修正保护定值。另一方面,保护功能需要以运行方式的变化情况为依据,加以适当调整。若将某节点从系统中解开,则该节点所安装的线路保护装置也必须退出所有运行,此时,相关线路潮流会被重新分配与合成,与此同时,运行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此时需要其他节点所安装的保护装置对线路进行保护,相应地,线路长度及阻抗也产生了改变,需要对节点保护装置的保护范围、定值等加以调整。

3.3 改变保护配置的形态

对于传统继电保护而言,其信息采集及信号发送媒介会因IEC61850网络数字化变电站而产生改变,借助于信息共享,主保护性能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此时,继电保护共享控制信号产生了变化。为了确保信号控制传输网络的稳定性、可靠性,必须借助于智能化控制装置,对一次、二次设备加以有效控制,大量减少电缆使用量,实现二次回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继电保护设备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逻辑的配合和闭锁,简化设计,实现智能化开关。

3.4 实现IED(电子智能设备)互操作

IEC61850是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变电站的关键技术,是一种新的构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方法。IEC61850标准建立统一的、面向对象的层次化信息模型,实现设备的自我描述,实现应用开放互操作要求;建立信息服务模型,规范了IED(电子智能设备)与站控层监控主机之间运行、维护报文传输,规范了间隔层IED之间以及间隔层IED与过程智能终端之间的开关量报文的快速传输,实现智能保护设备状态信息共享、智能保护设备联闭锁功能、开关类设备的跳合闸控制功能,规范了间隔层IED与合并单元之间采样报文传输,IED直接接受来自合并单元的量测量数字信息,实现测量信息的共享,使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集成过程从人工处理向自动化处理转变。

4 结束语

智能电网是微电子、通信和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的领域的应用革新,以更好的实现节能减排和提升供电可靠性的目标,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求和电力市场化的经济性需求,提高电网的可靠性、可用性和综合效率。总之,虽然我国智能电网发展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技术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必须进一步加强智能电网继电保护技术的研究,提升继电保护的自适应功能,更好的适应电网的结构和运行方式的变化,为保障供电的安全性及稳定性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保会,都治国.智能电网继电保护研究的进展(二)――保护配合方式的发展[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1(02):112-115.

[2]陈安伟.IEC61850在变电站中的工程应用[J].2012(3):1-17.

上一篇:关于住宅区的园林绿化设计问题探讨 下一篇:浅析矿区环境影响元素及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