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加工贸易地理布局促进山东城市化发展

时间:2022-09-23 06:33:08

优化加工贸易地理布局促进山东城市化发展

[摘要] 文章在分析了城市化与加工贸易之间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建议根据比较优势重构山东省加工贸易地理布局,将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转移到西部农村地区,为东部承接高新技术加工贸易腾出空间。从而使东、西部城市化水平得以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带动下得到新的发展。

[关键词]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城市化 比较优势

一、加工贸易促进城市化的作用机理分析

城市化是以农村人口比重下降和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为表征,以产业结构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及第三产业、社会结构由农村社会构成向城镇社会构成、人类聚居场所由农村空间形态向城镇空间形态的转化为本质的多元演进过程。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经验看,产业集群、企业集群都是有效推动城市化的重要因素。城市化又可扩大就业需求,加速劳动力集聚,促进进一步的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因此,在城市化建设上,发展小城镇的推动源应当是产业行为。小城镇的发展需要一定的产业载体来支撑。工业的导人既可部分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又能引导与其相关的配套企业随之迁入;工业和人口的集聚带来交通运输、通信、金融保险、餐饮、娱乐、信息等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科教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推动该地区土地升值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当一定地域的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集聚的外部不经济而引起产业的扩散,产业扩散通过企业向外分散布局,将相应的产业转移到新的最佳地域。这就产生了新一轮的城市化进程。加工贸易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是城市化的主要产业促进因素之一。加工贸易企业的进入首先引起劳动力和人口的集聚,进而要求住宅、餐饮和生活消费等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有关的服务产业与之配套。同时,为生产服务的销售、市场策划和推广、技术与信息咨询以及相关中介服务组织相应发展,各种各样的专业化公司、供应商得以生存,形成密集的专业化物质设备供应网络体系。供应网络体系的形成使得人流、物流与信息流服务体系也形成市场,交易越来越集中,最终形成产业集群,有助于小城镇的形成。小城镇的形成通过“溢出效应”和“学习效应”对周边农村地区经济起到极大的带动作用,促进周边农村地区农民就业及农村相关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最终周边地区也会被瓤括到城镇之中。通过开展加工贸易业务,原来的很多青年农民,被培养成了具备生产经营能力的工人,他们回乡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自主创业,又能带动当地民营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二、山东省加工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20世纪80年代初期,山东抓住香港和“四小龙”开始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机遇,大力发展“三来一补”加工贸易。经历了80年代中后期至1993年的快速起步阶段、1994-1998年的高速增长阶段、1999-2003年的平稳发展阶段,到2005年,山东省加工贸易出口额从1987年2.2亿美元上升到226.3亿美元,在全省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由7.5%上升到48.9%,总量在全国位列前茅。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山东省的城市化进程。如图1所示,山东省加工贸易发展与城市化进程成正向关系。由于山东省加工贸易企业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的迅猛发展首先促使大批流动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务工,特别是涌向东部沿海城市,使得这些城市人口迅猛扩张,城市范围越来越广,众多的郊区农村被瓤扩到城市之中。

山东省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基础好、发展快、规模大,加工贸易在全省中占绝对比重。青岛、烟台、威海三市是山东省加工贸易发展最快的地区。2005年,青烟威三市加工贸易出口170.6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四分之三强,达到75.4%。远远超过了其他14个地市的加工贸易出口,而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加工贸易无论在规模还是在档次上较之都存在很大差距,许多乡镇可以说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加工贸易企业。这种两极分化的加工贸易发展格局导致山东省不同地区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的特点。在加工贸易企业的带动下,如图2所示,山东省东部地区已初步完成了城市化,青烟威三市成为山东省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三、山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为中西部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契机

1、国际产业转移为山东高新技术加工贸易发展提供契机

2001年以来,日本企业开始新一轮对华产业转移,企业通过提供技术、互换销售网络、注资入股等多种形式与中国企业合作,在行业结构、技术结构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进一步加大了IT产业、汽车产业的对华投入,金融、保险、证券、物流、流通等服务领域也成为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的新热点。与日本相比,韩国企业近几年对华投资更为积极、信心更强、目标更集中。据韩国进出口银行统计,2002年,韩国海外总投资下降了41.1%,而对华投资增长52%,占韩国海外总投资的比重上升至30%,首次超过美国成为韩国第一大投资对象国。一些韩国大企,业对华投资由加工组装环节向上下游延伸,在研发、零部件生产、批发零售和售后服务方面对华投资力度有所增强,并出现了整个产业链对华转移的新动向。山东与日本、韩国一衣带水,经济联系密切,具有优先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地理区位优势。而且山东省经济实力雄厚,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山东省投资环境和工业基础都有了明显改善,技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现代管理知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已有了相当程度的积累,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省内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正在崛起。正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山东,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在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上存在着一定的“梯度错位”空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这为山东扩大与日韩等国的国际合作,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促进山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打下了基础。

2、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度密集,与承接高新产业存在冲突

伴随青岛等大城市招商引资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和工商业活动高度集中于狭小的建成区内,产生了市中心区人口密度过高、工业企业过多、工业区与居住区犬牙交错等现象。既导致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严重超负荷运转,商业购物人流拥塞,又产生了一系列的城市环境问题,已不太适合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的发展。而且由于大部分存量农地已开发完毕,现有的土地资源已不能满足需要,导致土地开发成本持续上升,中心城区地价上涨,土地面积对中心城区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突显。很多国外高新技术企业欲栖居于此,却因为土地拥挤、地价昂贵和环境问题而不得不另择他所。

3、中西部农村具备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的比较优势

从劳动力成本来看,如表2,如果将东营市劳动力成本指数定为1,则青岛、烟台、威海的劳动力成本指数分别为0.77、0.72和0.62。相比之下,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会便宜很多。如最低的菏泽劳动力成本指数只有0.37,是青岛的一半。劳动力成本是影响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东部劳动力成本

指数的提高,必然会阻碍当地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的发展。

四、优化加工贸易地理布局,促进山东城市化发展

根据山东省地区间城市化水平发展不平衡、城乡比较成本差距大的特点。结合山东各地的比较优势,可以采取措施促进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由东向西、由城市向农村梯度转移。并在“梯次转移”中体现区域间的政策落差,给予不同地区以不同的加工贸易管理模式,鼓励东部地区将发展空间较小、已趋饱和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逐渐向中部地区转移,并辐射至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的转移为东部承接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转移过来的高新技术加工贸易产业腾出空间。从而重构山东省加工贸易地理分布格局,使各地区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促进山东省加工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应采取多种措施,运用地价、税收、福利等经济手段,鼓励鼓励东部特别是半岛地区人口和工业外迁,将原有的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加工贸易项目适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同时自身积极吸引日韩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高新技术加工制造业。应逐渐将这些大城市的发展重点放到郊区,在市区周围建设若干卫星城镇,作为疏散中心城市人口和产业的后方基地。可考虑在青岛、烟台等高新技术产业已有基础且具有发展潜力的开发区内试办规范的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加工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使其成为山东高新技术发展的领头羊;淄博、潍坊等其他半岛城市要充分发挥功能和政策优势,发展“大、高、新”项目,集中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加工贸易企业集团,争取尽快在若干行业形成全国性的加工制造中心。中西部农村地区应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丰富、土地广阔、劳动力便宜的优势,积极承接从东部转移过来的机械、化工、钢铁、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业。要利用多种投资方式加快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交通物流、金融服务和科技教育三大配套体系,加快电信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完善海港、空港、铁路,推进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联网,形成适度超前、快速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确保制造业基地建设需要;要不断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改善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和服务,加快外经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所承接的加工贸易企业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并为进一步引进外资打下良好基础;在建设重点上,接近铁路、港口、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的农村,能满足采用流水作业、需要大面积单层厂房的大型现代化工厂的需要,可以优先将加工贸易转移到这些地区。

上一篇:基于GEM模型的湖北省农业产业集群分析 下一篇:新公共管理理论在政府部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