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发展实现优化发展

时间:2022-09-04 10:49:25

转变发展实现优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创造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和开放型经济、民营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辉煌业绩。2005年,无锡总体上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2006年,无锡基本建成以县为单位的全面小康社会。当前,无锡全市正在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引向深入,把全市上下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七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十七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努力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优化发展,加快建设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切实推进率先基本现代化步伐,再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辉煌。

一、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优化发展。必须正确把握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趋势和特征

无锡经济社会发展当前正处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转折时期,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第一,无锡的经济总量指标已达到工业化后期水平,但居民收入水平偏低。200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3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7300美元,在钱纳里模型中处于工业化高级阶段,明显达到了工业化后期的水平。但2006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只有31.5%和15.4%。第二,无锡非农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已达到工业化后期水平,但服务业的比重偏低。2006年,无锡一二三产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6%、59.6%、38.8%。在二产与三产两者的关系上还处于工业化中期的水平。第三,无锡轻重工业比重已达到工业化后期水平,但重工业内部的高加工度系数偏低。第四,无锡工业化水平已进入工业化后期水平,但城市化率偏低。从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看。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城市化率一般在80%左右,而无锡的城市化率2006年是67.5%。

通过二十几年的发展,无锡走完了发达国家曾经花费更长时间走过的工业化路程。伴随而来的,是成本代价的高昂和内部压力的剧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无锡人口变动中出现了严重的“知识逆差”。近10年来,无锡共培养输出了17万名大学生,毕业后回来就业的大学生5万人:同期外地来就业大学生5万人,两相抵冲,无锡过去10年净输出7万名大学毕业以上优秀人才。其次,无锡资源环境压力已经达到了极限。一是能源消耗持续上升。2006年全市全社会综合能源消费量是2001年的2,49倍。二是土地资源日趋紧张。从1997年到2004年,无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1480亿元,同期耕地减少了34万亩,其中53%是工业用地。三是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十五”期间,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分别增长了1.8倍、3.4倍和2.3倍,五年平均增幅为12.9%、27.9%和18.6%,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

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和严峻挑战告诉我们,无锡要实现从全面小康向基本现代化的跨越,必须抛弃过去传统的发展方式。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注重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致力于生态环境的保护重建,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重点发展向优化发展整体转型。

二、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优化发展。必须依靠思想的大解放来推动发展的大转型

无锡要实现优化发展,必须率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加快实现“四大转型”:

一是从追求GDP向追求GNP转型。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普遍是GDP小于GNP。而发展中国家普遍是GDP大于GNP。我们在经济不发达的时候靠吸引外资来促进经济发展、扩大经济总量、增加就业收入是必要的:但到目前阶段,我们必须适时调整思路,算一算即期收益与长远代价的帐,更加注重增加居民的经营性收入和资本性收入,更加注重GNP的有效增长,更加注重本土企业的发展壮大,更加注重“走出去”,而不能再延续过去那种以劳动力、资金的大量投入为特征。以无锡资源的占用、无锡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换来GDP增长的发展。

二是从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改革开放以来,无锡的生产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生产制造业基地。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当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城市化率达到50―70%时,经济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进入产业高度化发展时期。在这个阶段。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对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高。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无锡已经积累起来的经济基础,加大全社会特别是企业对科技研发的投入,推动工业企业由“两头在外、中间在内”向“中间分离、两端延伸”转变,从“无锡制造”向“无锡创造”转变,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办公室”转变,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三是从分散扩张向集聚辐射转型。在现代社会,一个中心城市的基本功能,已不主要是生产功能,而是通过集聚辐射带动整体发展的综合服务功能,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现代化将取代工业化逐步成为区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过去以分散扩张为特点推进城市化的结果,使得能源、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显现,生产空间、生态空间、生活空间不相协调,部分地区的开发强度超过了生态承载能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按照协调、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更加突出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对发展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尽快形成梯度分布的空间结构和有序合理的产业布局,最终形成城市化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强大驱动力。

四是由经济增长向社会进步转型。在过去二十几年的重点发展期,我们的指导思想是一个“快”字,现在无锡已全面达小康,人民群众的需求结构已出现了新的转变,关心的问题由增加收入和增进福利拓展到追求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受。坚决地把发展的理念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把注意力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到恢复自然生态环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上来。在推动经济优化发展的同时,要把建设的重点转向社会,更加注重提高居民幸福指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建设和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更加注重兼顾社会各方利益,促进社会公正和谐。

三、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优化发展,必须明确发展的路径和工作重点

转变发展方式,不仅是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更是发展内涵的全面升华。无锡要循着“十一五”以来逐步形成的新的发展目标和思路,紧紧围绕“一当好、三争创”主目标,始终坚持“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主方针,认真落实“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质量与知识产权立市”主战略,咬住不放“推动科技创新创业和发展国际服务业特别是国际服务外包”主攻点,大力弘扬“四尊四创”主旋律,牢牢把握转型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创新实干、大胆突破,凝心聚力推动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经济社会优化发展的新路。

一是突出持续创新。优化发展动力。加快改革不适应国际惯例的体制机制,深化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事业改革。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围绕完善

产权制度和所有制结构,加大各类产权的保护力度,着力发展壮大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多元资本相互融合,增强微观经济主体的发展活力。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充满活力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创业,立足应用研发,加大科技投入,完善服务体系,健全服务平台,深化拓展以“7+1”为重点的政产学研联盟,加快实施以“530”计划为重点的招才引智工作,大力引进高科技项目和掌握核心技术的研发机构,推动更多的科技成果在无锡实现产业化。着力推动思想文化创新,在全社会倡导“四尊四创”的良好风尚,倡导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使敢于创新创业、乐于创新创业成为新时期无锡最鲜明的社会风气。

二是突出主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中间分离、两端延伸为主要思路,大力发展以“三谷”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加速推进先进制造业向产业高端、价值链高端攀升。努力把无锡建设成为国际重要的光伏产业基地、国内重要的微电子产业和液晶产业基地、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物及医药产业基地。以动漫设计和服务外包为重点,以“三创”载体建设和实施集聚国际服务外包和软件出口企业“123计划”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以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推动城市功能的显著提升。

三是突出统筹协调,优化城乡发展。拓展城市发展框架,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增强副中心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进一步形成“七区一体、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和整体合力:优化城市功能分区,推进“集中、集聚、集约”发展,进一步形成定位明确、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产业空间布局:以空港、水港、信息港等“三港”建设为重点,推进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集散功能。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方针,以城市资源整合城乡资源,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的基础上,科学确定、统筹安排农村工业区、农业区、居住区、生态区和重大基础设施空间布局。

四是突出环保优先。优化人居环境。紧紧围绕创建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国家生态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始终坚持环保优先方针,全面开展生态修复重建,大幅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强力推进大规模的生态建设。坚决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强对饮用水水源地、入湖河流断面、重点污染源的动态实时监测监控,抓紧实施入湖河道沿岸排污口的封堵,三年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处理全达标。科学开发、合理利用资源环境。强化节能、减排和单位面积土地投资强度等指标的约束作用,落实节能减排各项制度和措施,强化以环境质量评价为核心的产业导向,积极发展清洁产业、循环经济。

五是突出以人为本,优化社会建设。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努力扩大城乡就业水平。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促进全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适应城市发展对人口素质的新要求,把提高人口素质作为优化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建设多元文化,提供国际化的教育、医疗、社区服务等,吸引和留住更多国际人才、高端人才,激发城市的创造活力。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公共治理模式创新,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政府工作的重心更多地转到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提供公共服务产品上来。积极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注重推进社区组织建设、引导规范社会民间组织发展,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

上一篇:建设新时期思想理论坚强阵地 下一篇:努力建设和而不同、活而有序的统一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