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策略 着眼发展

时间:2022-08-25 07:17:22

优化策略 着眼发展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学习者的需要来组织教学,已经成为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本课程的研究,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多维贯通,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呢?

一、创设情境,巧妙导入

新的课程理念实施的主要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是质量的关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确,导入是一门艺术。精彩的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婉转跌宕,引人入胜,有着先声夺人的教学效果。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出生动的教学情境,再现出鲜活的历史舞台,一定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紧扣住他们的心弦,品尝历史的原滋味,从而激发强大的学习内驱力,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些考古的实物、历史教学的资料图片,以及电影视频等等,能缩短时空的距离,让学生近距离地感知历史。多媒体声、形、色具备,以其强大的交互性赢得了师生的青睐。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恰当运用多媒体,创设出具体形象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力,让历史课堂绽放出应有的魅力。例如,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制作PPT,播放视频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演讲,由此导入“”这一历史事件,并创设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起因是什么呢?”再现历史画面,让学生近距离感知历史人物。感官的刺激,感性的认知,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进入新课的学习探究中。历史课堂妙趣横生,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二、小组合作,丰富形式

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实施,改变了过去过分偏重学习结果的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关注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以及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学习者之间优势互补的原则,组员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而共同探究、共同提高。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鼓励组员之间的合作互补。在小组中合作能有效减轻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心理负担,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领者与促进者。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培养了合作的意识与探究能力,促进了个性的健康、全面地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洋务运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和学生一起补充了有关洋务运动的兴起、发展,以及破产方面的相关知识与图片。然后把宝贵的时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认真思考,根据学习材料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着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借助于合作交流的活动,学生自主构建认知体系,学习氛围浓厚。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了解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以及洋务运动的内容与影响;在小组内互帮互学,认真倾听同伴的意见,也敢于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了良好的个性品质。当然,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教师也应主动参与到学生中去,扮演好“促进者”“咨询者”“参与者”的角色,促使历史教学过程的有序、有效。明确每个人的学习任务与目标,每个成员都肩负一定的责任,不可替代,指导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小组合作的效能。

三、多元作业,拓展提升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练习设计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必要环节,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不但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眼界,而且可以借助练习的过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丰富班级学生的学习过程。

例如,在学习列宁新经济政策这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联系我国的错误方针和现行的经济形势,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很多学生认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和干劲,但是,一切要按规律办事,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是我们党一贯的路线和方针,一百年不动摇。也有学生认为,我们现行的经济制度也有问题,下岗职工人数明显增多,社会不稳定,要进一步扩大再就业的渠道,放宽用人的渠道,促进经济的持续高位发展。

高中历史练习的设计应注重趣味性、实践性、问题性和现实性,要让学生有探索的主动需求,乐此不疲。问题的设计要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做到看得见,摸得着。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她能帮助思维的诞生,练习的过程要充满疑问,让学生带着猜想和验证的心态完成练习,发展思辨能力。练习中的问题还要直面学生生活实际,通过练习要能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任何教学策略都指向特定的问题情境、特定的教学内容、特定的教学目标,没有一种教学方法能做到适合所有的学生和教师。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知识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教育教学策略,实现优质高效。

(作者单位 江苏省姜堰市蒋垛中学)

上一篇:浅谈对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认识 下一篇: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