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中知识建构多元化之初探

时间:2022-09-23 06:32:03

初中历史课堂中知识建构多元化之初探

摘 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于每一课的主题在实际讲解中呈现出不同的知识建构,不同于教参、课本的编排,而是按照教师对本课知识的理解,结合课本的知识线索最终整合而成的作品。这样的教学,应是知识建构多元化的表现。

关键词:初中;历史知识;建构多元化

初中历史课堂主要注重历史知识的基础性和普及性,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下面以北师版七上第一单元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为例,分析在知识建构中的个人见解。

按照课程标准,这一课的课标要求是知道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大多教学设计以传统的并列方式,将本课的3个标题逐一讲解,如“西周分封制”“贵族与奴隶”“军队、刑法、礼仪教化”。这样的讲解方式优势是知识比较明确,但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讲课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些矛盾之处。

首先,直接进入西周分封制的学习,在讲的过程中要是完全割裂西周宗法制,这一知识会显得苍白无力。同时,在分析西周分封制的时候,得出的结论是它有严格的等级划分,无论是分封原则还是继承原则。鉴于此,本人认为可以在本课导入中用宗法制进入,七年级的学生没有历史积淀,应用生活中有宗法制源远的具体事例进入本课课堂。另外,还可以使用复习法直接进入课堂。在讲解这一主题中就会出现一些不同的教学安排。虽说都在讲解分封制的内容,但是由于每位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同,这一主题可以在保证讲清内容的同时,保留教师在本课中所开发的课程资源,从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课堂。

其次,在讲到西周分封制的作用时,很多教师把这一知识锁定在了西周分封制内容后加强中央与地方诸侯国的联系,以及促进了边远地区的文化、经济交流。对于这一点,本人认为西周分封制的作用重点在于巩固西周的统治。依据七年级学生学情,将联系和交流作为分封制的作用,这一点应限于初步了解的层次。对此,仅限于一家之言。

第三,文中的第二个标题是“贵族、平民与奴隶”。这是西周分封制决定的当时社会结构。这一主题,本人在剖析中,直接就将其加入分封制的内容中。就传统历史的教学来说,在讲完西周分封制,再讲解当时的社会构成,就忽视了社会构成和分封制的关系。但是,单纯讲解此知识点,并没有影响本课知识的传授,就教学效果而言,也是行得通的。所以,知识建构的多元化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另外,有的教师利用奴隶所受的压迫引起社会的稳定,来链接国家的统治手段,如军队和刑法等,这样设计也是可以的。那么,基于以上,第二个标题就有三种以上的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宜因材施教。

本课的第三个主题是“军队、刑法、礼仪教化”。秉承传统史学观点,这一内容就其建构而言,它是实实在在地维护第一个主题分封制。但在实际教学中,有多种多样的解读。很多教学设计打乱章节安排,把分封制和军队、刑法、礼仪并列来讲,笼统地归类为统治手段。本人认为这样的设计有待商榷。实施分封制这一宏观政治体制体现的是具体的统治手段,而军队、刑法、礼仪教化又促使分封制的建立和完善。分封制和军队刑法等有相互维护和递进的关系,单纯并列在一起,无形中混淆了很多历史概念。大多教学设计在讲解军队、刑法这一主题时,不能从整节课宏观来链接,不清楚军队、礼仪与分封制的关系。

这一教学案例说明,课本中内部章节跨越虽大,其实主题之间有着必然的建构关系。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发现知识建构没有基本的准则,而是限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在课程资源的挖掘。所以,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实现知识建构多元化是很有必要的。

基于此,教师在参考相关资料书的时候,除了解释基本相关知识点外,更应该普及章节内部的知识建构。初中历史教学中知识建构呈现多元化的同时,还有很多解读存在歧义。对于初中教材知识建构的理解,会有助于基层历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中树立正确建构。这样一来,实际的历史教学既不失趣味性,又不失严谨性。畅想在正规的知识体系传授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故而也能培养其严谨的历史思维能力。在注重事物建构中,教师收获也是很大的,不需要就书论书,在课堂中有很多需要探究的亮点以及课堂本身也有诸多创新之处,不再有只围绕基本解释的课堂束缚,这样的历史课堂会更生动,更有生命。

以这一课为教学案例的粗浅认识,仅是本人的教学体会,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有待向各位同仁专家请教,感谢指正。

上一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方法研究 下一篇:在校园推广跳绳运动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