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富矿带”

时间:2022-09-23 04:43:30

挖掘“富矿带”

如何让一篇对外文化报道打动读者,选题这一关非常重要。笔者试结合对外文化报道的优秀案例浅析对外报道如何选题。

1.文化产业或者文化经济。像影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经营,国产影片和进口电影票房收入的变化等都是国外读者感兴趣的文化题材,关键要善于抓住国内文化热点中的国际元素。以中国电影的对外报道为例,对外部在电影《阿凡达》登陆中国市场后,先后播发稿件《〈阿凡达〉首日票房创中国电影市场新高》、《〈阿凡达〉8天破3亿 连续创造中国电影纪录》、《〈阿凡达〉成中国票房军》等稿件,被法新社、路透社等外电和新加坡《联合早报》、《英国独立报》、美国《辰报》等境外媒体连续采用,掌握了中国本土电影市场报道的首发权。报道并没有止步于《阿凡达》的票房神话,而是在随后中国电影《孔子》登场后,将两部电影进行对比,抓住了国际热点的中国元素,并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剖析,以《迎战 在艰难中前进 》为题,发出了中国的解读。稿件取得了良好的对外传播效果,被《纽约时报》、法新社等境外媒体采用。

2. 文化人物。文化人物是一种文化或者文化现象的载体,而人又是不同文化之间沟通的最好桥梁。对外部中国特稿社采写的被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采用的《韩寒:80后的声音》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在选题策划阶段,有记者担心韩寒说话行事大胆前卫,对官方媒体不屑一顾,甚至点名批评过新华社、《人民日报》,是否会接受采访,即便接受,采访后的报道是否能发。主动承担这一采访任务的记者看过韩寒出版的全部小说,并跟踪他的博客,对他的思维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在韩寒仅仅答应聊一聊的情况下,有备而来的记者做了一次非常高效的采访。“聊一聊”的时间也从开始约定的20分钟很自然地延长到了一个小时。这篇人物特写没有拘泥于对韩寒的是非判断,而是通过客观记述与其相关的事件、评论和他个人的反应,向海外受众展示未来中国人的思想和精神追求。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也恰恰是将其放在“如何塑造中国未来”的专题下的。

3. 文化冲突或融合,包括文化差异。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外来文化会对本土文化产生强烈冲击,在两种文化对抗、交织、融合的过程中,会迸发出很多文化方面的独特性,产生很多有意思的故事,而且中国独有的文化特性、民族风俗也都是很好的对外文化报道的选题。对外部在玉树地震灾后重建过程中采写的一批“涉藏”、“涉宗教”题材的佳作就是这样的例子。与汶川地震不同,玉树93%的人口是藏族,且几乎全民信奉藏传佛教,毋庸置疑,灾区“涉藏”、“涉宗教”题材的新闻必定是外媒关注的“兴奋点”。对外部特派记者到达玉树灾区时,在这几个方面主动设置议题,采访了玉树州宗教局局长,禅古寺活佛以及普通僧侣,并与后方编辑联动编发了英文《(中国聚焦)玉树灾区优先考虑重建80余所受损藏传佛教寺院》,稿件当日被美联社从数据到引语长篇转载,连稿件的标题也几乎与新华社成稿一致。美联社还多次在其日后播发的地震综合稿中反复用这篇稿件的核心内容。随后,对外部相继播发《(中国聚焦)玉树灾区上千名遇难者火化僧众超度》、《藏传佛教高僧:寺院将与政府齐心协力重建玉树灾区》、《(中国独家)藏区僧侣回忆地震救援点点滴滴》等多篇稿件,被外媒普遍采用。

4.文化事件。文化事件是对外文化报道里最丰富且最容易发现的选题。从一出戏、一部电影的上演,一本书的出版,到文物的拍卖和收回,从考古的重大发现到中国文化年的举办都属于文化事件的范畴。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新兴媒体的不断普及,网络文化事件影响力越来越广,甚至成为年度的标志性事件。但在网络信息无孔不入的时候,很多文化事件真假难辨,而且文化新闻越来越被快餐化、娱乐化,所以对文化事件的报道绝不能盲目跟风,渲染炒作。要积极阐释网络热点文化事件后隐藏的社会心态、社会情绪,要努力消除网络文化的负面因素,也要弘扬网络文化中的积极正面因素并肯定其创造力。2012年初,网络突然流行一组题为“杜甫很忙”的课本涂鸦,严格来说这也是网络恶搞文化中的一部分,新华社上海分社对外记者迅速采写《杜甫走红要靠网络炒作?》一稿,提出了“在杜甫诞辰1300周年之际,杜甫精神几乎湮没无闻,甚至要靠‘网络恶搞事件’走红,这暴露出了中国在文化传播和教育上的缺陷”。这篇报道由于视角独特、切中肯綮,在蜂拥而上的诸多媒体报道中比较突出,获得近百家媒体转载。

选题到位后,对外文化报道就成功了一半。 更何况,中国的发展受到外部世界越来越多关注,这也为中国文化新闻对外报道产生精品力作提供了历史机遇。在文化报道的采写方面,还需要注意几个原则:

1.中国故事,国际表达。以我为主,投其所好。要注重把握跨文化传播规律,

坚决摈弃宣传味,防止“自说自话”和“脱靶”,要在增强报道的针对性上狠下功夫,实现与西方主流话语体系的对接。努力运用国际通行的语言和海外受众易于接受的方式,通过以事实说话等跨文化传播技巧,去感染、影响海外受众,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具有思想的深度和锐度。

2. 要从人类情感出发,关注带有普世性的题材,特别是中国百姓与海外受众的情感共鸣点,要以全球关注的中国故事为蓝本,向世界传播中国良好形象。回应海外关于中国发展的重大关切,满足外部世界对中国故事、中国梦、中国人等的好奇心,注重思想性、原创性、新闻性、可读性,特别是中国百姓与海外受众的情感共鸣点,挖掘能够感动世界的典型中国故事,用故事、情感的力量拉近与海外受众的情感联系。

上一篇:“夹缝中求生存” 下一篇:巩固振兴好势头 开创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