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业出口贸易中的绿色壁垒

时间:2022-09-23 10:58:47

纺织服装业出口贸易中的绿色壁垒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用关税和传统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来限制进口的余地已经很小,为保护本国生产者利益,各国都想方设法用“环保”来大做文章,把贸易与环境这两个原本在世界贸易史上不相干的问题用一条绿色的链条捆绑在一起,使“绿色壁垒”作为一种非关税壁垒横亘在国际贸易通道上。为适应国际贸易的新局面,我国政府应建立预警机制,狠抓环保和落实国际标准,双方联手,增强跨越绿色壁垒这道坎的能力,并结合我国实情,走健康、绿色、高效率、技术型的新型产业发展之路。本文着重研究我国纺织品与服装出口如何在跨越绿色壁垒的同时更好地利用它,使经济和贸易尽快适应国际市场。

一、理论归纳

(一)绿色壁垒产生的根源及纺织品服装面临的主要绿色壁垒。目前,国际上对“绿色壁垒”通常表述为“绿色贸易壁垒”或“环境壁垒”,是指各国以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有关国际公约、法规、标准和本国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为依据,在国际贸易中对不符合国际和本国关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类及动植物健康保护的法律法规标准的进口商品实行限制或禁止的非关税壁垒。它是专门针对WTO协议中有关贸易与环境的规定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而设置。这些法规和措施,一方面促进纺织品服装产品更加环保,更加适合人类使用;另一方面也成为众多发展中国家纺织品服装自由进入国际市场的障碍之一。WTO协议有关贸易与环境规定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WTO协议有关环境与贸易的有些条文规定中概念界定不明确。如,《1994年GATT》第20条“一般例外”中的(b)款,该条款规定:“只要不对情况相同的成员构成武断的或不合理的差别待遇”或“不对国际贸易构成隐蔽的限制”任何成员方都有权采取“保护人、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又如,《技术贸易协议》中规定各成员方为了“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及保护环境”有权在不超越保护所需程度的情况下采取适当的措施。其中,“不合理的”、“必要的措施”、“所需的程度”、“适当的措施”等概念都未定量描述。正是由于这些不确定性,使得“绿色壁垒”被滥用,从而成为保护的手段。二是WTO框架下的“环保优先权”。所谓“环保优先权”是允许各国以“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或者“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天然资源”为由,可以例外背离一般自由贸易原则,采取贸易限制或禁止某些产品的措施。《1994年GATT》、《技术贸易壁垒协议》、《补贴与反补贴协议》等均以不同形式认同“环保优先权”。因此,“环保优先权”在一定意义上为“绿色壁垒”提供了法律依据。绿色壁垒的主要形式有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绿色反补贴、绿色反倾销、环境贸易制裁、推行国内PPM标准及其他标准强制性绿色标志及要求ISO14000体系认证、繁琐的进口检验程序和检验制度以及要求回收利用等。在纺织品服装领域,主要存在两类绿色技术壁垒:一类是针对纺织品服装从设计生产到报废回收的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所设置的壁垒,主要要求企业建立和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及对产品实施环境标志和声明;另一类则是由于产品本身对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影响所引发的,即要求纺织品和服装不能对消费者的健康产生影响。如,有些发达国家专门立法规定,进入本国纺织品服装必须实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1SO14000体系认证)和产品安全认证。

(二)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的影响。绿色贸易壁垒是工业化国家凭借其经济和技术优势,以环境标准等为手段推行其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从而对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构成障碍的一种非关税贸易措施。我国纺织品出口产品相当大一部分是以初级加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因而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较大。随着我国纺织品生产和出口的迅速增长,我们面临的国内外贸易环境越来越复杂,美欧等发达国家设置的种种非关税壁垒,尤其是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构成了很大的冲击,成为我国纺织品出口的最大障碍之一。由于发达国家的产品科技含量和公众的环境意识普遍较高,他们对环境标准的要求非常严格,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整个过程均需符合环保要求,这无疑增加了我国纺织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难度。通过设置“绿色壁垒”,一些发达国家成功地削弱了我国服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据了解,国内每年有多达74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受阻于“绿色壁垒”。

1、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市场准入的直接影响

(1)环境标准及法规。环境标准是有关污染控制、生态环境保护的各种标准的总称。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和技术优势,制定本国苛刻的强制性技术或法规,通过行使境外管辖权来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入。自1990年奥地利率先制定环保纺织品标准后,发达国家相继推出纺织品环保法规和生态检验。如,1996年9月荷兰颁布禁用染料的有关法律;欧盟于1997年8月禁止使用致癌的芳胺合成的偶氮染料,1998年又制定一个ASOUN9000标准,对26大类的消费品,尤其是纺织品制定详细而全面的标准。有资料显示,环境标准已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构成不利影响。如,2004年底我国30万件出口夹克衫因其上面小拉链的重金属量超过欧洲国家环保标准遭到其退货,损失几百万美元。由于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具有协调一致并且相互承认的特点,而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集中在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欧盟、美国、日本、韩国,它们约占我国出口贸易额的90%,所以发达国家统一的环保标准对纺织品服装出口形成很大威胁。

(2)过高的绿色环境标志制度及其门槛。环境标志是依据有关环境标准、指标和规定,由指定的认定机构确认通过并颁发标志证书,以证明某一产品符合某些环保要求,目的是对产品的全过程环境行为进行控制管理。自1978年德国率先推行环境标志以来,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种正在实施的环境标志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关于纺织品生态标志OKO-TEXSTANDARD100、MST、GUT、ECOMARK、CLAN、FATION等10多种,这些标志对纺织品上所含的有毒有害物质范围限制既广又严,从PH值、染色牢度、甲醛残留、致癌染料、有害重金属、卤化染色载体等化学刺激和致病因素,到安全性和阻燃要求等多方面都有规定。另外,发达国家与环境标志配套的标准水平是动态的,它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从而使同一产品类别中的大部分产品难以达到要求。欧盟日前决定采用发放纺织品生态标签的新标准,与欧盟市场上纺织品服装领域的其他“绿色”标签相比,生态标签要求更加严格,对产品各方面的限制内容更加广泛,这无疑会给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造成很大困难。

(3)成本内在化要求。成本内在化要求生产者将环境退化及治理的费用计入成本。从理论上讲,环境成本内部化可以消除环境成本,在同等经济与技术水平的贸易伙伴之间,其实施可以保障和促进自由贸易,但由于经济与技术水平客观差异,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环境标准的高低有着不同的认识和处理方式。特别是当环境成本影响到产品竞争力时,发达国家认为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低环保标准产品是在进行“环境倾销”,是在国际市场上不公平地获得贸易优势,严重威胁到发达国家的贸易竞争力。比如,2005年7月我国和欧盟、美国发生的贸易摩擦。因此,发达国家希望采用环境补贴或环境倾销的名义来降低发展中国家的这种竞争力。

2、绿色壁垒对纺织品竞争力的间接影响。与市场准入限制相比,绿色壁垒对纺织品的影响具有间接性和双重性。在短期内,绿色壁垒会削弱我国纺织品服装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是因为,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为了达到进口国对商品的环境保护标准,获得市场准入的机会,不得不增加有关检验、测试、评估、购买先进仪器设备等间接费用,而且还要支付不菲的认证申请和标志的使用年费等直接费用。另外,还要调整纺织品的外观包装、出口标签和商业广告,出口纺织品服装的各种中间费用和附加费用相应增加。这些额外的污染防治成本无形中增加了出口纺织品的成本,削弱了其市场竞争力。从长期来看,绿色壁垒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有其有利的一面,绿色壁垒的短期压力会逐渐变成刺激纺织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积极研制和开发清洁安全无害的绿色技术,特别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纺织行业,从而获得因资源使用效率和生产效率提高而带来的创新补偿(产品补偿和加工过程的补偿)和先动优势,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而且可以推动纺织品服装行业结构的调整,促进纺织品服装贸易增长方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扩张的积极方向转化,不断改善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结构。

二、理论现状

我国纺织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我国出口到他国的纺织品价格低,严重影响他国纺织品在本国的竞争力。因此,为了维护竞争中的支配地位,发达国家不断加大对我国纺织品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力度,以达到限制我国出口,保护本国市场和纺织业的目的。

(二)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决策者和广大企业家似乎还没有对绿色贸易壁垒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前几年我国已开展了ISO14000认证工作,但是这项工作在国际和国内的权威性和影响力都还远远不够,仅仅处于起始阶段。就现实状况而言,我国纺织企业是难以面对国际上不断发展强化的绿色贸易壁垒的。我国大多数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对国际标准和贸易对象国的技术性手段缺乏深入了解。此外,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过于集中,我国纺织品出口遭遇限制大都发生在欧盟及美国。

(三)我国纺织品的相对弱质性。发达国家利用信息产业成果从事技术及资本密集型纺织品的生产,产品侧重个性化、流行化、环保化和高档化。我国的纺织品单位产品价值较低,创汇能力差。虽然我国纺织业正逐步向产业升级目标努力,但出口的纺织品多为无品牌的中低档产品,质量不高、增加值不高。而且我国纺织品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廉价的劳动力成本。

三、严峻的出口形势

(一)较弱的自主创新能力

1、自主品牌少。目前,高新技术和高端纺织设备大部分依赖进口。品牌创建和自主营销能力薄弱,产品出口主要是贴牌加工,自有品牌只占产业价值链的10%左右,其余的35%和55%的盈利分别由品牌和渠道环节瓜分。例如,世界多数名牌服装产品在浙江、江苏均有生产,但是在国际市场却很少见到浙江、江苏企业的自主品牌。相比拥有知名品牌的进口商、分销商及终端商,生产企业获取的利润一般不足5%。

2、研发投入少。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新技术要靠企业投资。但我国纺织业的企业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十分薄弱。目前,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低于1%,而日本企业研发投入一般相当于市场销售额的10%。如果能把全行业销售收入的1%用于开发研究,一年的研发投入就可达到240亿元。2004年纺织工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仅0.247%,服装行业0.16%,化纤行业0.47%,比例明显过低。

3、引进投入与再创新比例低。虽然引进带来了技术进步,但是没有多少效益提高行业的创新能力。日本、韩国引进再创新的投入比重是1∶16;根据国家统计局对2004年的工业普查结果显示,全国引进投入和再创新的比例仅1∶0.3。引进技术的单位很少有真正创新的成果。

4、技术和技术设备落后。我国纺织业利用高新技术及生物资源开发研制的化纤品种很少,产品附加值低,在全球产业链中还处在加工制造阶段,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企业普遍缺少核心技术和跨国配置资源能力。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用纺织品比重较低,功能性、差别化纤维供应不足,配套原料发展滞后。关键技术装备也相对落后,2004年底棉纺织机中无梭织机、自动络筒机仅占25%和21%,发达国家都在90%左右。

(二)下降的低成本优势

1、人民币汇率升值与纺织品出口退税。纺织业出口依存度高,受人民币升值负面影响较大。由于我国的纺织产品在国际上还有价格优势,目前人民币升值幅度至少有一半通过适度提价被转嫁到进口商身上。根据预测,人民币每升值1%,纺织行业的利润就将减少72亿元人民币。人民币升值2%,会使棉纺织行业营业利润下降24%,毛纺织行业下降16%,而出口依存度较高的服装行业受到的损失最大,利润率下降26%。如果人民币升值超过8%以上或持续升值,整个纺织业的议价能力会明显下降,对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将逐步显现。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由13%降至11%,对整个纺织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增加了企业生产、流通成本,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下调的2%影响到2006年全纺织行业利润21亿元。

2、原材料价格与其他成本上涨。我国棉花市场在进口配额的有效调剂下,供应量稳定,价格没有大的波动,但棉花原料总体价格要高于国际市场。受国际石油价格上升的影响,化纤行业效益受到严重挤压。投资增长、其他地区及产业分流、工资缺乏吸引力导致纺织业劳工短缺加剧,人工成本上升。而劳动力成本的增长直接促使部分微利企业的退出和行业增长模式的转变。纺织行业用水量居中国制造业的首位,印染废水排放量也居制造业前列,而废水回收率仅7%,这离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差距很远,不利于可持续发展。配额的有偿流动也增加了出口成本。2006年受原材料、能源、劳动力、环境等客观因素影响,纺织行业主营业务成本同比上升了22.73%,行业始终维持低效益运行。目前,纺织行业平均利润率不足3.7%,仅为全国工业利润率的65%左右。

(三)有待完善的市场秩序

1、市场竞争不规范。劳动保障、环保等法律法规执行不平衡,造成不同地区、不同企业间的不公平竞争,加剧部分地区低水平产能的扩张和原料供求矛盾,出现盲目投资、出口无序问题,也出现无序竞争、把价格竞争作为主要竞争手段的现象,对行业发展非常不利。由于整个纺织产品分类繁多,缺乏全国性统一的、透明的报价系统,使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极为被动。

2、企业缺乏忧患意识。由于纺织品经营品种的可转换性较强、出口市场的选择余地较大等原因,国内纺织企业大多缺乏忧患和防范意识,存在侥幸心理,对纺织服装环保标准(ISO14000)和社会责任标准(SA8000)等国际标准了解不深,也不按此标准生产和认证。企业自律机制不健全,协调难度较大。一旦发生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和特别保障措施时,不少出口企业不积极应诉,或缺乏应对的策略准备。

四、纺织服装绿色壁垒对策

我们要理性对待“绿色壁垒”,更新服装贸易的理念,开辟和探讨应对“绿色壁垒”的新思路。

(一)全面认识“绿色壁垒”,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正当、合理的“绿色壁垒”通过适当的贸易限制和禁止来约束国际贸易,作为外部力量强制各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追求贸易利益,起到促进人类发展的作用。我们要在认识“绿色壁垒”对我国服装贸易负面作用的同时,还应重视“绿色壁垒”的合理性。一方面通过宣传、培训、研讨等形式提高人们对环境与贸易问题的认识,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制定和完善有关环保法规,从法律上强制性地促使纺织品企业改进技术,从事绿色生产。

(二)把握发展趋势,调整竞争策略。随着人们消费意识的不断增强,绿色纺织品不仅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热点,也成为21世纪纺织服装市场发展的新趋势。2003年全球绿色消费超过3,000万美元,绿色生态服饰已开始成为消费者的首选,喜欢购买绿色产品的人超过50%。而与此同时,设置各种绿色壁垒不仅成为服装主要进口国减轻国内压力、减少进口冲击、保护本国贸易利益的重要手段,而且也对服装主要出口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产生了重大影响,迫使他们在如何破除这些壁垒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以赢得新的竞争优势。因此,竞争格局的调整已成为必然,重新洗牌已经开始。而我国服装业由于设备落后、技术薄弱,为改变以量取胜,以低价争市场的发展状况,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环保产品少。因此,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彻底改变以往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以价格竞争为主的经营贸易模式,而转向以质量和服务的模式,以顺应国际贸易发展趋势。

(三)积极开发绿色产品。在国际纺织品贸易中,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已从传统的实用性、美观性、耐用性等转向更注重安全,有利于生态和环境保护,并且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适应这种潮流也将是应对绿色壁垒,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的有效途径。为此,我国服装业应大力开发绿色纺织品,培养新的竞争优势即生态优势。从原辅材料的生产到成品的开发都必须强化环保意识,进行清洁生产,实现产品的绿色化。一是要进行绿色设计。注重设计易于回收、节能、环保的产品;二是实施绿色生产。按照生态工业模式,实行清洁生产。积极开发和使用各种“绿色原料”(如有机棉、彩棉等),从源头上解决纺织品出口受困于“绿色壁垒”现状,同时改进生产工艺,采用新型染整技术,并加强检测技术的研究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三是实行绿色包装。企业要按照进口国的要求,采取使用后易于回收再利用或易于自然分解的绿色包装;四是铸造绿色品牌。企业产品应符合环保要求,努力争取获得国际“环境标志”,环境标志称为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其是标明产品从生产到使用以及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中符合特定环保要求的标志。

(四)做好绿色认证工作。与周边国家相比,我国服装企业在绿色认证方面显得比较落后,在国际纺织品生态研究和检测协会颁发给亚洲地区服装纺织企业Oeko-Tex standard认证中,目前仅有200多家获得此认证,而我国现有服装企业近10万多家,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和出口国,这样的认证状况,显然是极不相称的。这也反映出我国服装企业面对席卷世界的绿色消费浪潮缺乏敏锐性,对于生态纺织品的标准和概念还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还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是我们以后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为了使企业及产品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我国应通过立法程序将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内标准,推广使用。应制定实施这种标准的管理法规,使工作规范化,积极引导企业进行绿色认证。

(五)完善环保法规和技术标准。在保护人身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我国制定的法令法规很少,即使已制定的也缺乏可操作性,而且也不够完善。不同的行业、部门各自制定不同的要求,没有严格统一与国际接轨的强制性标准。服装行业所拥有的仪器设备、专业技术人员、决策方法手段在采用国际标准与国际检验市场接轨等方面还处于落后水平。因此,我国应抓紧通过立法、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各类标准和建立各种规范化运作的符合性评定程序,以建立我国自己的服装“绿色”保障机制。

(六)收集绿色壁垒信息。以前由于各方面信息不灵,收集国外服装新标准、新规定的信息很少,特别是涉及环境保护、生命安全的项目更是少之又少,而出口企业一旦碰到了,就会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巨大损失,甚至会遭受灭顶之灾。因此,必须积极收集国外关于绿色壁垒的措施和信息,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并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企业。相应地,要通过各种方式扩大信息渠道和信息技术水平。通过加强国内和国际间的合作,全面了解绿色壁垒的最新动态。企业在获得国际市场绿色壁垒信息的基础上,应积极研究应对各种绿色壁垒的措施,包括积极开发和采用各种“绿色”原料,改进生产工艺、扩大信息渠道和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加强检测技术的研究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和监督体系,以突破外国的绿色壁垒。

五、具体应对措施

绿色壁垒的双重性决定了对其采取的态度和应对策略也应有所不同。对正当的绿色壁垒,即WT0 规则所允许的,我们应采取积极态度去适应,企业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提高产品的环境竞争力,善于运用正当的绿色壁垒来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而对不正当的绿色壁垒,即以环境保护为名,实行贸易保护的做法,可通过WTO的贸易争端机制来解决。

(一)加快认证步伐,主动应对绿色壁垒和社会责任标准壁垒。面对绿色技术壁垒和社会责任标准壁垒,我国纺织服装业不要被动适应,而要主动应对。为此,企业要从保护环境、关注人类健康角度出发,推行绿色生态纺织品服装生产,在产品设计、生产、消费直至废弃使用后消亡全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控制,并争取最终获得绿色技术标准认证。与此同时,要不断改善劳动者工作环境,关注员工健康和安全,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薪酬,维护工会权利,主动申请SA8000标准认证。

(二)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与环境事务,抵制以“环境保护”为名的贸易保护主义。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有影响的大国,应当与发展中国家主动协调在环境与贸易问题上的立场,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与贸易关系的协调、谈判及规则的制定,争取与发达国家公平对话的地位,打破发达国家制定标准而形成的技术壁垒,努力弥补现存国际规则中的缺陷,消除歧视性壁垒的合法性依据。充分利用WTO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原则,如“利益均享”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通过各种形式的发展中国家间组织,在制定贸易与环境协议的谈判中强调发展中国家应享有差别与更优惠的待遇,抵制发达国家提出的过高环境标准,要求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援助以提高环境保护能力,建立体现和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秩序。随着WTO运行逐步从“实力导向”转为“规则导向”,我国在新一轮多边贸易与环境谈判中,应针对世界环境保护新动向可能给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带来的潜在影响,制定出符合发展中国家现状和合理要求的详尽而公正的多边环境贸易规则。

(三)尽快实现国家完全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承认并维护私人拥有生产资料和鼓励自由竞争、通过市场交换中的价格调节供求和资源分配的经济运行体制。如果我国是市场经济国家,那么在以后的国际贸易纠纷中可取得较为优势的地位,而现在我国涉及的国际贸易纠纷中绿色壁垒贸易纠纷占据很大的比例。很多国家特别是欧盟的一些国家对我国多种产品的反倾销除了成本问题外,很大程度上是针对产品的安全、环境等。而因欧盟国家认为我国不是市场经济国家致使我国在国际谈判中处于比较被动的位置。我们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要加大力度实现国家的市场经济。

(四)雅戈尔集团并购Smart和新马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我国的纺织服装业在国际贸易中可以通过并购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服装公司,这样不仅可以学习到国际级的管理技能,充分利用国外公司的营销网络,还可以学习到国际上一些先进的工艺技术。这样还有个好处,就是能一定程度上避免国际上以技术壁垒、绿色壁垒为由阻碍我们纺织与服装的出口贸易

六、结论

现代新型纺织技术虽与传统纺织技术差别很大,但传统纺织技术中经验的积累以及问题的出现为现代棉纺织技术发展提供了借鉴;各时期国家政策对纺织技术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应根据技术发展需要及时进行调整;传统和现代纺织技术之间还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规律会对今后我国纺织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通讯作者:崔强)

上一篇:谈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下一篇:传媒产业盈利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