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片段作文导练策略举隅

时间:2022-09-23 10:23:00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片段作文导练策略举隅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将阅读课与作文课相分离,认为阅读课就是以教师为中心。但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认为阅读是学生个性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时间。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绪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学生在阅读课中不仅应享受阅读的过程,更应懂得将获得的“美”的体验运用到写作过程中。前者“让学生享受阅读过程”的教学方法已经被许多优秀教师探究,在此基础上,本文要探讨的是阅读课应产生的第二种效果,即让学生将所获得的“美”的体验运用到写作中,在阅读课中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作文训练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已成为了普遍的共识,这种现状不仅使得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力不从心,更是慢慢耗尽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于是老师厌教,学生厌学,抵触情绪漫延。面对这种情况,如何才能固守作文教学这块阵地呢?我想,以专题的形式加强学生对各种文体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正面作战,但灵活运用片段作文训练,却能化整为零,化被动为主动,突破学生的心理防线,于无意中渗透作文教学。

片段作文导练是在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就地取材,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教材内容为素材,以现场写作为基础的作文训练模式。结合课堂阅读教学,我采取了以下几种片段作文导练策略,供大家参考指正。

一、激发想象,巧补空白

在我们的课文中,有许多意尽而笔墨未到的地方,这是作者故意而为之的。通过这种写法,可以让文章意蕴变得更加丰富,具有含蓄蕴藉之美。但我们在引导学生理解时,却要通过适当的言语,使之更加浅显通俗。这也就为我们训练片段作文提供了大好机会。

《边城》知识很多,重点就是体悟其中的“美”,我就布置了一个开放式的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找出其中的“美”。这样我以学生的“练”来代替老师的“讲”,以老师的“评”来代替课文的“悟”。我想比老师在讲台上撕心裂肺的讲解地好得多,最起码学生思考了,动笔了,头脑中有一定的印象。

学生以“守护”为话题,片段作文内容如下: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湘西之灵水,守一方之净土。

碧潭清涧,养育着湘西的宁静,峻峰秀岭,筑就了湘西的纯朴,而脚下的那一片黄土,守护着的是湘西的文明。

幽深的山谷,空荡的回响,恋人的对歌,守护着湘西的纯白;娴静的水面,游荡的竹筏,辛勤的船夫,守护着湘西的质朴;肤如凝脂的少女,白银的清脆,苗族族人用他们的热血守护着这一片湘西情。

通过训练,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描写人物的技巧,想象能力也大有提高。这为学生们写完整的记人叙事的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抒感,营造氛围

古人云:观山则情满于山,赏海则意溢于海。观山赏海如此,读文章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课本当中就收入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文章,要求学生把读课文所引起的共鸣,用一段文字表述出来,就成了一篇篇片段作文。

在学习了第三册第八课《声声慢》《雨霖铃》的,要求以“愁”为话题写片段作文,例文如下:

听江畔渔歌,看南岸枫叶红似火。愁肠千转,更与何人说?

黄花憔悴人空度。

“梧桐更兼细雨,到时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的哀愁似乎是与生俱来,凄婉脱俗。这种愁绪到时赵明诚死后便更加沉重,一个弱女子独守空阁,思念着丈夫,忧心着国家,飘泊动荡,怎能教人安得下心?黄花败,暗香在,憔悴损,人空瘦。同恨情殇断肠处。

读《赤壁赋》时,则为苏轼的旷达而感动,有学生写到:把心寄予明月,放舟于茫茫江天相接处,不必问那功名有几许,不需问那利禄有几多。身可以是不系之舟,渐行渐远,渐有更广阔的天地;心可以是已灰之木,风起灰散,宇宙间便正气充盈。“一衰烟雨任平生”,平生处处可闻雨打竹叶声。高中生正处于十六七岁的年龄阶段,情感逐渐由单纯而变得丰满,一粒沙,一片落叶,一滴秋雨,都可能引发他们无限的感慨,更何况名家作品呢?

通过课文的学习,在感知形象,领悟意旨的基础上,让学生充盈于心的情感得以表达,形于心,而发于言,岂不是一个一个优美的段落。

三、指点江山,纵论人事

金圣叹评点四才子书,纵论二十四史,任何一个好的文本都能成为读者驰骋思想的舞台。如果学生能够将自己阅读课文时的种种见解用百字左右的文字表现出来,长久积累下去,对议论文写作水平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在讲授《纪念刘和珍君》一课时,我提出“刘和珍之死有价值吗?”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有位学生是这样写的:我认为刘和珍之死有价值?谭嗣同临危却毅然引颈受戮,目的是为了唤醒更多麻木的百姓,而刘和珍之死,一方面向受尽屈辱的中国人民展示了一位学生赤胆忠心的爱国情怀,对更多的爱国者而言,这是一种激励。事后,全国各地爆发了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使爱国主义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对北洋军阀来说,却是一种威慑,这种威慑虽然不能直接导致北洋军阀,但无疑也能起到催化的作用。刘和珍死后,段祺瑞政府表示道歉,反复强调这是误会,并严惩了卫队队长,这一系列行为证明了他们的惶恐。因此,我觉得评价一个人的死,不能从直接的效果来评价,而应该从他的死所形成的深远影响来看。

这一段文字虽然简短,确论点鲜明,层次清晰,尤其采用事例论证,详尽细致。这样的训练真是理解课文,训练写作两不误。

四、模仿文段,活学活用

写作需要模仿。我认为真正的范本不一定是那些优秀作文,也非浩如烟海的名家作品,那些触手可及的课文就能对学生的写作带来帮助。

《故都的秋》的第三自然段,作者综合使用了听觉、触觉、嗅觉和内心感受,以一种立体的形式展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和悲凉。因而在赏析课文的语言时,我就要求学生综合多种感觉,从校园中选取景物作片段作文训练。不一会儿,就有学生写好了:秋天经落花最美,落时次之。而落花,又是以石榴花为最。石榴花开得热烈,总在初秋,就累积起一树胭脂,最是要等到秋风寒下来的那一刻,才开始扳下火红为红的花瓣,先是一两片悠悠的试探,然后不及半天的功夫,就已然是步步芳华。这些在泥土上再次盛开的石榴花,如同新娘子耀眼的嫁衣,华华丽丽地铺了一地,她们用死亡的壮烈拒绝怜悯,她们安安静静的等待,等待秋阳瘦了胭脂,薄了蝉翼。这一段文字就运用了视觉、嗅觉、触觉、听觉以及内心感受,使校园之夜渗透着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主观色彩,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佳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皆会将其作为重点讲解的课文。花费大量的精力为学生讲解月光之美,作者内心的徘徊,但学生能真正品出这寥寥无几。笔者讲授《荷塘月色》时,成都正值天气晴朗的初夏。白天让学生通过我的语言品味了朱自清笔下的月光,晚上我使让学生利用一节晚自习的时间到操场沐浴一番成都的月光。两处月光可能不同,获得的感受也不同,但我只让学生们静静地品,细细地咀嚼,没有作文的压力,也没有阅读的压力,我只告诉他们我想让他们获得对月光直观的感受。同学们静静地沐浴在月光中,有的同学甚至伸出双手试着去捧倾泻而下的月光。这时笔者道出一句话:“月光你是抓不到的,你只能感受到;月光你也是留不住的,只能将其记下!”第二天,当我问起有没有同学记下昨天的月光时,大部分同学举起了手。以下是一位同学的片段作文,内容不是很丰富,词才也不算最好,但其情感却是真实的:

有人说,月亮是一种分离的象征。海外游子看到月亮时,都会思念故乡。这时海外游子们的脑海中会出现这样一句诗句:“故乡的歌是一只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没错,有时的月光会加深你的感情。可我总认为,月亮是团圆的象征。

一家人坐在阳台赏赏月,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啊!

月亮上来了。

是一轮灿烂的满月。他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似的,好像从地下蹦了出来。月光照在家人们的脸上,显得格外的美丽。

月亮升的很高了。它是那么皎洁,那么明亮。

夜已经深了。

我和家人们还在谈笑。凉爽的风轻轻的吹拂着,皎洁的月光照耀着,使人们显得格外高兴。

什么是快乐?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温馨?和家人在这月光的照耀下共享天伦之乐就是快乐,幸福与温馨。

这一切都来源于对课文的仿写,并且学生还会通过这种仿写,将这种写作文方法应用于大作文的写作当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巧妙改编,生发新意

鲁迅先生以历史记载为依据,写成了《故事新编》,通过对古已有之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改造,以实现借古讽今的目的。而在课堂上,我们也能以某一篇课文的段落作为依据,让学生借助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加以改造,使其聊发出新意来。

《庄周买水》中,庄周先是挨了“苍颉体”一棒,几乎哭出来,然后对办事员苦苦哀求。一个无助,无奈而懦弱的形象赫然纸上。当时我无意中说,不知孙悟空去买水,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呢?这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个个跃跃欲试,一篇篇片段作文便呼之欲出。有一篇是这样写的:孙悟空一个筋斗云来到了若大人的办事处。一把大锁挡住了他的去路,旁边的广告牌上写着“水每吨一元无货”。孔悟空抡起拳头,猛敲了几下,门发出几声钝响之后,又变得默然无声。“岂有此理,见了老孙还不开门,”孙悟空恼怒的说:“隔着老远就听到了水声,想欺我老孙,真是目中无人。”孙悟空在原地转了几圈,猛的一低腰,从耳朵里掏出如意金箍捧。金箍棒顺势长成一丈有余。“好,既然如此,我就砸了这厮的府第,让天下大降甘霖”,孙陪空正欲挥棒,忽然头上一阵钻痛,云端传来喃喃的念紧箍咒的声音:“他是官,手中有大权,他是商,手中有大钱,官商附一体,皇帝躲一边。你若砸他门,又是五指山下五百年,还要连累师父师弟齐倒霉。”这段文字对孙悟空的冲动,唐僧的胆小怕事,以及若的官商一体的本质都有非常生动的描绘。尤其是对孙悟空,不论是说话,还是行事,都表现出了猴的性格特点。这样对课文的改编,对培养学生写故事和挖掘新意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六、文言经典,扩充改写

我们的课本当中,收入了许多文质兼美、经典生动的文言文,它们就是很好的作文指导范例,如《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项脊轩志》《登泰山记》等,这些文章往往通过寥寥数语,就描绘出了一幅幅非常优美的画面。我在讲授《归去来兮辞》时,以扩写散文形式来替代枯燥的翻译,下面举例说明(将第三段改写为一段散文):

这快乐,是亲朋知心的慰藉;是乐于琴书的闲适;是农^春时西种的忙碌;是驾车掩帷的惬意;是摆舟荡漾于清流的悠哉;是漫步溪边,溪河幽深曲折的那种幽邃;是起伏于山路,经过山丘时的灵趣;是万木皆碧,欣欣向荣的生气;是万水皆清,涓涓长流的不绝;是慕赞叹美,万物得时,生长繁荣;是感叹,此升将休,又何不委心而生;是不劫富济贫的那种淡然;是不愿富贵齐全的那种豁达;这就是快乐。

《诗经》课堂教学仅是文言翻译很乏味,我事先布置让学生展开想象,创设意境,用文学语言大胆扩写。以第一段为例创作习作如下:

风萧萧,有人自远来。

他手中拿着几匹布,慢腾腾走来。愈近也,却不是那个远近闻名的老实忠厚之人吗?也许他是来换丝的吧。非也非也,却见得他径直走到了我面前,开门见山地表露心意,而那几匹布竟是聘礼。默然良久却未曾答应。是啊,试问没有一个好媒人,哪位姑娘又会不嫁给你呢?

风又起,秋已近。那让我们把秋天定为婚期限吧!

我送你过了淇水,直至顿丘。请别无奈,难道我的心迹,你还看不出吗?

以上六种对教材内容的处理,能够不留痕迹的将片段作文训练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穿插于课堂教学当中。它篇幅小、训练目的明确、反馈比较及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完整作文概念,训练方便,以课堂为载体,以教材为素材,就地取材,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创作相结合的方式,紧密结合课堂阅读,提升学生作文兴趣,让学生创作出切合实际的文章。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十二中)

(责任编校:白水)

上一篇: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与对策 下一篇:让课堂成为每位学生展示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