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角下的城乡统筹发展的困境与路径选择

时间:2022-09-22 07:09:17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乡统筹发展的困境与路径选择

内容摘要:文章从社会排斥理论分析农民工群体在推进城乡统筹的过程中遭受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层面的社会排斥问题,理清在社会学视角城乡统筹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城乡统筹路径的改革与创新,用于消除对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排斥,实现社会公正。

关键词:社会排斥;城乡统筹;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291.3

文献标识码:A

一、城乡统筹困境的社会学解读

(一)关于社会排斥理论的概述。“社会排斥”是针对大民族完全或者部分排斥少数民族的种族歧视和偏见的现象,这种偏见和歧视建立在一个社会有意达成的政策基础上。在社会生活中社会排斥也被引申为个人生活居住在一个社会中,没有以这个社会的公民身份参与正常活动的状态,比如说社会成员在消费、生产、政治、社会互动方面参与不足、不参与都可能被认为是社会排斥的存在。

城乡统筹过程中的社会排斥来自社会政策、教育文化、卫生医疗以及就业等多个方面,社会排斥既是一种既定的社会机制,又是一个排斥与被排斥的动态过程,它是造成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缺乏财政支持以及人力资本,农民缺乏教育以及公共设施的根源。本文认为社会排斥是指个人(也包括群体)由于社会因素而全部或部分地被剥夺某些基本权利,被阻碍获得一些资源和认可,因而使他们不能完全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使其边缘化的过程。

(二)我国在社会统筹中的困境――社会公正的实现。在我国城乡统筹的过程中来看,遇到的困境表现在巨大的城乡差距导致的社会不公正,我国农村地区和农民长久以来遭受到各种社会排斥,导致目前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使得城乡统筹的步伐趋于缓慢。要突破城乡统筹中面临的社会公正的困境,我们就应当努力做到程序公正和道德公正。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程序公正要求在社会各项政策运行的起始环节、所有地区的所有劳动者应有同等的地位和机会支配社会资源,有同等的机会参与社会发展活动;在社会运行与发展过程中,运行的规则对所有参与主体都应当平等有效;在社会运行与发展的最后环节,社会劳动者的收益应与他付出的劳动相匹配。道德公正则是立足于社会发展,通过政府立法、规划、政策以及道德等非市场机制,使社会发展参与者的各项利益趋向均等。

二、城乡统筹中多维社会排斥的表现

社会排斥具有多维角度,本文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关系三个层面来分析城乡统筹中农民工面临的社会排斥:

(一)经济排斥。一方面以僵硬的户籍制度为基础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将农民工排斥在城市之外,农民工由于不具有城市户口,无法进入城市正规部门就业,绝大多数农民工只能在没有正式的就业身份、地位很不稳定的“非正规部门”就业。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的排斥导致农民工大多经济收入相对低下,限制了其在城市的消费能力,许多农民工往往因为经济拮据而限制使用城市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几乎没有享用城市的各种文化设施,远离城市社会的主流消费方式以外。

(二)政治、文化排斤。选举权是公民进行有序政治参与的最重要、最直接、最广泛的政治权利,农民工按照法律规定,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他们的这项政治权力往往不能在现实中运用。当前,相当多的农民工实际上已经从户籍所在地的政治系统中脱离出去,而在城市中又没有正式户口和市民身份,在中国城市现行政治体制之下,他们就成为从不或者极少参与政治活动的“政治边缘人”,无法享受合法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文化排斥主要体现在农民工面临城市居民的偏见和歧视,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隔离和城市的优势地位,城市居民逐渐产生了一种排斥农民的特权文化和心态,这种群体间的偏见在城乡隔离的情况下尚处于隐蔽状态,而当大量农民工进城之后,这种偏见与歧视就加以凸显。

(三)社会关系排斥。从社会关系角度看,农民工与城市原住居民之间存在隔阂,造成农民工交往的狭窄性和内倾性。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交往多限于本群体内部,农民工寻求工作主要依靠的是传统血缘、地缘人际关系,形成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基础的较为封闭的社会网络。

三、社会学视野下的城乡统筹的路径选择

随着城乡统筹的不断深入,大量农民工涌进城市,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从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看,城乡统筹的路径选择表现为:

(一)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使农民工成为游离于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之外的边缘人,这种身份使他们在城市中受到排斥,丧失了他们本应享有的社会权利。一方面,政府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地废除户籍制度,使农民工获得正式的市民身份;另一方面,应全面改革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一系列制度,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在社会公正的理念基础上进行制度安排,以真正实现农民工的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

(二)建立法律维权体系,完善表达机制。农民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要保障其社会权利,首先,要建立农民工自己的工会组织。工会作为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具有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能。其次,还需要对那些经济困难或不能通过正常的法律手段保护自身权利的农民工进行法律援助和司法救济,建立和完善农民工表达和追求自身利益的制度化机制。逐步提高现有政治体系的开放性程度,为农民工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开辟制度化渠道,增强他们追求自身利益的能力。

(三)改善城市舆论环境,加强多方沟通。为农民工进城就业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生活环境,提高农民工在城市的地位,增进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认同。媒体应通过积极的文化宣传,引导城市居民正确看待农民工,政府部门、企业、社团组织和社区等应给农民工以国民待遇,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沟通,改善两者间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 万宝英,农民工弱势地位的社会学分析――基于社会排斥的视角,法制与社会,2009,5

2 顾益康,邵峰,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中国农村经济,2002,1

3 蒲新微,减少社会排斥是促进社会公正的重要出路,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

4 张红宇,城乡统筹:工业化进程中的阶段性、结构转换与制度创新,农村改革与发展,2003,3

上一篇:关于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成本与质量控制的分... 下一篇:色彩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