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公共电视与社会参与

时间:2022-09-22 04:21:01

英国的公共电视与社会参与

一进入3月,英国街头就出现了不少“红鼻子”。这可不是什么流行病:鼻子是塑料的。不过可也不是什么全民恶搞。这是大名鼎鼎的慈善活动――“红鼻子日”(Red nose day)。这一活动由英国的慈善团体“笑星慈善”(comlc Relief)主办,由多家企业、媒体、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而英国最重要的广播电视机构――英国广播公司(BBC)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个活动中,英国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努力彰显无遗。

笑星慈善:电视募捐马拉松

所谓“红鼻子日”,乃是“笑星慈善”系列活动中的一部分,也是其募捐的主力军。“笑星慈善”始自1985年圣诞节,源于英国广播公司第一频道(BBCl)一档节目《晚晚早餐秀》(LateLate Breakfast;Show)对非洲苏丹难民营的报道。这一活动通过电视喜剧表演来募捐,其宗旨在于为贫困人群的生活提供积极且持续的援助。活动实行所谓的“黄金镑原则”,即所有捐款均用于慈善用途,而活动的各项组织费用由包括BBC在内的各个参与者自行承担。

首次的“红鼻子日”为1988年的2月5日,此后定为3月的第二个星期五。2011年的“红鼻子日”为3月18日。事实上,这一天在英国几乎已经成为了半个假日,很多学校都会取消半天课程,代之以组织相关活动。

在这一天,BBC将播出特别的“红鼻子日”节目,从下午开始播放,直到深夜才结束,称为电视马拉松(telehron)。首先启动的是BBC的儿童频道(cBBC),它开始播放各类相关报道、募捐活动以及名人参与节目,随后BBC第一频道也开始在常规节目之中穿插播出相关内容。晚间新闻节目之后,从7点开始,“笑星慈善”正式进行现场直播。晚上10点,第一频道开始播出半小时的晚间新闻,此时特别节目会切换到BBC的第二频道(BBC2)播出,在确保特别节目完整性的同时,又不打断第一频道日常新闻节目的时间表。到10点35分,第一频道的新闻播放完毕后,节目又切换回来。

整晚的“笑星慈善”节目就像一场接力赛跑,每小时由一组喜剧明星或名人来主持,其节目内容主要是对当今流行的电视节目、影视节目甚至新闻事件进行滑稽模仿,有大量的喜剧表演和幽默访谈,还有喜剧明星们在非洲探访当地民情的专题纪录片。除了这个马拉松式的特别节目外,BBC的其他常规性品牌节目,如电视剧《东区人》、电视问答节目《大学挑战赛》、幽默节目《小不列颠》,都曾在当天制作播放相关的特别内容。

所有参与节目的喜剧演员和明星们均是义务劳动,而节目所需的各项设备也是以BBC捐助的形式免费使用。虽然这一节目以募捐筹款为目的,但值得赞赏的是,它并不是给财大气粗的企业获得借机扬名甚至变相广告的机会,而更多是利用大众传媒对社会公众的渗透与传达能力,动员普通人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笑星慈善”的“红鼻子日”活动继1988年和1989年成功举行后,固定每两年举行一次。BBCl的“红鼻子日”电视马拉松本身也成为极受欢迎的电视节目。据统计,1999年该节目观众达到683万,收视率在一周节目中名列第20位。此后,这个节目无论在观众人数上还是收视率排行上都节节上升,2009年观众人数达984万,收视率名列第一。所募捐的款项每次均在百万英镑以上。

这个活动的影响力也日益扩散,并先后派生出两档类似的活动:“体育慈善”(Sports Relief)和“孩子有需要”(childrenin Need)。这个节目还推广到了全世界,例如,先后在美国、澳大利亚、德国、俄罗斯和芬兰出现了“红鼻子日”的当地版本。在它的成功中,BBC这一电视媒体可谓功不可没。

“红鼻子日”活动业已成为英国公共电视参与社会事务的成功典范。它不仅是一档成功的电视节目、一次成果丰硕的社会公益活动,也极大地调动了英国民众的社会参与。而这与BBC的公共电视服务功能密不可分。当然,作为公共电视的BBC,其新闻节目原则上与商业电视一样要遵循新闻规律;其娱乐节目同样要经受市场和受众的检验。但在此之外,它还要提供各类节目以承担社会公益、促进社会发展、提升公众素养,这些节目包括专门的科学教育类节目、历史文化类节目以及儿童节目,也包括为公众提供社会参与的节目。其中既有公众参与的政治与社会议题讨论,也有如“红鼻子目”这样广义上促进全民参与、建设公民社会的公益节目。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共电视服务也承载了为日常政治生活提供空间,并最广泛地再现社会不同群体声音的任务。

作为社会公地的英国广播公司

BBC是世界上最早提供广播电视服务的机构之一。由于历史与传统的原因,BBC走上了与美国商业广播电视模式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开创了公共广播电视服务的模式。在英国,无线电频谱被当做与石油、钢铁、铁路等一样的战略资源,关系国家命脉,因此,广播肇始之初很快就抛弃了私人占有的商业模式,但为了避免此资源被特定政治集团所利用和操纵,又从立法和行政架构上确保了公共服务的独立性。

BBC的最高领导机构是理事会,其成员包括社会各界代表以及各地区的代表。理事会决定公司的方针、政策,并任命总经理等主要领导成员,组成经营委员会来主持日常工作。主管部门受议会委托,监督公司的经营政策和节目内容,负责向公司签发执照,审查公司的年度报告,并就特定的情况或技术问题指令。BBC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受众缴纳的电视机执照费。执照费由政府主管部门代收,收费标准由议会决定。对外广播经费则由国家财政预算拨给。法律明文规定,禁止BBC播出商业广告或播送任何付费节目。BBC在行政和财政方面受到民意代表议会而非政府行政部门的制约,而且享有自主经营的权力和业务上的独立性,政府对于业务问题一般不加干预。

在传播与文化学者的理论构想中,媒体,特别是公共电视服务,处于一个三角地带之中。这个三角地带的一端是国家,另一端是资本,第三端是公民社会。公共电视不断地被三种引力争夺,拉向不同的方向。政府当然乐见媒体宣扬有利于自己的观念,资本也对获得公共电视所产生的受众市场充满兴趣。因此,公共电视从来就不是在市场之外,它一直就在市场竞争之中。从历史角度来说,公共电视的最大贡献,就是提供了一个空间,以便公民社会的不同力量都可以展现,可以相对独立地展开对话,不受国家与资本压力的左右。因而,公共电视服务是一个第三方的角色。

因此,对于公共电视来说,最理想的形式应当由公众出资、公众占有,这既防止了政府的干预,也没有广告的压力。@在这一理论构想中,包括公共电视在内的各类公共服务,都是隐喻意义

上的“社会公地”。在传统分封制的欧洲,除了私有土地之外,每个社区还拥有公共领地,产权由成员共享。而诸多的公共服务,如公共广播电视、图书馆、博物馆等,正是在非物质领域或日象征领域所存在的一片公地。它本身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致力于为全体社会公众提供其自身发展与提升需要的种种服务,而在客观上,它们也在最大程度上吸引最广泛的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生活,共同构建良性的公民社会。

在争议中前行

作为社会公地的英国广播公司,也成为众矢之的。在近一个世纪的播出中,BBC涉足众多富有争议的政治议题,不可避免地遭到“偏向”某一方的指责,从冷战、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直到最近的中东抗议活动莫不如是。从长期的立场来看,BBC在政治上带有自由主义倾向,属于中间偏左的位置,这引发保守党及其支持者的长期批评,认为它成为工党的扬声器。而工党也对其部分报道非常不满,尤其是关于伊拉克战争的内容。

2003年,BBC的新闻报道称英国政府夸大伊拉克武器调查结果,借口其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与美国共同出兵参战。这在英国掀起轩然大波,最终导致军方负责武器调查的凯利博士自杀身亡。针对此事组织的赫顿委员会调查后指责BBC的报道不负责任,迫使BBC道歉,其董事长、总经理和采写报道的记者先后辞职。此外,民间社团组织也不断批评BBC在女性、同性恋者、少数族裔、青少年文化方面过于保守,而文化上也偏向于中产阶级。

的确,就整体的文化品位而言,BBC偏向于高雅文化,其纪录片、古典音乐和严肃戏剧不仅在电视领域享有盛名,而且成为艺术爱好者的阵地。不过,作为一个为社会公众提供普遍的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机构,BBC也一直承受着要提供多元化的节目内容的压力。自21世纪初以来,BBC也作出了许多尝试。2005年1月,BBC第二频道播出了音乐剧《杰瑞・斯普林格》,这是一个根据美国收视率极高但是内容也充满“煽色腥”(sensational content)的脱口秀《杰瑞・斯普林格秀》而创作的,其中有大量的争议性内容和语言,因此,也招致了社会各方尤其是宗教团体的尖锐批评。BBC在节目播出之前收到了55000份抱怨性观众来信,在播出后又收到了8000份。不过BBC的管理委员会仍然票决支持该剧的播出。

由此可见,“众口难调”对于秉持公共服务理念的BBC来说的确是令人头痛的事情。但是,所有娱乐节目中受到抨击最少的,或许就是“笑星慈善”了。它将电视节目与社会公益活动、将电视的娱乐功能和社会参与功能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体现了娱乐的真正品位所在,也发挥了电视的极大社会价值。

近年来,由于数字技术的引入、更多电视频道的兴起,受众被分流,英国的公共电视承受了巨大的竞争压力。但BBC所形成的一整套节目理念和节目品牌,仍然是它最宝贵的财富。

娱乐力量大:电视公共性与社会参与

无独有偶,类似“笑星慈善”的电视活动在西方国家普遍存在,其中很多都是受到“笑星慈善”的激励而发起的。

1984年,美国曾经有一个类似的活动,名为“伟大的美国价值观”,它不仅是一个电视公益活动,而且是一个电视传播效果的实验。这个活动调查了美国人的价值观,按照民意进行了排序,发现其中有一些发人深省的情况。例如,“自由”这一价值观排名极高,而“平等”则远远落在后面:这是否说明美国人只关心自己的自由,而不顾别人的自由呢?电视制作者邀请明星主持专门节目,讲述调查结果,提出反思,并请求美国人采取行动来改变这些不合理的价值观:向相关的慈善机构捐款。几家电视网通力合作,在美国东北部的一个地区独占了晚间时段,使得该节目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而节目播出期间和之后所做的民意调查显示,很多观众因为观看节目而反思了自己的价值观,并踊跃向慈善机构捐款。这个案例成为20世纪80年代“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效果”的例证。

套用一句《蜘蛛侠》里的电影台词:“能力愈强,责任愈大。”从长期、宏观的视角来观察,电视及各种大众媒介的传播效果的确不容低估。在此情况下,西方国家的电视媒体被要求承担大量的社会义务,而英国广播公司等公共电视更是责无旁贷,如“笑星慈善”此类的社会公益活动则明确地体现了这一点。

娱乐是现代大众媒体的重要一环,其社会作用充满争议,支持者认为满足了社会大众的基本要求,批评家则反思了大众文化的低俗性及其麻醉功能,但如果娱乐节目能够动员广泛的社会参与,以改变社会面貌、促进平等发展为己任,则能够重新界定“公共性”的疆域,而“社会公地”也将在政府、资本和社会公众的三角争夺中,向着社会一端迈出坚定步伐。在这种活动中,还将社会参与渗透到公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以一种泛政治化的效果进一步促成公民社会的培养与健全。

对于中国的广播电视而言,近十余年来公共服务的呼声与论证不绝于耳,相关政策呼之欲出,而各种实践形式也应运而生。在探索公共服务广播电视的架构之外,具体践行内容亦需要多方探索。以“笑星慈善”为代表的西方媒体实践,将为中国媒体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照。

上一篇:创新:图书零售业生生不息的源动力 下一篇:日本地震后的网络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