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急症

时间:2022-09-22 01:55:00

中医治疗急症

摘要中医治疗急性病

由于急性病对群众健康关系重大,所以能否有效地治疗急性病,是中医事业能否立足与发展之本。下面就几种临床常见的急性病阐述一下中医的特色疗法。

输尿管结石

患者,女,2010年7月20日以“左侧腰腹阵发性剧痛伴恶心、呕吐6小时;妊娠26W”入院,器械检查提示“左输尿管上段9mm×7mm大小结石”,经抗炎、解痉治疗,依然剧痛阵发,遂邀中医会诊。予针灸治疗,取穴:肾俞、带脉、水道、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得气后接G6805-2型针灸仪,连续波,大小以患者能忍受为度。2分钟后患者疼痛开始缓解,15分钟后疼痛消失,继续留针30分钟。停用一切药物,1次/日针灸治疗,患者疼痛未再发,1周后尿道排出1枚绿豆大小异物,当天B超复查输尿管未见结石。《内经》:“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输尿管结石的产生,多由湿热蕴结,酿而成石,堵塞尿路,气机不利,不通则痛。针刺肾俞、带脉可益肾驱邪,水道、足三里可清利湿热,三阴交、太冲可通络止痛。研究表明,泌尿系结石剧痛发作时针刺不仅可以镇痛,还可催结石下移。输尿管结石的西医治疗多以体外碎石、尿道取石、手术治疗为主,然而有些患者如孕妇、血小板减少症、高龄老人等,并不适用,有些农村、偏远地区也不一定有设备和条件,再者有些患者碎石后疼痛不一定能马上缓解,针灸有解痉、止痛、排石的作用,几乎无创伤,又无需大型设备,随时可治,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不完全性肠梗阻

患者,男,45岁,急性阑尾炎术后10小时,腹胀痛剧烈,恶心干呕,无排气排便,肠鸣音消失,诊断为不完全性肠梗阻、急性腹膜炎,2009年8月21日晚8:00邀余会诊。视患者面赤,肤温灼热,腹胀满拒按,舌红苔黄,脉弦数,此乃阳明腑实证,予《伤寒论》大承气汤加味:芒硝30g(冲服),大黄30g(后下),厚朴15g,枳实15g,银花30g,黄芩30g,丹皮12g,皂角刺15g,2剂,1剂水煎服,1剂水煎冷却后灌肠。第2天上午患者家属告知:今凌晨1:00许排气后腹胀痛开始减轻。原方再进5剂后患者症状消失出院。吴瑭:“承气者,胃气也。盖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若无病时,本系自然下降,今为邪气蟠踞于中,阻其下降之气,胃虽自欲下降而不能,非药力助之不可,故承气汤通胃结,救胃阴,仍系承胃腑本来下降之气”。

胆总管蛔虫

患者,女,65岁,2005年9月4日就诊。述上腹阵发性剧痛1周。之前一直在当地乡卫生院住院治疗,病情时好时坏。现患者上腹疼痛甚剧,畏寒发热,体温38.2℃,舌红苔薄白,脉弦数,B超提示胆总管蛔虫,予《伤寒论》乌梅丸:乌梅15g,细辛6g,干姜6g,黄连12g,当归6g,制附片6g,川椒8g,桂枝6g,党参10g,黄柏10g,3剂,日1剂水煎服。1剂后患者痛止,3剂后排出一次性筷子大小蛔虫1条。胆总管蛔虫可参照中医蛔厥论治,《伤寒论·厥阴篇》:“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方中重用乌梅,是用其味酸能制蛔,川椒、细辛味辛能驱蛔,黄柏、黄连味苦能下蛔,柯琴曾对该方的治蛔作用概括为:“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能下”。

急性扁桃体炎

患者,女,8岁,1995年4月12日就诊,述反复高热1周,曾用青霉素类、先锋类药物静滴,高热反复发作,刻诊视患者面红目赤,体温39.5℃,双扁桃体Ⅲ°肿大,追问病史,该患者扁桃体炎频繁发作,稍感风寒或稍食辛辣之物则发病,几乎每月1次,家长不胜其烦,此次发作持续时间最长,观患儿面红目赤,舌尖红起刺,苔薄白,脉数。风温之邪自口鼻而入,内通于肺,肺受温热之邪,上熏口咽,故咽痛。吴鞫通宗《素问·至真要大论》:“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甘苦”之训,创银翘散方。予《温病条辨》银翘散加减:银花10g,连翘10g,桔梗6g,薄荷4g(后下),竹叶4g,生甘草3g,荆芥4g,牛蒡子10g,苏叶4g,马勃8g(包煎),蝉衣4g。患儿服药1剂后半夜子时许热退,3剂后双扁桃体恢复正常大小。随访半年患儿扁桃体炎未再发。正如吴瑭所云:“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凑效。急性扁桃体炎是儿科常见病,治疗多以抗生素为主,由于现在抗生素滥用现象严重,导致耐药菌增加,抵抗力下降,抗炎治疗效果不佳,而中医治疗不仅疗效明显,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儿抵抗力,很多患儿经过中医治疗后,发病次数大大减少,结束了“愈发愈治,愈治愈发”的恶性循环。

在很多人心目中,中医就是治疗慢性病,调理的,殊不知,中医治疗急症,历史悠久,疗效确切。2000多年前,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内经》,就有治疗厥逆、诸心痛、癫狂、惊痫、疟疾、黄疸、疮疡、肠痈等记载。《伤寒论》则较系统地阐述了外感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理法方药。《金匮要略》对痉病、中风、胸痹、惊悸、心痛、黄疸、肠痈、下痢、吐纽下血等急证的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皆有详细的论述。及晋《肘后救急方》、唐《千金要方》皆有关于急证的详细记载,《千金翼方》犹有备急专篇。《外台秘要》特别重视急性传染病的诊治。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完善和发展使中医治疗急证的水平达到了一个新高峰,这个时期,我们的先辈发明了种痘技术,接种人痘的方法,1695年的《张氏医通》及1742年的《医宗金鉴》都做了较详细的记述。2003年抗击“非典”时,中医的作用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总之,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中西医各有长处和短处,不能把中西医对立看待,而是各取其长处,把中西医适当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医学得到健康的发展,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上一篇:运动平板试验对冠心病诊断的体会 下一篇:镇痛液腱鞘内注射加按摩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