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专项演练

时间:2022-09-22 01:40:47

记叙文阅读专项演练

母爱的奇迹

吴正芝

“过来,亲爱的,到妈妈这儿来,过来一点点。来,我的小宝贝。”在美国密尔沃基市郊外一户人家的院子里,人们曾经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每天在院子里对着一个样子傻乎乎的瞎眼男孩这样亲切地呼唤着。这孩子已经16岁,比他妈妈还高一头。但是他不能走路,妈妈耐心地教了他几百次,现在他能够颤巍巍地移动几步了。春天的阳光照在母亲布满皱纹的脸上,她幸福地笑了。

这位老妇人名叫梅・李姆卡。有一天,密尔沃基市中心医院的一位儿科专家给她打来一个电话,问她愿不愿意照料一个6个月的病孩。这孩子全身瘫痪,失去了听觉,没有双眼,他的父母将他扔在医院里不管了。孩子名叫莱斯利。这位儿科专家说:“这孩子很快会死去的,只要你在他死前照料一下,行吗?”梅・李姆卡当了多年的保育员,她十分干脆地回答道:“如果让我来照料这孩子,这孩子当然是不会死的。”

起初,这孩子连吮吸奶嘴都不会,在医院里是用橡皮管子灌奶汁的。李姆卡把奶嘴放到孩子小嘴里,自己的嘴贴着孩子的嘴唇,做出啧啧的吮吸声,才慢慢教会了他吸奶。就这样,年复一年地把孩子带大了,但这孩子仍然不会哭,不会笑,不会站立,更不会走路。有时,李姆卡会为孩子这样子而伤心地流出泪来。但是,她从来不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累赘。在丈夫的帮助下,她设计了一个两边带有小环的三角皮带,后来又做了个带链条的围栏,终于,经过几百次训练的莱斯利学会了扶着围栏站立,并且能摸索着迈步了。

有一次,李姆卡看见孩子在用食指勾动一个捆包裹的绳子。“这是什么意思?……是音乐?”于是,她让莱斯利的小屋里充满音乐声,一小时又一小时地在那里放收音机、唱片和电视节目。不久,她和丈夫又买回一架250美元的旧钢琴,把它放在莱斯利的房里。慈爱的妈妈一次又一次地把孩子的手放到钢琴的琴键上,让他感觉到自己的手能够产生乐音。1971年的一个冬天,早上3点左右,李姆卡被一阵音乐声惊醒。谁在弹奏柴可夫斯基钢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李姆卡从床上爬起,打开起居室的灯,看见莱斯利正坐在钢琴旁,灵巧而自信地弹奏着。李姆卡兴奋地向孩子奔过去,把他紧紧地搂在怀里,热泪又一次顺着她的面颊流下来。这时,莱斯利也哭了起来,他哭得那么伤心,他第一次用音乐和眼泪表达了他的欢乐和痛苦。

莱斯利的钢琴技艺日渐娴熟,并且又学会了唱歌。他的歌喉浑厚,他是在学会流利的讲话之前学会唱歌的,他能弹奏意大利歌剧中的许多名曲。

“这是发生在人类身上的奇迹!”李姆卡自豪地想道。而这位相貌平常、84岁高龄的善良慈爱的老妇人,便是奇迹的创造者!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3年第12期,有删改)

1.最后一段写道:“这是发生在人类身上的奇迹!”其中的“这”指代什么?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运用插叙,补充交代了梅・李姆卡领养莱斯利的来龙去脉。

B.文中写莱斯利的亲生父母将他弃之不管,儿科专家打电话咨询李姆卡的情节,都与李姆卡的行为形成了鲜明对比。

C.面对苦难,即使是英雄也会有灰心丧气的时候,第二段李姆卡“伤心地流出泪来”就是例证。

D.文中写儿科专家只要李姆卡在莱斯利死前照料一下他,莱斯利连吮吸奶嘴都不会,李姆卡84岁高龄等情节,都是为了突出主人公难能可贵的精神。

3.第四段中,莱斯利“第一次用音乐和眼泪表达了他的欢乐和痛苦”,你能帮他用语言表达一下此刻内心的感受吗?

时光不旧,只是落满尘灰

朱成玉

①那时我20岁,却在经历人生的秋天,满目落红,遍地枯草,大有“晚景凄凉”的味道。在我自己看来,当时的窘境甚至不如隔壁的那个孤寡老人。

他没有退休金,每日里靠捡拾垃圾艰难度日。喝酒算是他一天中唯一的一点乐趣吧。只有在喝点小酒的时候,那院子里才有了点儿活人的气息。那样的时候,我甚至能听到他哼着一些古老而神秘的曲调。

他的院子里堆着的都是捡来的没来得及去卖的破烂。就是这廉价的破烂,竟然也遭遇了盗贼。那盗贼就是我。

高考落榜后,父母让我去工厂做学徒工,我不去,关起门来坚持写作,梦想有一天可以写出名堂来。苍白无力的青春,空洞的辞藻,自然无法让我写出多么出彩的文章来。消极的我开始变得颓废,抽烟酗酒打架“无恶不作”,邻家隔几天就上门来和父母讨说法,父母气急败坏,不再给我零花钱,任凭我“自生自灭”。我要写稿投稿,没钱买稿纸和邮票,只好打了他的主意,因为我注意到,他那些垃圾里,有一些本子,是可以拿来用的。

他并没有太严厉地呵斥,只是对我说:“你不好好读书,来这破烂堆里翻个啥?破烂就是破烂,还能翻出什么稀罕玩意来?”说完他就往那堆破烂里一躺,和那堆破烂融为一体,好像要告诉我,那破烂是他的,也就他把那破烂当有用的东西吧。“嘿嘿,我也是个破烂。你来翻翻,看我口袋里有没有点儿值钱的东西?”

我的脸羞臊得通红,只好对他坦白,说自己看中了他捡来的那些本子。

“不过话说回来,破烂也分两种,一种是完全没有用的,一种是还有一点利用价值的,比如我捡的这种,还是可以换回一点钱的。”那天他喝了酒,心情不错,没有对我发火。借着酒劲儿,还对我进行了一番教诲,“人啊,不管多糟糕,哪怕你狼狈得像个垃圾一样,只要用心,你也会是那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相反,你若自暴自弃,沉沦堕落,那么你就是把自己扔进了不可回收的垃圾箱。”

听着这话,一点不像一个捡破烂的老人说的,反倒像我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给我讲的。

为了“惩罚”我,他说:“去给我把窗玻璃擦了吧,很久没擦了,都看不到外面的东西了。”我只好乖乖地去擦玻璃。玻璃擦干净了,晦暗的屋子一下子亮堂了起来。他心情很好,招呼我喝一口。我捏着鼻子喝了一口,辣得不行,直吐舌头,他倒是乐得前仰后合。②最后,他在自己的垃圾里仔细挑拣,把那些我能用到的本子都给了我。“该惩罚也惩罚了,不过你既然帮我把玻璃擦得那么干净,也得奖励奖励。这些就奖励给你吧。”我流着泪接过那一摞本子。面对那脏兮兮、皱巴巴已近迟暮的本子,我却坚信,自己可以在那上面写出干干净净、青春靓丽的文字来。我曾一度以为,自己荒废了光阴,不可救药,但这个可敬的老人让我知道,时光还没有被我用旧,只是蒙上了一层尘垢而已。只要用心去擦一擦,那隐匿起来的时光随时都可以亮洁如新。

(选自《当代青年》2014年第6期)

1.文中的老人虽然只是一个捡破烂的人,但却可敬可爱。老人的“可敬可爱”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请从写法和内容两个方面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第七段画波浪线句子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独树的追求

奔 卉

去年秋,我去了云南西双版纳的打洛镇。打洛镇有一棵大榕树,左右两侧的主干上生有三十余条气生根,垂直而下,扎入土中,俨然一片小树林。站在它的面前,你不得不为大自然的睿智和机巧所叹服。它似乎不再是一棵形态奇异的树,而是大自然造就的一个精灵。

当年,它向大地垂下第一条气生根的时候想的是什么呢?或许只是对生的本能渴望。当它垂下第二条、第三条气生根时,或许除了求生的欲念之外,还萌生了要结束难挨的寂寞的想法。随着一条条根的形成壮大,它的生命王国构筑坚固了,便精心地追求一种自然协调的美,人们称颂它营造了一道风景,并送给它一个别致的名字――独树成林,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十余年前,我也曾在新疆的一片戈壁滩上见过一棵孤独的树,那是一棵胡杨。茫茫戈壁无边无际,残阳如血,为凄泣的秋风染上几分悲壮。我们五个人,挤在一辆吉普车内,在黄土地上已经走了整整一天,口干舌燥,精疲力竭,不知谁喊了一声:“树!快看,树!”果然,在茫茫戈壁上闪出一丝苍翠。我们跳下车来,奔过去,被面前的场景惊呆了。它曾经遭过雷击,那粗糙的躯体一半横在地上,另一半仍然挺立着,它的根几乎全部于地面,像传说中龙的爪,奋力地抓着碎石和干涸的土地。在残阳的烘染中,这棵胡杨像一位披着鲜红铠甲遍体鳞伤的斗士,悲壮,惨烈。

或许几十年、几百年前这里曾是一片胡杨林,然而,最后只剩下这棵历经沧桑、依然傲立的胡杨。它用生命凝结成一座墓碑,或许为了警示人类,或许只是为了生存,或许这便是它毕生的追求。朋友告诉我,胡杨有“长成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腐”的神誉。

生存和追求有时是很难分辨清楚的,那棵榕树给人以新奇的愉悦感,那棵胡杨给人以悲壮的警示,很难说哪个更有价值,然而却都留下了令人遐想的空间。

最终是成为一道风景,还是成为一座墓碑?虽然自己难以预料,然而生命的价值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

(选自《厦门日报》2015年5月15日)

1.作者看到“大榕树”和“胡杨”时的感受分别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那样的感受?

2.结合上下文,品味文中黑体词语的表达效果。

3.读完全文,你觉得文中的“大榕树”和“胡杨”分别象征了社会生活中的哪类人?

上一篇:帕金森患者锻炼5法 下一篇:运动伤肾,不可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