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演练(五)

时间:2022-09-08 09:22:19

记叙文阅读演练(五)

拓展训练

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母亲灯

周海亮

第一次进城,母亲去送他。通往城里的过路车每天只有一班,他和母亲在路边等了很久。母亲一直替他扛着那个大大的背包,她把背包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换到左肩,再从左肩换到右肩。他对母亲说,把背包放下来歇一歇吧。母亲摇摇头说,我背着就行了。刚下过雨,路还没有干透,他知道母亲怕弄脏了他的背包。背包虽然廉价,却是新买来的。母亲想让他干干净净地进城,不想让她的儿子被城里人嘲笑。

车很久不来,疲惫的母亲将背包抱到胸前。背包敞开了一条缝隙,里面竟然露出一个小小的纸灯笼。那是家里唯一的灯笼,是晚上走夜路时用的。他问母亲,你把灯笼塞进背包里干什么?母亲说,万一你在城里走夜路,这灯笼就用得上了。他说,不是跟你说过吗?城里的街道,有路灯。母亲说,我知道城里的街道有路灯,可是万一赶上停电呢?咱们的村子里也有电灯,还不是一两天就停一次电?母亲用村里的逻辑来分析城里的景状,他知道自己不可能说服母亲。他想他只能带上这个灯笼,然后在到达城里以后,把它当成一件装饰品挂在床头。车来了,他从母亲手里接过背包,挤上了车。背包里有一个他注定不会用到的灯笼,那是母亲的灯。

他很快在城里扎下了根,又买了很宽敞的房子。几年后,他走在街上,没有人能够看出他曾经是一个乡下人。他接来了母亲,教母亲用燃气灶,教母亲开关电视机,教母亲去超市买东西,教母亲认识马路上的红绿灯……母亲当然很不习惯。母亲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不去用燃气灶,不去动电视机,只去农贸市场买菜,尽量少出门,尽量少经过红绿灯……那个灯笼挂在书房的一角,灯笼里有一根从未点着过的蜡烛。灯笼老土并且陈旧,与书房的整体格调,极不协调。

他常常嘲笑母亲的迂腐。在夜里,他和母亲站在窗前,看城市的夜景。他问母亲,你来到城里这些日子,见过停电吗?母亲笑了笑。他说,城里根本没有白天和黑夜之分。甚至在夜里因为有灯光,反而比白天还亮,还繁华。再说,即使真碰上停电,这么平坦的马路,又能有什么事呢?母亲再笑了笑。他想,母亲的微笑等同于默认了自己毫无根据的多虑。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他接到一个电话,是公司突然接到一笔业务,他需要马上去公司一趟。他匆匆整理了一下公文包,又从鞋柜里取出自己的鞋子。这时,母亲从书房里出来,他看到,母亲的手里,竟然提着那个小小的灯笼!“带上灯笼,”母亲说,“万一赶上停电好用。”

他说:“怎么可能停电呢?你去窗口看看,现在外面不是没有停电吗?”

“可是,万一你回家的时候停电了呢?”

“我会打出租车回来的。”

“可是出租车只能停在小区门口。你仍然要走上一小段路。”

“那段路上有路灯啊。”

“可是万一正好赶上停电呢?”

“这么长时间,你见过停电吗?”

“可是万一今天晚上停电,正好被你碰上了呢?”

他愣愣地站了一会儿,终于哽咽地接过母亲手里的灯,匆匆下楼。他不敢回头,他怕眼泪被母亲看见。

他提着灯笼去公司,将灯笼挂在桌边,然后开始工作。不断有同事问他,你买个工艺品干什么?他总是认真地对他们说,这不是工艺品,这是母亲的灯。

灯里有浓浓的牵挂和爱,以及母亲对儿子,看似多余的永远的担忧。

(选自《知识窗》2015年第1期,有删节)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回答文章的题目“母亲灯”的含义。

2.母亲见儿子晚上去公司,坚持让儿子带上灯笼的时候连用了四个“万一”,最终儿子带上灯笼,从中可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3.“他接过母亲手里的灯,匆匆下楼。他不敢回头,他怕眼泪被母亲看见。”结合语境,试描述“他”此时的心理活动。(60字左右)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最温暖的罚单

秦 湘

2013年2月17日上午,重庆渝北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双凤大队中队长李自立,带领民警在两路桃源大道红树林路口现场纠违。11时30分左右,一辆沾满灰尘的破旧摩托车从远处驶来。虽然驾驶员和女乘客都戴着头盔,但是,李自立发现,车上两个大人中间还夹着一堆彩色衣服。这样驾驶,无疑是十分危险的。于是,李自立便将摩托车拦下。

等摩托车停下后,李自立这才发现,原来,那堆“衣服”竟然是个小女孩。由于座位空间有限,小女孩被夹在两个大人的中间。一旦发生车祸,小女孩根本就没法逃生。李自立经过询问后得知,车上的大人是小女孩的父母。驾驶员樊先生是小女孩的父亲,他穿着胶鞋,棉裤裤腿上沾着泥,手上还有石灰粉,一看就知道是个普通的工人。

随后,李自立对他们进行了现场教育,并告知他们的超载行为已经违法,需要接受罚款。见此情景,樊先生着急起来,他解释说:“我女儿身高不足1.2米,应该不算超载,希望你能多谅解。”李自立很干脆地回答:“12岁以下的小孩,根本就不能乘坐摩托车。”

很快,李自立就开好了一张罚单。樊先生向李自立求饶说:“扣我的分,不罚款行不行?现在家里欠着债,我妻子有胃病都不敢去医院治疗,女儿上学又欠着学费,家里还有老人要赡养。全家老小,就靠我打点零工维持生活。”随后,樊先生又声泪俱下地对民警们说:“刚才带女儿进城买学习用具,女儿看上了一个30元的布娃娃,我们都没舍得给她买。”说着,樊先生就从兜里掏出刚买的书本和笔。

听了樊先生的一番话,李自立和同事们商量了一下。随后,李自立走到樊先生的面前,说:“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九条规定,超载必须接受处理。”说完,李自立坚持把罚单递给了樊先生。不过,樊先生这次接过罚单后,并没有焦虑和沮丧,因为,罚单里还夹着100元现金。还没等樊先生表达自己的谢意,李自立就带着民警离开了。感动之余,樊先生主动到银行缴纳了罚款。

事后,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李自立向来执法严格,对于违规违法者的无理求情绝不手软,于是,记者忍不住问李自立:“为什么这次你要这么做?”李自立回答说:“法律也不外乎人情,柔性执法嘛,让对方吸取教训就好。”

社会学家李银河曾说过一句话:“法律的出发点不是惩罚人,而是保护人。”惩罚的最初及最终的目的,绝对不是惩罚本身,而应是保护人,让人收获生活的希望、未来的憧憬,让幸福有着落,使得正义像阳光一样洒遍人间每一个角落。因此,惩罚,也可以如此温暖人心。

(选自《情感读本・生命篇》 2015年第2期)

1.请谈谈你对文章题目“最温暖的罚单”的理解。

2.请你概括交警李自立的性格特点。

3.针对李自立的做法,你有怎样的感想?

三、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长发飘飘

郭姜燕

从小到大,父亲给江芽拍过很多照片。江芽在看自己的照片时,忽然发现了一个问题:每一张照片,她都无一例外的是短发。“短发精神,清洗方便。”这是母亲的逻辑。江芽心想:为什么我不能留长发呢?

这念头大概是从同桌婕总被同学赞美开始的。婕有一头乌云般的飘飘长发,而那长发上的饰物几乎每天不重样。反观江芽,短短的头发,随意的穿着――“不细看,你还真像个男孩子咧!”

“妈,我想留长发。”犹豫几次之后,江芽请求道。“不行,初三学习这么紧张,哪里有时间打理头发?”“我们学校有不少优秀女生都是长发呀!”江芽反驳。“想留就留吧,女生留长发也是理所当然的。”爸爸的帮腔让江芽欢呼。

等待头发长长的日子是漫长的。江芽会一遍遍有意无意地从镜子前闪过,她甚至在心中默念:魔镜啊魔镜,快快把我的头发变长吧!在江芽一日日期待的注视中,她的头发终于可以拢成一个马尾辫了。

那天清晨,江芽干脆利落地起床,洗漱,然后在卫生间忙乎了好久,扎好了辫子,夹上了早买好的发卡。准备去学校的时候,江芽听见走进房间的母亲轻声说:“芽儿扎辫子还真挺好看的呢!”江芽的身体忽然变得轻盈起来,一个如此美妙的早晨!

那天,江芽穿上小姨刚刚送她的一件粉色风衣,还特意配了一条鹅黄色碎花的丝巾。

江芽刚进教室,便惹得“哇”声一片。“江芽!你大变活人啊!”“江芽!原来你是女生啊!不错不错!”“真不是盖的,漂亮――”

江芽极为淑女地嫣然一笑,大大方方地端坐在位置上,一本正经地开始背书。

奇怪的是,江芽往衣服和头发上分散了精力,却并未影响到学习成绩。相反,因为心情快乐,江芽的学习似乎更轻松了,连续几次考试都进入了年级前二十名。

母亲自然心花怒放,主动为江芽买了好几种发卡。江芽彻底变成了长发女生。

初三下学期如约而至。老师突然提出要求,为了备战中考,请所有女生剪成短发。江芽率先剪短了头发。

长发飘飘的日子,曾经是那么渴望。现在已经拥有过,体验过,便已经足够。因为,失去的还会再回来,未来的那个长发飘飘的江芽,一定会比现在更好。

(选自《意林・少年版》2012年第10期)

1.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四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

2.本文讲述的两件事有详有略,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3.请概括文中江芽的性格特征。

4.作为一名学生,你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与江芽类似的问题,你是如何处理的?

上一篇:记叙文阅读演练(六) 下一篇:给自己开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