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中sVCAM―1和sFLT―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时间:2022-09-22 06:19:53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中sVCAM―1和sFLT―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摘 要】目的:探讨sFLT-1与sVCAM-1在HDCP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HDCP患者及正常妊娠妇女血清中sFLT-1与sVCAM-1的表达水平。其中HDCP患者37例为实验组(妊娠期高血压组15例、轻度子痫前期组12例、重度子痫前期组10例),同时期正常妊娠妇女15例为对照组。结果:1.正常妊娠妇女血清中sVCAM-1浓度为199.65±61.38ng/ml,HDCP组较其明显增高278.61±75.42ng/ml,差异有显著性(P

【关键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血清;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可溶性血管内皮黏附因子-1;

【中图分类号】R71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853-02

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 complicating pregnancy, HDCP)是妊娠期特有疾病,我国发病率为9.4%~10.4%,国外发病率为7%~12%。该病非常严重的威胁着母婴的健康,是构成孕妇、产妇以及围生儿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1]。许多年以来,HDCP的病因及其相应的发病机制一直是妇产科的研究热点和难点,但其仍未能够得出明确结论。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所以关HDCP的病因研究也有了新的进展。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提出了多种病因学假说,包括遗传学说、免疫学说、氧化应激学说、胰岛素抵抗及瘦素抵抗学说等,而最为引人瞩目的是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和损伤学说以及“胎盘浅着床”学说[2.3.4]。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HDCP发病的中心环节是: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胎盘浅着床。

本实验应用ELISA方法测定HDCP患者和正常妊娠妇女血清中sVCAM-1和sFLT-1的表达水平,探讨两个因子在HDCP的发生以及发展中的作用,从而为研究病因、预测及诊疗HDCP提供新的思路。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所有的研究对象均选自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患者。入组者为孕周与观察组无统计学差异的门诊孕检者。HDCP的诊断标准及分类标准均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乐杰主编的《妇产科学》第7版。各组间的孕妇年龄、体重及孕周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测定值均为未治疗前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具体情况详见表1。各组孕妇均无肾病、糖尿病、心脏病及高血压病史,亦无结核、肝炎等急慢性传染病史。均为首次单胎妊娠,无胎膜早破,无感染及其他内科合并症,无产道及胎位异常。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中sVCAM-1与 sFLT-1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708,P

3 讨论

在过去几年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致胎盘浅着床在HDCP进程及相关疾病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最近研究发现HDCP患者循环中VCAM-l及sFLT-1的过量表达能够造成全身血管内皮的功能失调,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及胎盘浅着床,从而产生高血压、蛋白尿、水肿等HDCP的临床表现[5]。本实验通过对HDCP患者和正常足月妊娠妇女外周血血清中sVCAM-1和sFLT-1的研究发现sVCAM-1与sFLT-1均可以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及胎盘浅着床,从而引起HDCP的发生发展。推测二者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通过某种机制共同引起HDCP的发生发展。但这种机制有待于我们以后进一步研究证实,从而为HDCP的触发因素及治疗措施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除此之外,对临床指标,如年龄、体重、孕周的统计分析进一步表明:这些指标与HDCP无明显相关性,而收缩压及舒张压则与病情程度相关,而与发病时间是否有关则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乐杰。 主编.。妇产科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92。

[2] Gallery ED,Campbell S,Iikovski B,et al。A novel in vitro co-culture system for the study of maternal decidual endothelial cell-trophoblast interactions in human pregnancy。Br J Obstet Gynaecol。2001,108(6):61-653。

[3] Davison JM,Homuth V,Jeyabalan A, et al。New aspects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preeclampsia.J Am Soc Nephrol。2004,15(9):2440-2448。

[4] Knight M,Redman CW,Linton EA,et al。Shedding of syncytiotrophoblast microvilli into the maternal circulation in pre-eclamptic preqnancies [J]。Br J Obstet Gynaecol。1998,105(6):632。

[5] Tsatsaris V,Goffin F,Munaut C,et al。Overexpression of the soluble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n preeclamptic patients: pathophysiological consequences.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2003,88(11):5555-5563。

上一篇:DHS和PFMA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近端骨折临床比较分... 下一篇:经鼻纤维支气管镜清醒插管术用于颌面部手术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