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与多元:对民事主体的理解维度

时间:2022-09-22 04:25:49

开放与多元:对民事主体的理解维度

【摘要】社会发展不断出现新情况,民法实践也不断面临新问题,因此要用开放的态度对待民事主体结构中民事主体的发展过程。基于民事主体的动态发展,我们应该认识到民事主体发展趋势的多元化,以及判断标准的多元化,以多元的维度思考民事主体结构。

【关键词】民事主体结构 开放 多元化 维度

民法的修改和完善是一个过程,对民事主体的确定是该过程的关键环节。从民法的发展来看,对于民事主体的定义向来争议不大,即“民事主体即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或民事权利主体,它是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或承担民事义务的人。当然这里的人是广义上的人,并不仅仅只指自然人”①。但是对于民事主体的判断标准以及何以被称为民事主体却是争议颇大。民法明确确定的民事主体包括公民(自然人)和法人,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涌现出的许多非法人团体,生物技术发展和动物保护主义所带来的克隆人和动物是否具有民事主体资格等,给民事主体制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开放的民事主体结构

民事主体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从世界的民法理论实践来看,民事主体的范围是在不断扩大的。民事主体制度可追溯到罗马法时代,在这种简单的商品经济时代,确立了抽象的人格。19世纪,民事主体制度得到了极大的完善,民事主体得到了平等的对待,恢复了自然人格,如《法国民法典》对主体平等的确定、《德国民法典》使用“法人”的概念等;到了近现代,开始了对于胎儿、动物等民事主体地位的探讨。因此,民事主体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并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进行完善。

从中国民法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民法的变迁来看,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发展的背景下,民事主体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不断递进、不断完善的过程。1986年4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的调整对象是“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成熟,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出现,新的市场主体不断涌现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非法人组织的出现,对于民事主体制度都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中国至今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民法典,还需不断考虑和讨论新的民事主体以完善民事主体结构,不断地通过民法典提案讨论其民事主体的立法地位。这一切都说明民事主体的结构发展是一个过程,需要考虑各种因素,不断促进民事主体制度的成熟。总之,世界民法史和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事主体的变迁都说明,民事主体结构不是封闭的体系,它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我们也许需要的不是对于除了民事主体二元之外的主体的争论,而是用一种开放的态度对待民事主体的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民事主体结构,真正维护需要民法保护的人或者团体的利益,稳定社会秩序。

民事主体要应对新的环境。从环境保护主义的发展和环境法学的出现来看,我们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环境革命的时代,环境问题的出现给传统的民事主体结构带来了新挑战,也同时带来了重新看待民事主体的新契机。公民是民事主体,是民法保护的对象。但是现代人不断对大自然施加压力,如树木不断被砍伐,动物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河流污染严重等等,很多专家就此提出,在万物有生命的新视域下,树木、河流、动物应不应该受到保护、民事主体的结构是否值得我们深思等问题。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学者指出在大自然遭到破坏的情况下,也许当代人遭受到的危害相对比较少,随着资源的减少以及环境问题的加重,受害的是后代人,后代人的利益是否是民法保护的对象?从民法的定义上来看,无论是大自然的生灵还是后代人都是一种虚拟的“人”的存在,不存在实效和当代性,发生了民事法律关系,但不具备民事责任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但是国内外的一些学者认为可以寻求法律上机构代为行使权力。面对这种新情况,民法应怀有开放的态度,努力加强和环境法的融合,容纳关于环境保护的内容。对于民事主体制度来说,应重视代际公平,发展民事主体的“生态化”即将民事主体制度和环境保护思想交融,使民法符合环境保护法的要求。环境保护的规定在我国的宪法中已经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到繁的阶段。而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民法以及民事主体制度的完善也应该怀有开放的态度,反思环境革命时代带给我们的与民事主体结构相对应的策略。

多元的民事主体结构

民事主体多元化是不可置疑的趋势。首先,生物技术的发展对自然人这一民事主体立法产生很大冲击。如试管婴儿、胚胎移植等新生育技术和器官移植等等产生的财产关系、遗产关系已经向自然人制度发起了挑战。而且对于克隆人是否具有民事主体资格也产生了广泛讨论。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同的市场主体不断出现,民事主体也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民法通则》已经给公民和法人的民事主体资格以确定的法律地位。而社会上还存在着许多非法人组织、非法人企业、企业集团、非法人机关、非法人事业单位和非法人社会团体以及某些特殊组织等,这些团体是否可以单独作为民事主体在民法中得以确立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虽然这一问题还存在颇多的争议,但民法已经逐渐在一些民事特别法中扩展民事主体的范围,比如《合同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等。这都显示了民法是根据中国的社会发展情况,以开放的态度对待民事主体的多元化趋势的。

民事主体制度不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特定时期符合民事法律关系的民事主体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民法要保护和确立这些主体的民事权利。

民事主体判断标准的多元化。对于新出现的主体是否具有民事主体资格,学术界大都采取个例分析和讨论,如对胎儿、国家、合伙这些民事主体的讨论和确定。而对于民事主体的判断标准即对于某些能否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标准却一直没有定论。在一定意义上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产生了民事主体判断标准的多元化。各国民法典都没有规定一个统一的判断民事主体的实质标准。从早期罗马法对“人格”的判断标准到1896年德国民法典对民事权利能力标准的首创,虽然只是形式的标准,但解决了法人的民事主体地位。目前重点则是对于非自然人选取什么角度来判断其民事主体资格,这些标准大体分成以下几类:一是民事功能标准。这一标准主要是从社会存在对社会的经济生活的重要功能来判断民事主体,但具体功能是什么却没有设定。二是以民事权利能力作为民事主体确立的必要条件。此标准主要是把依法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法律资格即权利义务能力作为判断条件,而不是把是否具备民事行为能力或者民事责任能力作为判断条件。应该说,这是民事主体的共性特征,原则上说这是法人主体诞生的立法实践,是特定背景下的设计。民事权利能力标准还有一个侧面,那就是抽象人格的标准。一定意义上来说,抽象人格相对于具体人格,认为人们普遍、独立、终身享有民事权利能力,这也不过是民事权利能力标准的变种而已。三是独立意志和独立财产或者独立利益标准。任何行为都是由意志产生的,独立的意志是民事主体最本质的特征,是主体可以支配客体的必要条件。此标准考虑了主客体两方面的因素,不过也还是有漏洞,它无法解释胎儿、植物人等没有独立意志的利益主体,而且把独立的利益或者独立的财产理解为民事主体的重要物质条件或许更好一些。四是把权利能力、意识能力、行为能力、责任能力同时作为标准来确立民事主体。“民事主体的构成具有四个要件,分别是:一名义独立,二意志独立,三财产独立,四责任独立”。②此标准主要还是局限在从现代民法对民事主体能力的规定抽象出来的说明民事主体的标准。而且此标准还有将现实经济发展中大量存在的非法人社团排除在民事主体范围之外的嫌疑。

每一个对于民事主体的判断标准都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也许限于特定的历史改革时期,也许限于或者说更符合对于某一特定的民事主体标准的概括。但是判断民事主体资格,必须得到法律的确认,这是决定性的条件。我国的《民法通则》并没有明确规定民事主体的判断标准,也许没有统一的标准,更符合民法保护每一个公民以及公民所从事的经济活动或社会活动的本质,更加体现了民法以及民事主体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结构,与时俱进地接纳每一个发生民事法律关系、对经济和社会发生重要功能的主体。

结 语

民法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法,是和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在新情况中接受不断改变才能得到完善和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传统的民事主体受到挑战,民法的主体也就是民事主体的范围也同样必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才能维护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社会在发展,出现了许多的市场主体,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民法要调整的民事法律关系不可能永远是单一的,而必须是一个不断多元化的过程,才能维护更多的需要保护的主体。因此,开放与多元是对民事主体最重要的理解维度,是未来民法典制定时确定民事主体及其结构的至关重要的思路。(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注释

①罗玉珍:《民事主体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

②龙卫球:《民法总论》,北京:法制出版社,2003年。

上一篇:浅议商品房的预售制度 下一篇:刑事和解推广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