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冲突中的一些反思

时间:2022-09-21 10:32:01

师生冲突中的一些反思

教育叙事: "你从来没有表扬过我"

这一节课是语文课,因为不少学生不认真听,课堂效率受到了影响,只好拖延一两分钟来完成任务。这时我发现小杨还在与同桌讲话(与课堂无关的),这节课他一直心不在焉,我很想严厉呵斥他又忍了,只是批评了几句。外面响起了集会的音乐,同学们都准备去操场了,我留住了他,指出了他的问题,希望他改正。事后证明,无论当堂教育还是单独留下教育,收效甚微。

集会他已经迟到,我交代他快速从队伍前面进去。后来也没注意他是否到位了,在集会尾声时,面朝同学的我发现同学们在笑了,转身一看,小杨和小叶慢腾腾地有说有笑地朝队伍走来(难怪同学们笑了)。我很恼火,叫他们站住,但他们拼命地朝队伍里跑,我抓住了小杨,让他解释原因。他推说小叶肚子痛,在等他。事后了解小叶是有点肚子痛,但并不影响集会,他这样说无非是为了有个伴,分担一些可能被批评的压力,有撒谎的成分,也是为了逃避批评。在我批评他的过程中,他一直在嘟囔这个理由,很不在乎的样子。当我一再地批评他懒散的形象时,他突然扭头往教室里跑了,完全不把班主任的批评教育当一回事。当时,一股无名火直窜心头,很想更严厉的处罚批评他,但又忍了,恼火的最大原因应该是觉得他冒犯了师道的尊严。但我没有发作,也许觉得为这一点小事冲突可能谁都下不了台。

回教室后,其他学生也陆续进来了,他们也没有多大反应。如果在他跑的那一刻,我用了严厉的手段,此时的反应肯定不是如此。我叫他去办公室。刚开始他无动于衷,还表现出不满的情绪。我本想动手拉他,但又忍住了,只是用严厉的眼神盯着他,再问他:老师叫你为什么不走,集会都迟到了还这样嘻嘻哈哈,老师批评你了还理都不理,看来你比老师还大了。他反驳:我没有比老师大。你为什么当着这么多同学批评我。我说:"你犯了错误,老师批评你不行吗?"他叫道:"你每天都批评我,从来都没有表扬过我。"听了他这么一说,我知道他不满的情绪已经得到释放,我也缓了缓语气,再请他到办公室,他没不愿意了。到了办公室我再问相似的话时,他的回答集中在我经常批评他而都不表扬他的中心上。其实我是表扬过他的,但比较少,批评的确不少。我就说:每天批评你那是因为你犯错了。昨天,你乱扔垃圾,今天你在课堂上乱讲话。你没犯错我怎么会批评你?他回答:这还不是"每天"啊?(针对我前面说过的没有每天批评),就算这样也不能每天批评啊!说到这里他已经没有任何冲动的情绪了,对老师也恢复了以往的尊重。后来他一再说没事了要走了。

原来他的问题就是渴望被尊重被肯定,被表扬而不能满足时而表现出的戾气。这大概就是马斯洛讲的"尊重的需要",而我们教育者看到学生犯错通常想以自己的威严压制受教之者,让他改正错误,而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没有尊重他们的人格。没有尊重他们的既定的人格现实,没有尊重他们的成长经历,忘了教育的根本在于"唤醒"。

那么如何唤醒呢?马斯洛给了我们一个启发。从受教育者的需要出发吧。从小杨身上我看到的"唤醒"实现的可能。记得有一次他帮助别人扫地,我表扬了他,那几天他扫地特别认真,这是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吧。这一次冲突的尾声,他依然很尊重我,因为我一直很关心他,他也是知道的(这是大概是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如果唤醒了学生的灵魂,让他们的自我教育,让他们为得到"需要"而努力,这将是事半功倍的。教育的目的也达到了,手段与目的巧妙的结合。

其实综合的评价这位学生,我对他没有多大反感,反而很想教好他,但在同班同学,他的父母,其他老师的眼里他是个懒散、消极,不上进,吊儿郎当的人。比如他行走坐立常是一种精神不振的样子,手放在袖子里,佝偻着背,常趴在桌子上,走路摇摇摆摆,对什么都无所谓的样子。然而这次冲突中,我却发现他要求上进的一面。但为什么表现出放浪形骸不求上进的样子呢?从他的行为言论形体,以及内心的渴求,家庭教育情况等方面我依稀找到了一些原因。他家的经济状况在农村里是不错的,物质上的要求父母基本都能满足他,但父母不常在家。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是最离不开父母的关怀的。越是年幼的孩子越需要父母带给他的温暖感,安全感。而他父母觉得物质上都满足他了,他们的奔波绝大部分也是为了孩子,因此望子成龙的心情更加急切。每当回家时,看到的却是孩子萎靡不振的样子,成绩一般,难免会大声呵斥,表达对孩子的不满,但他们却不知道孩子为什么萎靡不振,也不知道孩子最需要什么。儿童往往不能准确的表达内心的情感需要,或者他们觉得父母应该知道的,让自己去要求是多么的委屈。小杨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每当在期盼中迎来父母时,本以为能得到关怀,不料得到的却是不满和呵斥,这种失望和打击无疑会造成不小的伤害。父母不在的时候,相信小杨也有过不错的表现,无论多少,但这些父母往往是看不到的。于是,他就用吊儿郎当的样子表达对父母的抗议:反正你们不会关怀我,反正你们不会肯定我。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于是小杨有了现在的样子。

说说我自己吧,当了十几年的班主任,心理健康上有了不良的变化,处理问题有简单化,粗暴化的倾向,为什么呢?当然与工作、生活压力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自己不愿思考了,不愿钻研了,不愿学习了。其实学生的教育问题,无不有迹可循,有法可依,就看你愿不愿意钻研,这些道理我懂。为什么没有动力呢?为什么缺乏持续性呢?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吧!不仅是生活的需要。终身学习如何才不是一句号?

教育不是一个毕其动于一役的事业,它需要长期、渐进的过程,但浮躁的时代使我们也变得浮躁,变得急功近利。学习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冲动是魔鬼,本学期我的冲动,曾使一个问题激化。我的不冲动使今天的问题简单化,温和化。如何使一个教育工作者少一些冲动:一是加强自己的修养与学习,二是要有关部门对教师减压和关怀,三是社会要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少一些急功近利。

上一篇:关于小数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点滴体会 下一篇:教学生写点幽默感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