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金融服务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时间:2022-09-21 10:14:31

改进金融服务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摘 要:要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一方面要完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另一方面也要求金融机构自身改进业务流程和内控制度,以降低中小企业业务的业务成本和业务风险,提高业务收益性。当前,中小企业融资仍然以银行的间接融资形式为主。去年以来,随着货币政策的趋紧,银行的信贷资金相对紧张。通过对部分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进行调查,本文尝试在如何改善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方面给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金融服务;货币信贷;中小企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392(2008)11-0064-02

一、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

(一)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操作流程、风险控制和产品创新情况

1.被调查商业银行普遍针对中小企业融资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审批流程和较为严格的准入条件。各行都成立了专门的中小企业贷款部门,制订了较为完善的审批流程,同时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力图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中间审批环节,降低业务成本,提高审批效率。从具体操作来说,主要是通过提高前期的贷款准入条件,来降低后期的不良风险和审批成本。例如,某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实行“双人审批制”,即由主审查人和最终审批人双人签批后即可发放贷款,改变了以往由信贷审查委员会决策贷款的审批模式,大大提高了审批效率。但同时,前期的贷款准入条件很高,如规定须成立三年以上,连续盈利两年以上,有可靠的担保和抵押,等等。通过对中小企业客户的“择优录取”,满足该银行贷款准入条件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其审批合格率达到了95%以上。

2.商业银行面向中小企业客户有针对性地开发了一系列新产品。首先,针对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较高,缺乏抵押担保资产的特点,各行积极拓宽业务思路,研究中小企业的上下产业集群和产业供应链,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抵押担保范围,为中小企业研制出有特色的新产品。如法人按揭贷款、商业抵押贷款,将中小企业的房产、汽车、机器设备等纳入到可用作抵押担保的资产范围;动产抵押业务则将企业的自有货物动产纳入了抵押物范围。其次,为方便中小企业充分盘活资金,各行纷纷推出了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业务为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与知名大企业之间的应收账款提供融资服务。再次,各商业银行积极与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开展全面合作,以期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更好的资金安全保障,积极推出保兑仓业务。

(二)当前信贷资金紧张对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影响

1.由于原先设定的贷款准入条件十分严格,目前信贷资金的相对紧张并未对中小企业融资规模造成较大影响。从调查情况来看,虽然目前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都面临着一定程度上的紧张,但各行都没有在资金相对紧缺的情况下人为的限制中小企业贷款的规模,或者提高中小企业贷款的门槛和条件。这是因为各商业银行为保证中小企业贷款的“零风险”,在从前货币政策相对宽松的时期就对中小企业贷款设置了严格的准入条件,例如要求中小企业进行足额抵押或者足额担保,或者以应收账款、货物处置权作为抵押等等。同时,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普遍进行上浮。这样,满足银行严格贷款准入条件的中小企业客户比例相对较小,具有较低的风险和较高的收益率。以被调查的某银行为例,该行2007年年末中小企业贷款总额仅占该行贷款总额的14.33%;而在中小企业贷款中,利率上浮贷款金额占比达88.32%。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已无继续缩紧中小企业贷款规模的必要。

2.面对资金成本压力,商业银行愿意在贷款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发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随着银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对大型优质客户的争夺日益激烈,造成银行对其利率议价能力下降,大企业客户普遍要求银行对其贷款利率实行最大比例的下浮,即下浮贷款基准利率的10%。而同时随着货币政策的从紧,银行负债成本不断提高。这样,对一些资金成本较高的中小银行来说,大企业利率下浮贷款的收益率已经逼近资金成本。相对的,由于银行对中小企业客户的议价能力较强,使得中小企业客户的收益率有了显著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众多银行在考虑转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希望重点发掘一批中小企业中的优质客户,以提高资金收益率。

二、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当前,商业银行愿意在安全性有保障的前提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但中小企业贷款难却始终存在。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当前从紧货币政策下的中小企业贷款难固然与中小企业自身机制和信用体系的不完善有关,但也与商业银行有很大关系,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商业银行产品创新易被模仿

商业银行面向中小企业客户有针对性地开发的一系列新产品,满足了特定客户的潜在需求,在保障银行收益的同时较好的支持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据各商业银行反映,由于金融产品的仿制成本很低,自己在市场上推出的新产品很快被竞争对手纷纷仿效,失去了唯一性,没有形成竞争优势。同时,创新银行又独自承担了新产品研发的资金和人力成本。长此以往,各商业银行的创新积极性受到打击,转而采取模仿和跟进竞争对手最新产品的策略,产品创新将逐步趋于停滞。

(二)银行内部不良贷款问责机制过于严厉

商业银行普遍对不良贷款的处罚过于严厉,且不以金额大小的不同而有所差别。过去由于贷款审核不严造成的大量不良贷款,曾经给银行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因而在逐步剥离不良资产走出困境后,银行业普遍形成了较强的风险控制意识和贷款审核机制,以消化和降低不良率。被调查银行目前都制定了详尽的不良贷款追究责任制,保证将每一笔不良贷款的责任都落实到人;有些行则规定凡出现不良,不论金额大小,不论是否已按规定流程进行严格审批,均由责任人下岗清收。这样,由于中小企业贷款风险性较高、金额小、笔数多的特点,贷后出现单笔小金额不良贷款的可能性较大,这样严厉的问责机制就挫伤了银行信贷人员发放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三)银行内部考核机制不尽合理

部分银行仍然以规模考核为主,即贷款规模在银行信贷部门考核中占比较大。以贷款规模为主而非贷款利息收入为主来考察贷款人员。这样,虽然中小企业贷款的收益率相对较高,但为了保证完成贷款规模考核和方便以后的贷后管理,贷款部门还是更加偏好于向大企业发放贷款。

(四)商业银行的审批流程不尽合理

由于中小企业贷款具有单笔贷款金额小、笔数多、占用人力多的特点,各银行在发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方面普遍面临着人员少、人手紧的瓶颈约束,由于中小商业银行人员配备相对有限,也很难使商业银行在人员配备上对中小企业进一步倾斜。这样,如果采用与大企业贷款完全相同的审批流程,将极大的增加业务成本。因此,大部分银行都针对中小企业设计了不同于大企业贷款的审批流程,意图在合理控制风险的同时有效降低业务成本,加快审批速度。但由于目前信用体系不完善,银行与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信息失真的问题,为防范不良风险,中小企业贷款流程很难得以大幅度的简化和批量化。

三、相关建议

通过调查了解,虽然商业银行目前确实有着支持中小企业的意愿,但商业银行遇到的一些困难制约了其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为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一定的保护期

为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产品创新提供短时间的保护期,以确保创新银行的先发优势和独有利润,以鼓励商业银行进行金融产品创新,进而形成新产品层出不穷,创新银行和中小企业双赢的局面。

(二)改进商业银行内部问责机制和考核机制

建立适度合理的风险控制机制,不以绝对的“零风险”作为风险控制目标。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建立较为务实的,不同于传统“下岗清收”的不良贷款问责机制。如果贷款审核人员已确保审核材料真实性并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审批,就应该被视为完成了尽职审查义务。在这种情况下再出现不良,应当免于审查人员的相关责任。在考核上,全面建立以利润为导向的考核机制,改变单论规模不论收益的传统考核方式。这样,商业银行贷款部门就会更加乐于发展中小企业贷款。

(三)改进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审批流程,降低业务成本和人力成本

这方面应通过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努力建立多层次,多角度的各种信用评价和信用记录体系,完善信用激励和奖惩制度,建立对守信用的企业给予奖励,对不守信用的企业进行严厉惩罚的规则,强化中小企业的信用约束。通过信用体系的逐步完善和丰富,商业银行可以用更小的成本来获取中小企业的相关信息,从而快捷地遴选出其中的优质客户,对其批量快速地完成贷款审批,在降低业务成本的同时又保障了贷款的安全性。

上一篇:河北省支付系统业务现状分析及拓展的调查与思... 下一篇:人民币汇率走势影响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