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垃圾倒出的全国难题

时间:2022-09-21 04:54:22

上海垃圾倒出的全国难题

每次手拿垃圾站在垃圾桶前,我都要沉吟许久:什么算可回收物,什么算不可回收物?有一次跟几个同事说起,大家纷纷说有同样的困扰,我才去了怕自己弱智的心病。

2016年6月,“太湖垃圾偷倒事件”轰动全国。余波至今未平。

新京报记者的调查道出了事件背景:上海自身处理城市垃圾的能力已接近饱和,导致本地处理垃圾的成本越来越高,而在上海周边,处理垃圾的成本相对低廉,由此,“垃圾生意”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

更大的背景,是中国城市纷纷面对垃圾围城的治理窘境。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固体垃圾产出国,产出垃圾占东亚垃圾产出量的70%。

人生中第一次被垃圾震撼是在1981年,在青海西宁市的火烧沟垃圾填埋场,看到巨大的深坑,无边的垃圾,方知城市的相对洁净是因为每天有无数车辆把清出的垃圾倾倒于此。

1995年,我首次去澳门采访,就曾专门要求去看澳门的垃圾处理厂,我想知道发达地区是怎么处理这个难题的。站在澳门的垃圾焚烧厂干干净净、无噪音无异味的厂区,我了解到,这不是什么高新技术,有钱就可以建厂。心中顿时释然:中国现在虽然没有钱,可是将来有钱了,污臭不堪、占地甚广的垃圾难题,就会轻松化解。

可是今天,虽然中国已成为富有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垃圾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好。

中国目前处理垃圾的方式主要是燃烧和填埋。

垃圾焚烧,似乎是最适合现阶段中国的垃圾处理方式了。民众几乎都怕麻烦,不管什么垃圾只要扔出自己房间就万事大吉;政府不差钱;无数人指着建设垃圾焚烧厂的投资发财(广州已经有现实的相关腐败案件被查出);有的地方承接到垃圾焚烧项目的公司烧一吨就能得到一吨的补贴,巴不得多多益善……如此,垃圾被焚烧处理了,所有相关环节的人们各得其所,多么愉快!垃圾焚烧万岁!

可是,问题来了!

从广州到无锡,从南国到北方,抵制垃圾焚烧项目在中国成为热潮。

公众为什么抵制?他们怕什么?

二f英是公众对垃圾焚烧最大的担忧。

在发达国家已被证明技术上完全可以处理的二f英,为什么在中国成了公众对垃圾焚烧最大的恐惧?《t望周刊》的报道指出:公众排斥垃圾焚烧的原因很复杂,首先是监管漏洞所导致的公信力缺失。我国垃圾焚烧起步晚,在发展过程中,排放标准、环保监管等方面不够严格,一些垃圾焚烧项目运营不善、污染超标;个别企业的臭气、烟尘、飞灰处理不到位甚至偷排,影响到整个产业形象;环保监管缺乏足够的力度,导致公众失去了信任,进而形成不良印象和抵触心理。

不能说公众的反对都是因为无知。有环保人士说:同样的技术,同样的企业,来中国建同样的垃圾焚烧场,花同样的处理成本……二f英却会超标。根源首先在垃圾分类环节缺失。

今天,再去发达国家和地区看一看,他们如何处理垃圾。

德国政府1996年10月颁布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通过严格的法规规定在生产阶段就要避免产生废物;无法避免并经使用过的废物要加以回收利用,实在无法利用时才允许作无害化处理。

在德国有一家私有的公益性企业,被称之为“双元系统”,生产包装物的企业要交纳包装废物处理费,交费后可在其生产的包装物上打上标志,包装物使用之后,“双元系统”把这些带标志的包装废物回收后运往全国各地的中转站分拣打包,再运到资源再利用厂家进行循环利用,环保部门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

这样一家企业回收利用了全国包装废物的64%。

据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宋国君教授领衔的研究组了解,中国台湾生活垃圾处理方案先后经历了“填埋为主”、“焚烧为主、填埋为辅”、“资源回收”、“零废弃”四个政策阶段,1998年,成立资源回收基金管理委员会,推动“资源回收四合一计划”,回收起步较早。从台北市的政策效果来看,人均生活垃圾日清运量从1kg以上降低至0.3kg以下、焚烧量从最高点降低50%以上,垃圾分类减量效果明显。

垃圾分类回收是国际通行做法,益处多多。2000年6月,包括上海在内,北京、南京、杭州、桂林、广州、深圳、厦门等8个城市,被确定为全国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

时至今日,在北京,有限的规范垃圾桶,一般分为两个,一个上面写:可回收物;一个上面写:不可回收物。每次手拿垃圾站在垃圾桶前,我都要沉吟许久:什么算可回收物,什么算不可回收物?有一次跟几个同事说起,大家纷纷说有同样的困扰,我才去了怕自己弱智的心病。

有报道介绍慕尼黑的垃圾分类情况:慕尼黑自1991年开始进行环保型垃圾处理。所有的城市活动,包括著名的慕尼黑啤酒节,都只允许使用非一次性餐具和可回收包装;废纸百分百回收利用;bio垃圾(生物垃圾,比如非肉类厨余,花花草草等)用于发酵发电(为约1000用户供电),发酵垃圾将百分百作为堆肥使用。慕尼黑的垃圾分类主要是三大系统:bio垃圾、纸张垃圾、剩余垃圾(一般每家都有三个不同颜色大垃圾桶)。

法国城市一般同列四个垃圾桶,第一个叫“垃圾”,第二个叫纸张,第三个叫包装,第四个叫玻璃(厨余垃圾是彻底分开的,不在这个里面回收)……意思就是,只有不可回收的东西才叫垃圾,可回收的都是资源,不作为垃圾处理。

其实,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到底要说什么:在今天的中国,垃圾处理问题解决不好的症结,不是困窘乏策的资金问题――政府不缺钱;不是难以逾越的高科技难题――中国自己的企业就有这个技术能力,国际市场上也随时可以买到。

如果说,让全中国垃圾处理问题现在都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那是苛求。但是,在豪华程度已直逼纽约、东京的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垃圾处理就是一个文明程度的问题,是一个信用缺失的问题,是一个管理水准粗糙低下的问题。

新的《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2016年1月1日已全面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基本上与欧盟标准相当,尤其是二f英。关键是:随时的检验和执法。

近期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联合了《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方案(征求意见稿)》,垃圾处理难题,应该能解决好吧。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大家”

上一篇:爆款如何快速成长? 下一篇:中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与职业素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