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材的改变与课堂教学的变化

时间:2022-09-21 02:58:53

浅谈教材的改变与课堂教学的变化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课堂则是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能力的地方。那么音乐课只是传统印象中简单的歌曲学唱吗?音乐课要培养孩子什么?通过六年的音乐课学习,孩子们得到了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時常会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下面笔者将就音乐教材的特点、课堂教学的变化、学生的收获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的特点

音乐教材在贯彻、执行《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基础上,突破了传统教材的编写框架,在呈现方式、教学内容、编排形式等各方面都有了创新,设计了单元式的结构,即每个单元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再围绕主题选取音乐材料,通过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形式强化对主题的认识。以《音乐课程标准》中的四个领域: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为“经线”,另设四条“纬线”:音乐与人生、社会、自然;音乐与民族、国家、地域;音乐与历史;音乐与姊妹艺术。以“经线”与“纬线”的交叉、综合来编织出教材的体例与结构。

四条“经线”展开来看,便是我们音乐课中丰富的教学内容:这其中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唱歌、欣赏、音乐基础知识、律动、舞蹈等内容外,教材中又有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关注学生音乐综合能力培养的音乐创编、音乐游戏、音乐剧、器乐演奏等,并且不同的年级有着不同的要求。

四条“纬线”因其划分的标准不同,侧重点不同,在教材中也有着不同的诠释。这里笔者只就两个方面进行展开分析。

1、音乐与民族、国家、地域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每一种音乐文化都有其自身传承的历史过程和较强的民族特点。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说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又有着不同的民族音乐和风俗人情。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的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五十六朵花”是一个系列单元,它围绕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展示了各民族音乐的多样性。维吾尔音乐的欢快、活泼;蒙古族长调的深远、悠长等。同時也让学生了解了各民族各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及服饰、舞蹈、地域风情等相关文化的差异。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表演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同時,从小就让学生知道五十六个民族互帮互学共同繁荣的理念,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以民族音乐的“美”去感染和熏陶学生。

不同的国家,因其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音乐也各具特色。如五六年级的《环球采风》打开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既给学生介绍世界各地色彩斑斓、不同风格的音乐,又介绍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及自然风光,增加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我国幅员辽阔,教材中也选取了反映不同地域的音乐作品,如以东、西、南、北为主题的:《东海渔歌》《绿水江南》《西部风情》《北国之声》等,使学生了解不同的地域以及风格迥异的音乐作品。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说起我国的南方,就会使人想起小桥、流水、人家,南方人情感细腻,因此他们的音乐作品也委婉、流畅。而北方人生性豪爽、直率,音乐作品中则透着那么一种强悍。就像大家熟悉的《茉莉花》,南北方都有,歌词也相同,但歌曲的情绪却截然不同。学生们听了都会笑出声,而在歌声中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也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2、音乐与姊妹艺术

音乐与姊妹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们在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段和艺术特征的同時,拓宽审美视野,认识了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了对不同艺术的理解、尊重和热爱。如一、二年级的《动画城》和五六年级的《影视音乐》,颉取了中外经典的、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让低年级的孩子在动画音乐中,开心的唱,尽情的笑,体会着歌曲和动画故事带来的快乐和做人的道理。而高年级的学生,则在感受影视音乐独特魅力的同時,了解音乐在影视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年级的《民族的舞步》、五年级的《欢快的舞步》、六年级的《旋转的舞步》,从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到具有浓郁的传统爱尔兰民族特色的《大河之舞》,从古典、浪漫、优雅的华尔兹到富有時代气息、充满活力的韵律操,学生们在欢快的舞蹈中,体会了“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这句话的内涵。

中国的传统戏剧与古希腊的悲剧、印度的梵剧,被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如四五年级的《学戏曲》、六年级的《学曲艺》,学生们通过欣赏、演唱、音乐活动,初步了解我国戏曲的发展史,了解戏曲的种类及音乐风格、韵味,在模仿、学唱中,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二、课堂教学的变化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教材的改变,必然会对旧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带来冲击,形成新一轮的课堂教学变革。而这一切的变革和提高,则必须通过教师来进行,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研究,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中进行尝试,并将所有的知识和素养转化为生动有趣、情趣盎然的课堂教学活动,吸引学生在音乐的世界里久久不忍离去。

1、在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中,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学生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因此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感性认识、实践活动为基础,使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之中,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音乐的表现形式和审美、情感内涵,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如一年级的《有趣的声音世界》,在教学中让学生从一开始学习音乐就能注意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音源、乐器、音响,引起他们对音乐的高低、长短、强弱的兴趣和思考。

而在教乐理知识二份、四分音符時,一般的教学只讲“二分音符唱两拍,四分音符唱一拍。”这些概念对于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既抽象又枯燥。因此笔者努力营造出一个让学生自身感受、想象的音乐环境:首先让学生们分辨出声音的长短,如猫叫的声音长,狗叫的声音短;大钟的声音长,小钟的声音短等。使学生得到感性认识,接着让学生闭眼聆听老师发出的不同节拍的走步声和跑步声,由学生用拍手、跺脚的方式把听到的模仿出来,之后再来学习音乐知识,从而完成了音乐知识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

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有强烈的表现欲望,非常喜欢唱歌。通过音乐游戏《走音乐迷宫》等活动,先让他们唱准音符,接下来在教会他们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的同時,又在《山谷回音真好听》中,充分开发教室里的资源,利用唱台做“高山”,在回音游戏中,让学生学会通过强弱和速度的变化表现歌曲的情绪。中高年级学生已经逐步掌握了演唱技巧,通过训练,他们能用优美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能准确地视唱曲谱进行二部合唱,在合唱中他们学会了和谐,并知道了在合唱中不但要声音和谐、统一,同学之间的默契配合也是唱好合唱的关键。三年级开始我们开设了口风琴进课堂的教学。学生们看到口风琴非常喜欢,对它爱不释手,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口风琴演奏简单的小乐曲,为歌曲演唱伴奏,甚至可以自己弹唱他们喜爱的歌曲。学生们在齐唱、合唱、齐奏、合奏等集体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培养了自信心,也在音乐知识的学习中,培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

2、在音乐的聆听与想象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比其它艺术更能直接有力地进入人的心里。苏霍姆林斯基在《认识自己》一书中这样告诉我们“教师要教会学生懂得人的情感,这里有欢乐、痛苦、委屈、困惑、惊慌、羞愧和许多别的情感。”如何获得这种情感体验,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并指导学生学会聆听。如《江雪》是根据柳宗元的诗所创作的歌曲,欣赏中着重让学生体会音乐中空灵而静谧的意境,领会旋律、情绪、速度的音乐要素在情感表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再来指导学生用优美的歌声演唱歌曲,感受音乐和诗句交融在一起的诗情画意,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欣赏教学就是三度创造。我们要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会想象,欣赏教学也最能为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创设空间。因为音乐的魅力在于:当人们沉浸在优美动听、饱含情感的音乐中時,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如学生听到《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時,脑海中会浮现出流淌的河水,风吹树梢轻轻摆动,两岸美丽的景色,随着五个主题的依次出现,优美的旋律带领着学生们走进了美妙无比的音乐世界。《回忆》是英国音乐剧《猫》中的插曲,当六年级的学生们听到这动听感人的旋律時,会随着老猫格里泽贝拉的歌声走进她曾经的美好生活,学生们听懂了魅力猫由辉煌走向落魄的辛酸内心独白。音乐想象在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時,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和不同的想象,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自由的想象空间,不要用“标准答案”束缚住孩子们的想象力,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音乐也是如此。

3、在音乐创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愿望

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使他们喜欢音乐,愿意学习音乐。在低年级笔者是这样做的,在唱歌或欣赏音乐時,让孩子们跟着音乐即兴做一些动作,可以创编简单的歌词,用打击乐器为歌曲配伴奏,运用声音模仿、打击乐器的敲击和利用生活中的报纸、塑料布等抖一抖、搓一搓,来创编声音的故事,如《小白兔盖房子》中,学生合作创编出风雨声、盖房子叮叮咚咚的敲击声等。他们体验用声音、音乐、音响讲故事的快乐,学会初步的合作表演。

进入中高年级学生们在老师的帮助下,创编歌词、创编律动、创编舞蹈并参与表演。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创造性地制作小小打击乐器、制作小头饰。他们在饮料瓶里加入小石子就是沙球,把啤酒瓶盖用铁丝穿起来就成了串铃。将杯子中装入不同高度的水制成带有音高的小乐器,敲击出美妙的乐曲,学生们陶醉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中其乐无穷。

三一五年级的教材中,每学年都会有一个小音乐剧。三年级的《蜗牛与黄鹂鸟》从选择音乐、设计对话到创编声音效果,从边唱边舞《蜗牛与黄鹂鸟》到创编蜗牛的独舞,学生在演唱、表演和创编中,逐步发展自己的表演能力,积累创作经验。

四年级的《东郭先生》、五年级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创编一个有说、有唱、有歌、有舞的综合音乐小剧。他们通过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来创编“音乐剧”中不同场景的对话、表演,还要根据剧情设计服装、道具,布景、化妆等,通过活动学生们锻炼了多方面的能力。《告别時刻》是小学阶段音乐学习的最后一个单元,孩子们即将离开母校,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心里充满依依不舍之情。音乐活动《毕业晚会》,从节目选排、教室布置、解说词的穿插,一切都由学生们自己来完成,他们将六年来所学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了充分的展示和回报,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回忆。我们欣喜地发现通过六年的学习,孩子们会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了,他们的创造力、表现力及艺术鉴赏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音乐创造活动中,学生们树立了终身学习音乐的愿望。

4、在音乐实践活动中,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海涅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话语尽,音乐始。”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曾告诉我们:“教,是为了不教。”思想品德教育是灵魂深处的教育,而深入灵魂的教育,音乐是很好的途径。但是我们不能将这种教育当作一种知识来讲。因为没有音乐情感的参与,那只会是空洞的说教,其教育目的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应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自然渗透、自然养成。在我们的教材中可以说每首作品都具有鲜明的主题性,并且对情绪、思想倾向、人文内涵都有着不同的诠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懂得真善美。如一年级的《国旗国旗真美丽》,课堂上会让孩子们亲手来做一面国旗,孩子们通过活动了解了红旗上的五颗星代表的不同含义;懂得了国旗为什么是红色的,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当孩子们再次唱起“我愿变朵小红云,飞上蓝天亲亲你”時,都情不自禁地亲了亲自己制作的国旗。热爱祖国的情感从心底油然升起。

让学生在音乐课上感受和表现美,一直以来都是笔者在教学中的最高追求。四年级的《田园随想》,怎样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并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去感受田园的美丽风光,进而激发他们的表现和创作欲望呢?首先是创设情境,为了让学生一走进教室就仿佛来到大自然中,在音乐教室的地上洒满了落叶,我们师生边聆听着法国著名作曲家比才的《问奏曲》,边缓缓走进教室,学生们脚下踩着树叶,发出了窸窣的声音,闻着秋叶散发出的清香气息,立刻就被此情此景深深地吸引住了,课堂上有一种静谧在悄悄散开,以至于整节课他们都表现的是那样的宁静、平和。学生又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了表演,他们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带到课上展示给同学们。看着他们那一张张充满自信,洋溢着成功快乐的笑脸時,仿佛看到了舞蹈家、演奏家、画家、诗人……学生们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产生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

六年级的《爱满人间》及欣赏曲《欢乐颂》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将爱的教育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们来看、来听,当《欢乐颂》那激动人心的主题旋律响起時,此刻已经不需要任何语言,爱已经悄然来到学生心中,他们从爱亲人,爱朋友到爱大自然,爱祖国。正如《欢乐颂》中所唱的“在你光辉照耀下,人们团结成兄弟。”美好愿望化为了广博的爱,音乐唤起了学生高尚的情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三、学生的收获

著名的作曲家陈刚曾说过“音乐是人的第二对翅膀。”音乐世界是奥妙的世界,音乐与人性中深层的东西息息相通。学生们在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等活动中,充分体验了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他们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他们在享受音乐的同時培养了自信心,学会了善良、坚强,忍让、感恩,净化心灵、陶冶了情操。音乐的学习使他们学会了爱,养成了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在音乐学习中的收获,会使他们受益终身。

尼采说“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价值的。”音乐教育可以唤起学生们的美好情感,而这正是作为音乐教师的职责。深知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未来的日子会继续努力,让音乐真正成为学生们的第二对翅膀,让他们飞翔在音乐的天空中,与音乐为伴,让真善美永远植入孩子们的心间。

上一篇:浅谈圆号艺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普及与推广 下一篇:浅谈音乐教学中有效评价基本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