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古诗词“艺术空白”的挖掘与运用

时间:2022-09-21 09:53:46

例谈古诗词“艺术空白”的挖掘与运用

摘要: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如何发掘并运用古诗的“艺术空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再创造·作者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并总结出了如下经验:一是填补形象“空白”,深入诗歌意境;二是挖掘情感“空白”,体味真挚情感;三是挖掘插图空白,催生想象思维。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 “艺术空白” 挖掘与运用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语言的跳跃性、含蓄性,都为学生学习古诗留下了广阔的“艺术空白”。面对古诗词教学,教师要能够以一双慧眼发掘文本的教学价值,独具匠心地运用古诗的“艺术空白”,引导学生在理解欣赏的基础上,针对“艺术空白”进行再创造,借此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有效达到古诗词教学的目标。

如何发掘并运用古诗的“艺术空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再创造·笔者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了一定的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总结如下。

一、填补“形象空白”,深入诗歌意境。

古诗词具有生动、优美、感人的意境,能够引发人的想象,激发人的情感。其凝练概括、蕴含丰富的语言中,常常隐藏着一定的“形象空白”,对所选定的艺术形象的刻画往往还不够细腻,言有尽而意无穷。笔者在教学中常常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中留下的“空白”展开想象,并用生动形象的语句描绘出来,即对“形象空白”进行适当的挖掘与填补,逐渐深入诗歌意境。具体的手段有语言描绘、画面展示、音乐渲染等,进而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然而然引领学生进入古诗词美好的意境中。如教学杜牧的七言绝句《山行》,笔者出示了一幅深秋山林图:那巍然的寒山、弯曲的石径、悠闲的白云、火红的枫林,让学生眼前一亮……在展现画面的同时,配以悠扬的笛声,让学生在温馨、和谐的情境中,一边欣赏诗句,一边想象诗句所表现的意境,仿佛自己已经跟着诗人一起,悠然漫步在弯弯曲曲的石径上,感受着充满诗情画意的枫林美景。教学雷震的《村晚》,笔者在组织学生进行了一番朗诵与想象之后,亦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展示了与诗意相关的图片,把诗歌所表现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配以悠扬舒缓的横笛曲,使学生陶醉在宁静、祥和的乡村晚景中。最后,让学生按照笔者的提示“一个夏日的傍晚,我划着小船来到乡村……”进行大胆想象,把诗中没有写到的景物,没有明确表达出的情意,根据自己的感悟与生活积累,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绘。

形象“空白”是作者为读者创设的一个想象地带。教师在教学中务必要锁定形象“空白”,发掘其教学价值,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去填补形象“空白”,深入诗歌意境。

二、挖掘“情感空白”,体味真挚情感。

“诗贵言志”,优秀的诗歌在表情达意、展示意境方面总有较高的艺术水准。读起来也让耐人寻味,让人不禁产生情感共鸣,心生感慨。“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词中所描写的景物,一般都为表达感情所用。所谓“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为融情于景的原因,所以诸多古诗词在情感上也留下了“情感空白”。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掘古诗情感上的“空白”,创造并渲染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进行情感鉴赏,体味诗句中流露的真挚情感。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其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是景语,也是情语,这两句诗描绘了“孤帆”、“远影”这两个形象。教学时,笔者就锁定这两个形象,大做文章,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品味,进行情感鉴赏与感悟,进而把握外显形象背后蕴含的情感因素。同样,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舟》,笔者播放了抒发思乡之情的音乐并随着乐声动情地描绘:“月挂中天,晚风吹拂,诗人王安石走出船舱,伫立在船头,向南眺望,只见对岸就是自己的家乡京口……”说到这里,笔者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王安石,此时此刻,你会在心里默默地想些什么呢·”然后让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进行大胆的想象与独白,进而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情境的创设,催生了语言与思维的火花,让学生触摸到了文字背后那份沉甸甸的离情别绪。

三、挖掘插图空白,催生想象思维。

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粼选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并且都配有精美的插图,但这些插图只是一瞬间情景的再现,是静止不动的,远远不能现再现整首诗的情境。但插图却是直观的、形象的、生动有趣的,它是对文本的有益补充,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小觑。教学中教师如若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插图,引导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情”画“意”,便可以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托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唐宋家之一的苏轼对王维诗歌的高度评价,赞美了王维的诗达到了“诗画结合”的高超的艺术境界。但是诗与画又有着迥然的不同:画是一种造型艺术,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而诗则是一种语言描述的艺术,是借助语言呈现出来的无形之画。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同样需要凭借语言这个媒介引导并启发学生去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古诗词中蕴藏着的精彩画面,以此来有效解读古诗。如苏教版教材中的课文《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编者配了一幅插图,在反复诵读之后,笔者便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展开想象:“读着这首小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景物·”学生想象丰富、发言踊跃:“我看见一道细细的清澈的泉水从泉眼里缓缓冒出。”“我仿佛看到一只金黄色的蜻蜓静静地停歇在粉红色的荷花苞上,好像在跟荷花苞说着悄悄话。”“我看到了金灿灿的阳光洒在平静的小池上,一部分阳光被树叶给遮住了,给池中的小鱼儿留下一片清凉。”……通过诵读感悟、展开想象、言语描述,诗中小池、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充满生机的景物都活生生地呈现在了学生眼前。这一学习活动,填补了插图的空白,使瞬间的静止的画面变为多幅的动态的画面,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

上一篇:如何给小学生呈现一堂好的语文课 下一篇:怎样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