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对新闻来源渠道的影响

时间:2022-09-21 09:31:11

社交媒体对新闻来源渠道的影响

[摘要]社交媒体的出现和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新闻的生产、传播、反馈等各个环节,对于短期之内塑造的互联网新闻是一大挑战。本文将从社交媒体对新闻来源渠道的影响为切入点,分析融入社交媒体因素之后的新闻来源渠道,以及并提出其今后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新闻社交 媒体渠道

而今社交媒体已然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社交生活的重要工具,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交流行为与思维模式。而在新闻业中,在WEB2.0时代和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网络呈现出高度的分享和互动性,并更加关注个体特色,广大网民对于网络信息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在这种高度数字化的背景下,新闻的采写、整合、以及传播共享方式都显现出巨大变革,受众热衷于并分享内容,而社交媒体的出现和崛起,正成为提高受众阅读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社交媒体对新闻业的改变中,受众的参与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考量因素。

一、新闻来源渠道的新变化

在互联网未盛行之前,传统媒体的新闻线索多数是由记者主动去寻找,接到上级分派的新闻线索或是接到市民热线,分析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之后才会开展采写工作。而在互联网时代,出现了网民、分享新鲜事实,各类信息呈现在记者面前,网络民意成为记者判断新闻价值的重要参考指标。

(一)以社交媒体为平台产生大众新闻。

社交媒体为大众提供了一个社会“发声”平台,在更大程度和范围上容纳大众的言论。话语权得到延伸,一方面会激发大众的社会责任感,对于社会现状敢于揭露并有能力揭露;另一方面网络社会中将趋向民主化。而社交媒体成为新闻线索的原因不止于此,还基于对多媒体的运用。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成为大众舆论的平台。

以“故宫哥窑瓷器门”事件的微博传播为例。事件最初由名叫“龙灿”的网友在新浪微博爆料引发轩然巨波,SNS中各媒体纷纷跟进事态发展,微博媒体影响力排行榜前10中共有7家媒体关注了此次事件。在事件发生后短短20天内,“头条新闻”微博用户的关注度最高,其的24条相关信息经由400多万粉丝的浏览并累计转发接近3万次,新闻信息下的评论累计达到1万余次。

与此相较,原始爆料人“龙灿”共发表60余条信息,面向的粉丝数量虽仅有1万余人,但是信息被转发数量却高达2万余次,累计被评论5000次。[1]在此事件中,新浪微博用户扮演了信息者的角色,而多家新闻媒体的新闻线索来源也是来自于网民“龙灿”的这一条微博。新闻线索的来源不仅局限于文字,由于目前拍客、播客等流行,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料一旦分享至互联网,很有可能成为网民热议的话题,甚至生成为新闻事件。

(二)以社交媒体为平台的新闻参与度。

以社交媒体为平台的新闻参与度,依靠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网民的参与程度。一条跟帖、一条评论就是网民的态度,而众多网友的参与度就能说明问题。

首先,社交媒体中用户的互动行为为事件本身赋予价值。如2013年8月在广州街头,一张小女孩为环卫工撑伞的照片引发热议。照片公布之后,网民开始议论中国的人性,对之前的一些批评质疑加以反驳。而在新闻追踪中,却发现该照片做假,实为出于宣传目的而进行摆拍的照片。继而又一股网络热浪袭来,从欺骗行为本身和小孩参与造假等多种角度,网民对该事件议论纷纷。其发生的基础在于互联网上令人咋舌的传播速度,宣传方想必也是基于这点而采取网络公布造假照片这种宣传举措。

其次,网民的互动行为很大程度上成为新闻编辑人员判断此事件是否具有后续报道的价值。比如在“撑伞”事件中,正是由于网民对此议论纷纷,形成极大的舆论力量,新闻媒体才会进行后续的追踪报道。此外,新闻媒体还会采用专题等形式对该事件进行综合报道,利用大数据技术,糅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对相关新闻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二、社交媒体给新闻业带来突破性改变

(一)个体新闻工作者出现。

2009年,《美国新闻媒体状况报告》中提到:“权力正在逐步从新闻机构向个人新闻工作者转移。”[2]研究者认为,由传统媒介所专享的特权正在清晰地转移到消费者手中,通过网络搜索、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等手段,消费者渐渐脱离了传统新闻品牌的桎梏,摇身一变成为新闻发言人。

(二)传统媒体社交化。

无论是传统新闻机构的记者还是传统新闻机构本身,都在普遍积极地尝试社交化的作业方式。首先,超过90%的媒体记者使用微博,超过半数的记者曾经将社交媒体作为发现新闻线索渠道,都曾利用社交媒体进行过新闻采访。其次,大多数媒体都将社交化列入新闻事业发展日程表之中,很多新闻媒体都拥有和使用官微和微信公共号,也鼓励记者创造性地使用这些社交工具。此外,新闻机构也通过及时关注微博爆料和网民提供的最新新闻线索来主动地检测新闻的发生,跟进事件的最新动态和网络舆论趋向,在协同互动的状态下进行新闻生产和传播。如,新浪微博媒体专页的“在线爆料”、“留言板”等便于网友在线爆料、提供新闻线索,其还特别列出媒体编辑和记者的微博,使得网民爆料的指向性更强、关注度提高。[3]

由此观之,源于社交媒体的新闻线索,已成为新闻媒体的一条重要来源渠道。然而社交媒体中的信息分散、良莠不齐,如要进行高标准的新闻报道,记者必须提高职业水平,从纷乱的网络信息中,敏感而准确地发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和线索,并加以确认核实。除此之外,记者在灵活运用社交媒体新闻来源的同时,不把社会轰动效应作为判断新闻价值的唯一指标。

三、中国媒介的应对之道

社交媒体渗透到新闻采集、整合、采写、等新闻生产的全过程之中,对新闻事业特别是新闻来源渠道带来了重大影响,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成为专业媒体和媒体人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业界的关注早已有之,在全球范围内,路透社、美联社、CNN等知名新闻媒体都制定了相关社交媒体的使用和管理规范,对可能出现的违规行为加以约束。这些制度和规范的基本逻辑都是通过新闻机构自律、倡导职业道德等方面,柔性的化解矛盾和冲突,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即是:对新闻报道基本原则的重申与坚守。

此外,多家新闻机构都重申公开透明、平衡中立的重要性。公开透明,要求记者必须用透明的方式搜集报道素材,在使用社交媒体获取新闻信息时公开自己的身份;平衡中立,要求新闻从业者必须持客观中立的立场,尤其在激烈争议的话题中,对对立方显示出媒体的平衡中立特性,避免引发公众对新闻媒体公正性的质疑。[4]

目前中国的社交媒体对于时事具有极高的关注度,而社交媒体的匿名性和平等性满足了用户社会表达的需求,同时社交媒体的新闻传播结果是容易产生舆论“一边倒”的倾向,因此,在社交媒体对新闻媒体的影响程度日趋加深的新形势下,我国的新闻媒体尤其是传统新闻品牌机构必须地积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不仅仅是主流媒体需在社交媒体上起到“议程设置”的作用,公民自身需提高媒介参与素养,对于新闻机构来说,重要的是,如何构建在社交媒体中的理想的新闻传播秩序。

首先需完成的任务即是:建立成文规范。据悉,《人民日报》针对社交媒体使用规范的起草已经开始,规范要求记者实名开设的微博须上报审核,栏目或版面开设的微博也须上报并将成为今后管理规范的重点。但当前我国新闻机构依然依靠着从业者的自我价值判断来使用社交媒体,系统的、成文的行业使用规范尚未出台。如,中央电视台要求员工不得虚假或有失公正的消息,不得损害央视的名誉,不得提前披露新闻等基本要求沿用至社交媒体。

注释:

[1]彭涛:《社交媒体的形成与公民新闻的传播》,《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2]崔波:《社交媒体正在改变新闻传播方式?――美国的混合式新闻传播微议》,《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10期

[3][4]文卫华 刘嘉丽 王雅萱:《试析社交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与边界》,《中国报业》2012年第8期

上一篇:微传播特点及效果分析 下一篇:新媒体时代区域形象对外传播路径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