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关系多样性的原因分析

时间:2022-09-21 08:27:35

【前言】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关系多样性的原因分析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0 引言 股权激励作为企业一种长期的激励手段,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被国外大量的企业所采用。近些年,随着我国一些相关法规政策的出台,如:2005年12月31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2006年9月30日,《关于个人股票期权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

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关系多样性的原因分析

摘要: 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分析了股权激励系统动力学特征,对导致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关系多样性的原因进行了探究。研究结果表明:以往的研究忽略了与股权激励相关的软变量;忽略了股权激励作用的延迟效应;忽略了股权激励系统中起主导作用回路的转移。并针对原因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启示。

Abstract: Based on system dynamics theory,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stem of stock incentives, and explores the reasons of the diversity relationships between stock incentives and enterprise performa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vious studies have neglected the soft variables related to stock incentives, the delayed effect of stock incentives and the transfer of the leading role loop in stock incentives system. Aiming at the reason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implications.

关键词: 系统动力学;股权激励;企业绩效;原因

Key words: system dynamics;stock incentives;enterprise performance;reason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3-0131-03

0 引言

股权激励作为企业一种长期的激励手段,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被国外大量的企业所采用。近些年,随着我国一些相关法规政策的出台,如:2005年12月31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2006年9月30日,《关于个人股票期权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2006年10月,《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2010年6月6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等,股权激励在我国也开始迅速的发展起来了。

尽管国内外企业对股权激励非常热衷,但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间关系的研究却一直是国内外专家学者争议的焦点。这是因为国内外专家学者虽然对其做了大量研究,但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却仍未定论,所得出的结论不一致甚至是相反的,如: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之间不存在相关性[1][7];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2][8];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间存在非线性相关关系,如:倒“U”型关系、“M”型关系、“W”型关系等[3][9]。然而,对于这种关系的多样性,专家学者大多利用计量方法试图说明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到底是哪一种,却很少见对导致其多样性的原因进行分析。因此,本文在以往有关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基础上,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视角对导致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关系多样性的原因进行探究。

1 股权激励的系统动力学特征分析

股权激励是一种职业经理人通过一定形式获取公司一部分股权的长期性激励制度,使经理人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从而勤勉尽责地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服务的一种激励方法[4]。其作用机理为:股权激励实施后,高管的满意度得到提升,工作积极性得到提高,高管开始努力工作学习并积累经验,经过一段时间后,增强了自身的工作能力,进而提升高管工作绩效,最终使企业绩效得到提升。

通过进一步深入分析,本文发现股权激励问题具有高阶次、非线性、多重反馈回路、延迟效应等系统动力学特征:

特征1:高阶次。在股权激励作用体系中,涉及到了多个变量:企业绩效、高管工作能力等等。

特征2:非线性。股权激励作用体系是动态发展变化的,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其他因素的介入,使得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涨落非线性特征。

特征3:多重反馈回路。正反馈回路:激励高管程度+高管满意度+高管工作努力程度+高管工作能力+高管工作绩效+企业绩效+激励高管程度;负反馈回路:激励高管程度+成本-企业绩效+激励高管程度。

特征4:延迟效应。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的激励手段,其实施后,企业绩效并不是马上得到提升,而是高管在受到激励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努力工作,才有可能提升企业绩效。显然,这在时间上具有分离性。

基于以上股权激励系统动力学特征分析,可将股权激励的作用体系看作随股权激励作用机理演化的具有反馈作用、延迟效应的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简记为股权激励系统。而股权激励系统的核心部分也可用因果关系图表示(如图1所示)。

2 两者关系多样性的原因分析

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已有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将导致两者关系多样性的原因归为以下几点:

2.1 变量的选取:以往的研究忽略了与股权激励相关的软变量。在以往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中,专家学者大多采用计量方法,而计量经济学与系统动态学不同的是:凡遇到软变量(如:景气看好等)计量经济学派统统忽略不计,并批评系统动态学的结构方法是乱造数据。而系统动态学则认为,计量经济学为了逃避统计数据的不足而舍弃结构,这种不科学远大于“造”几个软变量[5]。事实可能正是如此,由于不处理软变量,而使许多计量经济模型与真实系统背道而驰[5]。

从股权激励系统核心部分因果关系图(图1)可以看出,系统的基本结构由一条正反馈回路和一条负反馈回路构成,分别为:(正反馈回路)激励高管程度+高管满意度+高管工作努力程度+高管工作能力+高管工作绩效+企业绩效+激励高管程度;(负反馈回路)激励高管程度+成本-企业绩效+激励高管程度。这就进一步说明高管满意度、高管努力程度、高管工作能力等变量是与股权激励相关的变量。而在已有文献的计量经济模型中却未涉及到这些软变量,这就可能破坏了股权激励作用体系的系统结构。因此,在研究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时,这些软变量的忽略就会导致其相关性失真。

2.2 样本数据的选取:以往的研究忽略了股权激励作用的延迟效应。通过分析股权激励系统动力学特征,我们可以得知股权激励具有延迟效应,即从股权激励实施到企业绩效的变化有一段时间的延迟,这就说明在股权激励实施的初期阶段,企业绩效受股权激励的影响是非常小的,甚至会由于受到股权激励产生的激励成本的影响而有所下降。在股权激励实施的中期阶段,高管受到激励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工作,使得自身的工作能力有所提高,从而提升了工作绩效,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绩效。在股权激励实施的后期阶段,企业绩效可能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如,高管工作能力不可能无限制的提高等,这就使企业绩效最终表现为提升或下降等多种情况。

以上分析说明,对于单个样本企业来说,在股权激励实施的不同阶段,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不同的。而文献中所选取的样本数据,其股权激励实施的年份没有统一性,如:选取2001到2005年间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企业。在这些企业中,可能有的企业刚刚实施股权激励,有的企业其股权激励已经到了实施的中期阶段,还有的企业其股权激励可能已经到了实施的后期阶段,这样就忽略了股权激励作用的延迟效应,降低样本间的可比性。由于已有的文献中所选取的样本不同,股权激励所处的实施阶段不同,则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也会不同,从而经过回归分析得来的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结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不同的。

2.3 主导回路:以往的研究忽略了股权激励系统中起主导作用回路的转移。基于股权激励系统动力学特征分析,本文将股权激励作用体系看作一个动力学系统,即股权激励系统。对于每个动力学系统而言,它们都是在多个正负反馈回路耦合的作用下运行的,系统的整体行为动态特征也是由正负反馈回路的动态行为特征组合的结果,股权激励系统也正是如此。此外,系统的行为没有正负,而是取决于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回路[6]。在系统发展的不同阶段,系统内部起主导作用的回路是不同的,当正反馈回路起主导作用时,系统行为将呈现出正反馈回路的行为特征,从而表现出不断增长或减弱的行为特点;当负反馈回路起主导作用时,系统的行为将呈现出负反馈回路的行为特征,从而表现出诸如增长减慢、波动等稳定在某一个固定值周围的行为特征[6]。

根据以上系统动力学理论分析可知:

①当股权激励系统中正反馈回路起主导作用时,企业绩效将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行为特征。如:企业处于股权激励实施的中期阶段时,高管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努力工作学习,其工作能力、工作绩效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所提高,这时企业绩效将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行为特征。

②当股权激励系统中负反馈回路起主导作用时,企业绩效将出现增长减缓或波动等稳定在某一固定值周围的行为特征。如:企业处于股权激励实施的初期阶段时,由于股权激励与高管工作能力、高管工作绩效之间存在延迟效应,企业绩效并不会因为股权激励的实施而马上得到提升,反而会受到由此所产生的激励成本的制约,这时企业绩效将会呈现增长减缓的行为特征。

③当股权激励系统中,时而正反馈回路起主导作用时而负反馈回路起主导作用时,企业绩效将呈现出复杂的行为特征。如:企业处股权激励实施的后期阶段时,不同类型的企业或同一类型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影响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间关系的因素将会变的非常复杂,股权激励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反馈回路也会不断发生转移,时而正反馈回路起主导作用,时而负反馈回路起主导作用,这就使得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将会呈现出十分复杂的动态行为特征。在已有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中,由于其样本数据所选取的对象、时间等不同,则股权激励系统所处的阶段也会不同,起主导作用的反馈回路也会不断发生转移,这就很可能导致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间关系的多样性,而这种多样性也恰好说明了股权激励系统复杂的动态行为特征。

3 结论、建议与启示

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一直是被关注和争议的焦点。本文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对导致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关系多样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以往的研究忽略了与股权激励密切相关的软变量,如高管满意度、高管工作努力程度、高管工作能力等;忽略了股权激励作用的延迟效应;忽略了股权激励系统中起主导作用回路的转移。这些原因都很可能会导致在研究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间关系时其相关性失真,最终使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间关系表现为多样性。

为了使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较真实可靠,现针对以上原因提出一些参考建议。在采用计量方法研究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时,①尽量考虑与股权激励相关的软变量,如:高管满意度、高管工作努力程度等,并利用可量化的指标或制定可量化的标准对其进行量化处理,最终将这些软变量加入到模型中,以便更符合实际。②尽量选择同一年开始实施股权激励的样本企业,以减少由于股权激励的延迟效应而带来的研究偏差。

在研究过程中,即使将以上参考建议考虑进去,但由于股权激励实施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回路难以确定,这仍然不会使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有较为科学的定论。既然如此,我们不妨提出一个新的研究思路:针对一个实施股权激励的企业,找出企业绩效随着时间变化的关系。以往有关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文献中,其研究内容是试图找出股权比例大小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如,倒“U”型关系(如图2所示)。新的研究思路,其研究内容是试图找出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后,企业绩效与时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新的研究思路对于研究股权激励问题来说将会更有意义,具体表现为:从图3中可以得知,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后,股权激励效果何时达到最佳,即企业绩效何时达到最大值,为设定合理的股权激励有效期提供了一个参考依据;根据图3可以得出企业绩效最大值,为高管设定科学合理的业绩目标,这就能有效地规避由于设定的业绩目标过高或过低而影响股权激励效果的风险。

参考文献:

[1]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J].经济研究,2000(3):32-39.

[2]周建波,孙菊生.经营者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3(5):74-83.

[3]王华,黄之骏.经营者股权激励、董事会组成与企业价值—基于内生性视角的经验分析[J].管理世界,2006(9):101-116.

[4]陈文.股权激励与公司治理法律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

[5]陶在朴.系统动态学——直击《第五项修炼》奥秘[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3.

[6]王其藩.高级系统动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7]Mak Y T, Yuan L I.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Ownership and Board Structure: Evidence from Singapore[J].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2001,7(3):235-256.

[8]Jensen M C, Meckling W H.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 3(4):305-360.

[9]Davies J R, David Hilier, Patrick Mccolgan. Ownership Structure, Managerial Behavior and Corporate Value[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2005,11(4):645-660.

[10]Mak Y T, Yuan L I.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Ownership and Board Structure: Evidence from Singapore[J].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2001,7(3):235-256.

[11]Jensen M C, Meckling W H.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3(4):305-360.

上一篇:基于“灾害冲击模型”的灾害社会冲击性研究 下一篇:探索中师学生口语现状及其训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