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50例

时间:2022-09-21 07:05:56

温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50例

摘 要 目的:温针灸对坐骨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方法:以门诊50例患者为对象,用长针刺环跳、秩边,要求针感向下肢放散,其余腧穴常规刺,在得气后于环跳、承山、大肠腧、关元腧行温针,待艾柱燃尽后起针。结果:50例患者,1疗程痊愈者12例,2疗程痊愈者18例,3疗程痊愈者2例,显效11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为98%。结论:针上加灸的方法对坐骨神经痛的治疗有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 温针灸 坐骨神经痛 治疗

坐骨神经是人体内最大的一支周围神经。起始于腰骶部的脊髓,途经骨盆,并从坐骨大孔穿出,抵达臀部,然后沿大腿后面下行到足。坐骨神经痛就是在坐骨神经经过的部位(即腰、臀、大腿后面、小腿外侧和足部)出现疼痛。坐骨神经被牵拉时疼痛加剧,因此病人的患侧下肢常呈屈曲状态,以减轻疼痛。有时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等使疼痛加重。坐骨神经痛属中医“痹证”范围,本人在近3年来共收治坐骨神经痛患者50例,均采用温针疗法治疗,效果显著。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坐骨神经痛50例患者均为门诊患者,男23例,女27例,年龄20~67岁,平均49岁。病程最长10余年,最短2天,大部分患者有受凉、居住环境潮湿和外感风寒史。

诊断标准:患者均有单侧或双侧坐骨神经痛的典型分布,沿坐骨神经通路即臀、大腿后侧、小腿后侧、足背等处发生放射痛。少数患者伴发患侧腰骶部疼痛。

治疗方法:选穴环跳、秩边、委中、承山、阳陵泉,伴发腰骶部疼痛者加刺大肠俞、关元俞,伴发足背疼痛加刺昆仑、足临泣。

操作方法:患者采用患侧朝上侧卧位或俯卧位,针用30号,长60~75mm华佗牌针灸针,大肠俞、关元俞均向脊柱深刺2寸,环跳依患者体型刺入1.5~3寸,要求有针感向下肢放散,秩边刺1.5~2寸,阳陵泉刺入1~1.5寸,委中刺入1~1.5寸,要求有针感向下肢放散,其余穴位常规刺。若年老体弱者,久病不愈、正气不足者,手法不宜过重,得气即可。针后以3cm长艾柱插在大肠俞、关元俞、环跳、承山处,从下端点燃,待艾柱燃尽后起针,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1个疗程后休息2天再进行下1个疗程,3疗程后观察疗效。

疗效评定标准:①痊愈:经治1~3个疗程后,自觉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下肢活动自如,可进行正常工作和生活,随访1年无复发。②显效:平时无疼痛感觉,直腿抬高试验阴性,体力劳动过重或遇阴雨寒冷气候下肢稍有不适。③有效:症状和体征均有改善,但劳累或受凉后常有疼痛。④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

结 果

痊愈32例(64%),其中1疗程治愈者为12例,2疗程治愈者18例,3疗程治愈者2例;显效11例(22%),有效6例(12%),无效1例(2%),总有效率98%。其中病情轻,病程短者治疗效果好,见效快。

例1:患者,女,55岁,于2007年7月21日初诊,1周前因受寒后而发,左侧臀部、左大腿后侧持续性剧烈疼痛,夜甚重。该患者痛苦面容,步履艰难,屈腿翻身受限,左直腿抬高30°,臀部正中,大腿后侧、腓肠肌处压痛明显,局部无红肿,腰椎X线未见异常。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弦。诊为原发坐骨神经痛(证属痛痹)治以散寒除痹,通经活络为主。取穴:环跳、秩边、殷门,针下得气要求针感向小腿放散;殷门、委中、阳陵泉、承山穴要求针下得气,并在环跳、秩边、殷门、承山以3cm长艾柱置于针病上行温针灸。两次治疗后,患者自觉疼痛明显减轻,左直腿抬高60°,7次后疼痛消失,直腿抬高与右腿相同,症状痊愈,续治疗3次以巩固疗效,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例2:患者,男,65岁,于2006年12月12日初诊,患者10余年间间歇性发作腰腿痛,遇寒则中,得温则暖,此次因感寒后疼痛加重,遂来诊,刻下:腰部疼痛,右侧臀部、右大腿后侧疼痛,压痛明显,腰椎X 线示腰椎退行性改变,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弦。诊为继发坐骨神经痛,治以温阳散寒,通经活络。穴取大肠俞、关元俞、环跳、委中,针下得气后要求针感向下肢放散,殷门、阳陵泉、承山、昆仑要求针下得气,并于大肠俞、关元俞、环跳、承山针柄上予以3cm长艾柱行温针。1疗程后症状明显改善,直腿抬高70°,续针刺1疗程以巩固疗效。嘱其保暖、避风寒,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讨 论

坐骨神经痛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以坐骨神经通路的一段或全长的放射性疼痛为主,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或跌扑闪挫,以致经络受损,气血阻滞,不通则痛,继发性坐骨神经痛多由腰椎病变或坐骨神经临近组织压迫坐骨神经所致。温针灸是治疗疼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针刺镇痛的原理经研究证实,针刺可以促进脑和脊髓释放出钾离子、钙离子、5-羟色胺、内源性阿片肽等物质[1,2],可使神经递质的成分发生改变,进而阻滞痛觉的神经传导,来发挥镇痛的效果,灸法主要是利用艾火温和的热力扩张治疗部位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并加速穴区组织内血液和淋巴循环,促进炎性渗出物特别是致痛物质的吸收、转移和排泄,从而达到或加强止痛效果[3]。

本文虽然没有进行对照观察,但笔者从临证中确实观察到这种方法比单纯采用针刺的方法效果要好。坐骨神经分布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阳胆经巡行基本吻合,大肠俞、关元俞为腰骶部穴位,刺之可直接调理腰部经气,温阳通经,环跳、秩边、委中、承山、阳陵泉均为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阳胆经经穴,刺之能疏通两经气血,委中自古以来就有“腰背委中求”之说,刺之可加强腰部气血运行,昆仑、足临泣属巡经远端取穴,可加强疏通患肢经气,再以艾柱施温针灸可温阳散寒、祛湿通痹,活血通络,共奏止痛之效。

参考文献

1 梁繁荣,刘雨星,陈瑾,等.电针镇痛后效应与脑干5-HT、下丘脑-EP含量的关系.上海针灸杂志,2001,20(3):37.

2 史学义,张娓,丁一,等.外周5-羟色胺系统与针刺镇痛针刺研究,1993,11(2):146.

3 陈美仁,王萍,成钢,等.温针灸对坐骨神经痛患者痛阈值的影响.中国针灸,2005,25(12):833.

上一篇:十二指肠溃疡中医辨治 下一篇:中西药物结合治疗糖尿病急性视神经病变临床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