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难”现状调查及分析

时间:2022-09-21 06:27:14

“作文教学难”现状调查及分析

“作文教学难”是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换言之,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香港大学谢锡金教授也说:“摸不着头脑,不知怎样,浑浑噩噩捱过两节课时间,很多学生觉得作文是苦差。作得这样差,真难改,要花很大的精神,很多老师认为批改作文是最艰辛的工作。的确,有时有些老师觉得让学生作文,不单是折磨学生,而且是折磨自己。”从某个角度来说,作文教学确是对广大语文教师的一种“折磨”。

随着近年来语文教学大量的实践探究,许多一线语文教师和研究工作者为了解决“作文教学难”的问题做了大量的探讨研究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的努力总是事倍功半,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难题。一切所谓的“措施”、“方法”、“模式“都只能是治标不治本,甚至是“隔靴搔痒”。通过收集、查寻资料和对我县近百名语文教师的问卷与访谈调查了解到:相当一部分教师仍然认为“贫乏”是“作文教学难”的根本原因。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单调

写作活动离不开材料。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生活积蓄是否丰厚,是能否写好文章的重要前提。普遍认为,小学生写不好作文的根本原因是远离生活,“三点一线”的生活程序,没完没了的作业和兴趣班学习,环环相扣的考试测验,使得每一个学生身不由己地成了一台台学习、考试的机器,很少能够直面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所以学生不会作文,归根结底是因为作文没能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是因为广大小学生被切断了与“生活”的联系,远离了“生活”。

这种说法其实并不符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首先,“生活贫乏”说把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割裂开来,认为小学生“生活单调”,“与生活切断了联系”,否认“学生生活”也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并把二者对立起来。实际上,学生生活是整个社会现实生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次,小学阶段属于“长身体、长思想、长知识、长技能”的阶段,正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多,所以生活中的样样事情在他们的感觉中都是新鲜的。他们每天都接触新的信息、学习新的知识、认识新的伙伴、增加新的经验。可以说,他们每天都生活在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现实生活中,是真正的“花样年华”。第三,小学生的作文不是文学作品,他们是在习作而不是在创作。作文的根本目的不是“反映现实生活”而主要是学习一种技能(一种书面表达的技能),所以写他们自身的“生活”素材,是完全可以达到作文训练的目的的。

对于“生活贫乏”的问题,人们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叶圣陶先生在六十多年前就强调说:“学生胸中有积蓄吗?那是不必问的问题。只要衡量的标准不太高,不说二十将近的青年,就是刚有一点知识的幼童,也有他的积蓄。幼童看见猫儿圆圆的脸,眯着眼睛抿着嘴,觉得它在那里笑:这就是一种积蓄。他说‘猫儿在笑’,如果他会运用文字了,他写‘猫儿在笑’,这正是很可宝贵的‘立诚’的倾吐……学生胸中的积蓄是决不愁贫乏的。所积蓄的正确度与深广度跟着生活的进展而进展;在生活没有进展到某一阶段的时候,责备他们的积蓄不能更正确更深广,就犯了期望过切的毛病,事实上也没有效果。”叶圣陶先生在这里强调了三点,一是学生的生活积蓄绝不贫乏;二是只要写出自己的生活积蓄,就是宝贵的“倾吐”;三是不要超出学生自身的生活去追求“正确度”、“深广度”。学生自身的生活是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的,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源泉”。

2.没有思想内涵

思想性是文章的重要元素。很多老师总是抱怨学生的作文思想不深刻、情感不丰富。其实,小学生正处于思想情感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多数人的思想还很幼稚,情感还很脆弱,要求他们人人都具有高尚的思想性,并能在作文中统一表达出来,无疑是让小学生远离真实的人生和真实的社会生活,这不利于他们学习和提高作文技能,也是和“作文必须表现真情实感”的基本原则相违背的。

3.见识肤浅

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知识在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谓的“生花妙笔”,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者渊博的学识。人们认为,现在的小学生背负着沉重的考试、学特长等压力,没有时间去学习课业之外的各种知识,更没有时间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他们几乎不读课外书……”,大量的调查资料表明,当今小学生读报刊文章、看影视作品几乎是周末难得的奢侈。

这种说法同样不符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人类的知识总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人类一代比一代更聪明,更有学识。作为知识的学习者和继承者,现代小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比起他们的任何前代人,学识绝对有增无减。其次,现在小学生课内课外的阅读量,绝对远远超过以前任何时代的同龄人,原因非常简单:现代传播媒介的繁荣是以前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

“贫乏说”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贫乏”是相对而言的。人们在谈论小学生“贫乏”时用的都是现在时。语文教师和研究人员似乎都存在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九斤老太”情结,一谈到这个问题,人们的第一感觉就是“今不如昔”。这不符合社会生活实际,也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社会在一天一天发展,一天一天进步,小学生也是一代比一代生活更丰富,思想更丰富,情感更丰富,学识更丰富。

总而言之,“贫乏”不是小学作文教学难的真正“病因”。

那么,小学作文教学难的真正“病因”是什么呢?

调查表明,作文教学是一项缺乏“成功”的教学活动,这是作文教学难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作文教学不管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和学生都很难获得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文评价标准难以确定

批改学生作文是语文老师极大的负担,因此有“如山的作文”、“改不完的作文”、“耗尽心血的作文”、“燃尽青春的作文”等等说法。其实,据调查,小学数学老师批改作业的阅读量要比语文老师大一倍以上。语文老师批改作文的“负担”主要是心理上的负担,是由于评价标准难以把握而造成的沉重的心理压力。这种负担极大地销蚀了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可能获得的成功。

2.学习序列性不分明

根据学习的一般规律,任何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过程都应该有一定的序列性,或称为阶段性。序列性越分明,就越易于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小学绝大多数科目的学习过程都有鲜明的序列性。学生每学期、每月、每周、每天,甚至每节课都可以感受到自己在进步。这种进步是建立在前一阶段所学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因而这种进步是明显的和确定的。这就可以给学习者带来巨大的成功。作文教学却不然,目前的作文教学的序列性非常模糊,学生很难从一次次作文课中确切地感受到自己前进的步伐。多上一次作文课与少上一次作文课,多写一篇作文与少写一篇作文对作文水平的实际提高似乎意义不是很大。特别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各年段的作文内容重复的较多。

3.“写什么”不可知

小学生的命题作文是学生在毫不知情的状态下被动地接受命题并按照别人所确定的方向和范围进行写作的,而且这一范围和方向是不容更改的。学生在获知命题前根本不知道将要“写什么”,作文之笔实际上不是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在实际的语文考核中,学生打开试卷后最想知道的往往是作文题,他们急切地想知道这次作文究竟“写什么”!这种写作之前根本不知道将要“写什么”的心态很容易就会转变成为对作文的“恐惧”。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之下作文,小作者是很难获得写作的。对此,教师也深感无能为力。

4.选材标准难以把握

据了解,小学生每次作文时花在寻找作文材料上的时间往往占到作文时间的1/3甚至更多。我们经常可以在作文课上看到这样的情形:一个个小学生坐在那里冥思苦想,抓耳挠腮,半节课、一节课过去了,笔下就是写不出几个字来。不是他们不会写,不是他们缺乏写作技巧,也不是他们缺乏写作材料,而是他们不知道应该写什么材料。他们的担心是双重的:一是所写的材料符不符合老师的要求,二是自己有没有符合老师要求的写作材料。作为一种技能练习,让练习者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寻找练习材料上,这很难被认为是一种合理高效的学习方法。

总之,“作文教学难”是一道世纪性的难题,不是少数几个人在短期内就能够完全解决的。它需要广大的语文教师和研究工作者作长期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最终解决这一问题。

江苏省赣榆县赣马镇第二中心小学(222100)

上一篇:读准文言文停顿的几点做法 下一篇:鉴真东渡与张家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