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民营经济与振兴武汉制造业

时间:2022-09-21 06:26:54

发展民营经济与振兴武汉制造业

一、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武汉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武汉市民营经济得到了长足

的发展,成为推动全市制造业发展的原动力。

2004年,全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767.32亿元,同比增长14.6%,占全市GDP的比重达39.3%。民营制造业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市民创业动力不断增强,都市工业园和科技孵化器成为民营企业创业发展的主要载体。2004年,武汉市在总结汉正街都市工业园区成功试点的基础上,又启动了堤角、洲头、白沙洲3个市级都市工业园区。2004年,4个都市工业园区入驻企业218户,实现工业总产值41亿元,缴纳税收1.81亿元。与此同时,科技企业孵化器也得到了超常规发展,全市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39家,吸引了近千家民营科技企业入驻孵化,累计完成企业孵化350家,筹集孵化资金2亿元,吸引社会资金20亿元。2004年,全市日均新增个体私营企业225户,比上年增长15%。

(二)私营企业占据了民营制造业的主体地位,一批民营企业成为武汉市制造业领域的排头兵。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8.45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的73.4%。近年来,一批民营企业逐步发展成为武汉市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三)科教优势转化步伐加快,民营高科技企业成为民营制造业的生力军。2004年,全市民营科技企业达到3800户,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20亿元,同比增长11.89%,占全市民营经济实现GDP总额的41.7%。一批民营科技企业在全国保持优势竞争地位。

二、振兴武汉现代制造业需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尽管民营经济在武汉市发展迅速,但民营经济占全市制造业的比例仍然偏低。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648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的46.2%,但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累计完成总产值234.08亿元,占全市的比例只有14%;完成增加值66.01亿元,占全市的比例也只有12.3%。武汉民营企业从事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1∶20∶79,第二产业比例大大低于第三产业,调整优化结构已成为当务之急。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武汉市民营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在企业结构上,中央、省属的现代化大中型企业群与地方中小企业之间没有很好地渗透、融合,未能形成相互促进的区域经济体系。二是在所有制构成上,历史包袱沉重、经营体制和机制比较僵硬的国有企业群与欠发达的民营经济并存,工业经济的整体活力还不够强。三是部分大企业技术实力雄厚与众多小企业、民营企业无力开展科技活动的局面并存,大企业和众多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之间技术力量的差距在进一步加大。

如果没有大量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充满活力的民营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武汉制造业企业将缺乏有效的协作、融合,产业链、价值链和技术链就可能出现断裂。直接后果是,小企业不能享受大企业的带动和辐射,大企业不能就近享受小企业配套,从而增加双方的运营成本。企业或产业的成长性往往是和较高技术水平联系在一起的。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缓慢,部分传统产业结构老化,整个制造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就会受到影响。国有企业包袱沉重,民营经济规模小、档次低,整个制造业就会显得活力不足,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不利于武汉制造业的发展,迫切需要通过民营经济的发展来推进武汉现代制造基地的建设。

三、发展民营经济,振兴武汉现代制造业的对策建议

(一)以市场为导向,引导民营企业融入武汉市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武汉制造”发展瓶颈之一就是产业链的不完整,要加强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技术对接,让大企业更好地享受到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完美配套的同时,也能够使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充分享受大企业的技术扩散和经济辐射,从而提升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这些企业的发展潜力。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以龙头企业和优势行业为依托,以资金、技术和产品为纽带,引导民营企业适当集聚,合理规划产业集群,鼓励民营企业形成产业集群,鼓励民营企业走精、专、强的发展之路。

(二)加强科技创业孵化系统建设,培育武汉市民营经济的源头活水。要加快科技孵化器整合重组,加大对孵化器建设的统一规划和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基础服务条件,重点支持与武汉市十大主导产业有关的科技孵化器的建设,建立健全孵化企业产权交易系统,大力推进科技孵化器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通过科技孵化器的建设来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

(三)建设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和信用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除了要抓紧建立以财政投资为主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鼓励民间资本设立商业性担保公司之外,政府的主要职责在于信用制度建设和融资环境的改善。要把建立信用服务体系作为切入点、突破口,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

(四)进一步加快都市工业园区建设,培育民营经济的创业载体。都市工业园区建设要始终坚持都市型、工业化、民营制和中小化取向。立足于最大限度盘活存量,最大限度推进国企改革,把都市工业园区建设成为民营企业的创业基地,最大限度加速民营企业发展,最大限度强化园区特色效应、产业聚集效应和优势互补效应。

(作者单位:武汉市经委)

上一篇:政事分开 管办分离 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下一篇:沧州市积极做好计划用电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