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民工法制宣教工作

时间:2022-09-20 05:08:38

加强农民工法制宣教工作

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有效加强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既是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的需要,更是深入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法制观念的需要,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法律素质是指公民所具有的法律知识、法律观念,公民运用法律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它不仅包含知法、守法、用法等法律意识,还包括把法律意识转化为自觉的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法律行为,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造就了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角色区分,当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从乡村到城市的地域转变,实现从农民到工人的身份转变,必然要面临劳资矛盾等问题,必然要经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跨越。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农民工缺乏与其身份相匹配、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法律素质。

目前,国家和社会对农民工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和重视,特别是2003年以来,党中央作出了“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判断,国务院明确了解决农民工问题要坚持“公平对待、一视同仁,强化服务、完善管理,统筹规划、合理引导,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政策原则,加大了对农民工经济权益、安全权益,包括平等就业权、劳动报酬权、职业安全权、社会保障权、教育培训权、子女教育权、居住权的保护力度。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许多农民在向工人的身份转变过程中,受自身能力的制约和习惯思维的影响,仍然依靠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的力量来解决权利纠纷,法律素质仍然滞留在农业文明阶段,直接导致了其寻求法律救济能力的缺失。直接削弱了国家公器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

提高农民工法律素质,不仅需要国家加强执法和司法环境的改善,更需要国家和社会引导、帮助农民工通过自身努力,学法、知法、用法、守法。今年以来,江苏省从“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高度出发,结合法治江苏、平安江苏建设的需要,贴近江苏既是劳务输入大省,又是劳务输出大省的实际,大力开展了以“学法助致富,共建新江苏”为主题的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努力建立一个多层次、全覆盖的农民工法制教育体系,推动农民工法制教育工作的制度化、阵地化、规范化、多样化、经常化,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实践证明,加强教育,是有效培养农民工的法治意识,从根本上提高农民工法律素质的重要途径。

强化责任,健全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机制。2007年初,江苏省司法厅会同其他13家职能部门,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建立健全了党委、政府领导,有关主管部门牵头协调,各部门参与,上下联动、职能明确、齐抓共管、运行有效的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机制,确保全省农民工在就业前接受不低于4学时的法制教育,就业中每年接受不低于4次6学时的法制教育。营造了“全国的农民工到江苏打工能赚钱、全国的农民工在江苏能懂法维权”的浓厚社会氛围。

贴近需要,找准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突破口。目前,社会各界很关注损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现象,农民工也有很强烈的维权愿望,但许多农民工因缺乏证据意识、权利意识、法律程序意识,导致国家法律机关难以介入其权利保护。针对这一实际,江苏省把每年的6月18日所在周固定为“6・18农民工学法活动周”。省、市、县三级联动,集中时段,大规模宣传农民工维权方式、方法和途径,激发农民工借助政府、法律的帮助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并为实施农民工教育制度奠定了群众基础。据某高校组织的社会调查结果表明,南京地区农民工对法律援助、诉讼等依法维权渠道的知晓率已由2005年的13.1%提高到目前的74%。

搭建平台。实现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化。江苏省整合资源,借助学校、企业和社区已有教育资源,对农民工开展法制教育,推动了农民工法制教育工作向纵深推进。一是运用实施农民工培训补贴的政策手段,并通过签订协议,要求1024个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定点培训机构,把法制教育课作为必修课,广泛开展农民工外出务工行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培训、教育。二是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等地,依托近5千处农民工集宿点和近万个企业职工教育中心,引导建立“农民工法制学校”、“新市民道德法制学校”,配备法律图书,设置法制宣传栏、法制信箱,通过集中讲课、印发宣传资料、解答法律咨询和读书活动,开展对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三是在700余个农民工集中居住的城市社区开办“社区法制学堂”、“农民工之家”。四是依托各类职业中介、劳务派遣机构、大型招聘会场建立固定的农民工法律咨询点1912个,免费发放学法资料、提供法律咨询。五是在全省近千所农民工子女集中就读的中小学校成立了“新市民家长学校”,通过讲座、“小手拉大手”等活动,提高农民工的法律素质。去年以来,已有5万余名农村劳动力在职业培训过程中接受了法制培训,各类法律咨询点发放农民工专门学法资料5百余万份,各类农民工法制学校已举办法制讲座3千余场次。

创新形式。拓展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空间。组织力量到农民工人流、信息流比较集中的公共场所,如职业介绍机构、劳务市场、车站、超市、市民广场等,经常性开展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是各地采取的基本形式。两年来,江苏各地在社区、职业介绍机构、劳务市场、机关部门服务窗口免费发放农民工维权知识手册、农民进城就业100问、农民工法律法规知识汇编、新市民学法手册等各类法律读本近千万本。许多地方成立法制文艺宣传团体,每月组织广场法制文艺演出,常年组织送法制文艺进工地、法制电影进村等活动。寓教于乐,在丰富广大农民工业余生活的同时,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法制教育。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徐州、宿迁、连云港、淮安、盐城等省内主要劳动力输出地还抓住节假日农民工集中返乡的有利时机,积极运用板报、标语、橱窗、展览等多种手段,向农民工宣传劳动、治安、安全、婚姻等法律法规知识。并在2007年春节后政府组织的集体送行仪式上,发放维权法律知识手册口袋书、法律援助联系卡100余万份。南通、扬州等地开出的“法制宣传大篷车”,也受到在外省建筑工地打工的江苏农民工的广泛欢迎。

同频共振。形成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社会合力。江苏针对农民工有40%来自省内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的现实,加强农民工输出地和输入地之间的联合,形成了农民工流动到哪里,法制宣传教育就覆盖到哪里的长效工作机制。徐州一无锡、宿迁一苏州签订了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合作协议,明确输出地负责务工前法制宣传教育、务工后跟踪帮教、出现劳资纠纷时的法律援助和协助处置涉及本地输出农民工的等工作,输入地负责务工后劳动合同签订率监控、日常法制宣传教育实施和农民工侵权事件的法律援助及应急处理。完善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和职业介绍补贴政策。健全培训机构年检制度,各类职业培训和介绍机构从事农民工法制宣传工作走向规范化,不仅推动了各类“农民工法制学校”的设立,而且加快了职业介绍机构学法资料发放点的建设进程。将农民工学法纳入“文明经营户”、“诚信企业”考核评比体系,是江苏的创造性探索,进一步激发了企业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积极性。工会、妇联、共青团则发挥自己的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在全省建立了一支3万余人的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志愿者队伍,常年活跃在农民工普法宣传第一线。

(作者系江苏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

上一篇:自主创新引领梦兰走向未来 下一篇:发挥社会组织功能造福广大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