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并购和产业安全的思考

时间:2022-09-20 03:12:55

跨国并购和产业安全的思考

全球企业跨国并购发展势头迅猛。2006年全球并购交易额达4.06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刷新了2000年创下的3.33万亿美元的纪录。其中美国企业并购交易额为1.22万亿美元,约占全球企业并购交易额的36%。全球已宣布的企业并购交易总数为28312起,在历史上10起金额最大企业并购活动中,有8起是在2006年发生的。例如,美国朗讯与法国阿尔卡特合并(110亿美元),美国AT&T并购南方贝尔(670亿美元),日本东芝收购美国西屋电气(54亿美元),钢铁业巨头荷兰米塔尔收购卢森堡阿塞洛(270亿美元)。并购领域广泛,以并购额计算,能源并购占18%,金融16%,电信、原材料、工业和大众传媒各占14%、11%、10%和7%。

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世界跨国投资的快速增长是由跨国并购的剧增带来的。当今,跨国并购已成为国际间吸收外资的主要形式。

一、跨国并购在华的发展和担忧

近两年来,国际跨国公司开始在我国重化工业、基础材料业、消费生产和服装业等领域开展了并购业务,其数量和交易额并不多。2006年跨国并购合同金额仅47亿美元,只占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的2.5%。

但是在2006年的几桩并购案令人广为关注:

1. 美国凯雷投资集团与徐工科技第一大股东-徐工集团工程机械公司的股权交易。美国凯雷集团以3.75亿美元现金收购中国徐工85%的股权。“徐工并购案”引起各界的诸多争论。审批至今悬而未决。有些媒体称其为是2006年并购市场最具有标志性的事件。

2. 高盛和鼎晖集团联合收购国内最大的食品加工企业-双汇集团100%的股权。高盛集团在参股雨润后,再一次参股双汇,让人们注意到海外私人股本基金在并购中国企业、整合中国产业的作用和力量。这一并购案也引起颇多质疑,担心其是否影响国内产业安全。

3. 拉法基中国海外控股公司与四川双马投资集团公司联姻。四川双马实际控股人为绵阳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绵阳市国资委将其持有的四川双马89.27%的股权转让给拉法基公司。这桩水泥企业的收购案虽然受到国内舆论的质疑,但有关部门仍然批准了这一并购案。2006年外资对国内水泥行业的几十起并购案均告成功。目前,国内前10强的水泥企业都有外资企业的参与。

4. 帝亚吉欧集团(Diageo Highland BV)以2.03亿元受让成都盈盛投资持有的四川全兴集团43%的股权。股权转让后,四川全兴变更为中外合资企业。其中成都盈盛出资2.4亿元,持股比例从94%降为51%,帝亚吉欧折合出资2.03亿元,持股43%,成为四川全兴集团的第二大股东。借此,帝亚吉欧间接持有水井坊(生产高端白酒的企业)近17%的股权。至此,外资在中国唯一没有涉及的产业―――白酒行业也被突破。

在《外商投资指导目录》中,中国名优白酒被列为限制外商投资的行业。帝亚吉欧明智地避开了从上市公司层面直接介入水井坊,而选择与无实业的投资公司-盈盛投资进行股权交易,进而间接持有水井坊的股权。

这一并购案引起了国内行业不同的反映。有人认为,以谷物为原料的白酒固态发酵工艺,西方国家还不掌握,如果外资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中,我国的工艺技术可能被外商获得,对我产业安全不利。也有人认为,白酒作为中国的传统酒,其坚固性很难被洋酒取代。国家对外商投资名优白酒的限制很严,未来可能发生的并购案,应该是发生在二、三线品牌。因此,外资不会对白酒产业造成冲击。

5. 英博啤酒集团收购福建雪津啤酒有限公司100%的股权,交易总额达58.86亿元。这标志着外资企业在中国啤酒市场上的地位日益显著。

6. 世界零售业巨头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宣布,购买中国好运多超市35%的股权。好运多是我国一家领先的零售商,在全国34个城市开设了101家商场。对这桩收购案,有人认为,沃尔玛必将面临整合的难题。中国零售业有其独特的产生、发展背景,无论在文化、体制、结构等方面的整合难度相当大。也有人认为,这是明智之举。双方的合作将会对好运多顾客的服务上一个新台阶,也为好运多供应商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目前,中国零售业整合度仅有20%,远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中国零售业100强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仅为10%,市场处于分散状态,需要通过资本并购方式进行整合。因而,有人认为,中国零售业并购浪潮将在今后的5年内保持一种旺盛的状态。外资零售企业以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先进的经营管理将成为并购的主要参与者。部份品牌的民族零售企业也会加强对重组并购方式的使用力度,并成为被重组并购的对象。

7. 外资进入我国商业地产业也很频繁。先后有:摩根士丹利以5.3亿元收购上海徐汇区的高档住宅项目;美国私募基金华平集团出资3000万美元收购上海中凯房地产开发管理有限公司25%的股权,以进入内地楼市;美林国际等海外基金认购地产公司上海置业本金总额为12.396亿元的债券,从而间接介入沈阳和无锡新城项目;荷兰金融机构ING 集团(ING基金)收购深圳地产企业金帝集团一下属公司49%的股权。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案中,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外商谋求对目标企业控制权的意图更加强烈。与2000年以前相比,现在外商在投资并购中控股的比例明显提高,股东排名均在前列。二是,外商的系统化并购日渐明显,外商不仅向单独企业并购,而且还注意对一个产业的上、中、下游产品或关联企业进行横向投资。三是,外商投资并购的金额日趋增多。据不完全统计,跨国公司在对中国企业的并购中,涉及金额超过一亿美元的占50%以上。数亿美元的并购案屡见不鲜。

跨国公司对我国某些行业的企业已经实现了控制权。在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皮毛制造、文体用品等四大行业中,如按销售收入计算,外资所占比例均已超过50%;在纺织业、机械制造业、仪器制造业、电子通讯设备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如按利润计算,外资均占50%以上;如按市场份额看,外资生产摄像机和传真机分别占99%和98%,移动电话为80%,计算机为75%,轿车和电子元件为70%,机床为63%,微型计算机为60%。当前,外资对我国某些行业和其主要产品已经实现了控制目标,但能否同样视为对我国支柱产业已达到了垄断的目的、危及到我国产业安全或者说国家经济安全,这是一个值得商磋的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下,外商不满足在华的绿地投资,他们力图采取并购的方式直接占领中国市场,选择行业的排头兵作为并购的重点,利用国有企业改制和地方推进国有产权改革的时机,加快并购的步伐。因而,引起人们的担忧,担忧外资大量的并购可能形成对我国重要行业的垄断,可能导致我国自主品牌受到威胁,可能影响中国企业的规模扩张与国际化,最终威胁到国家经济安全,增加了国家经济的潜在危险。

这种担忧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对国家经济安全的支柱产业和企业完全不设防,只强调按市场和资本意志行事是不对的,也是错误的。纵观世界,任何独立自主的国家,都对外资并购施加了种种限制,尤其是发达国家,这种限制都有很长的历史。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必须对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和核心技术保持控制权。因此,在国际投资市场中,如何趋利避害,维护产业安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跨国并购是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方式

在我们重视跨国并购可能对产业安全带来隐忧的同时,也必须从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国内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全面客观地看待跨国并购。不能将跨国并购都视为损害了国家产业安全。需要充分看到外资并购对推动我国国有企业改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能把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遭遇到困难就上升为国家产业安全,这样做,往往会以产业安全为名,行保护之实。探讨这个问题应持的基本原则是,开放市场和保护市场相结合,需要认识到产业安全内涵的变化,用辩证、动态的眼光对待新形势下的国家产业安全。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外资一直以绿地投资为主,这与国际上资本流动的态势正好相反,发达国家引进外资,并购占80%以上。跨国并购已成为国际资本流通的主要形式,也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的主要方式。

并购本身是正常的经济活动,是企业之间的博奕,它体现了资本的逐利性质。近两年来,跨国并购在国际投资市场发展迅猛的原因之一是,前几年主要国家中央银行全面实行低利率,跨国收购者有充足的廉价资金可供使用,特别是日本自2001年开始实施零利率政策后,廉价的日本资金流向海外市场。国际油价的持续上涨或在高位徘徊,也给石油出口国带来了数千亿美元的额外收入。这笔可观的石油美元也需流向市场,寻求投资。这些因素又推动了国际私人股本基金得以发展和扩大。传统的私人股本基金多数属于创业基金(即以绿地投资为主),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其运营特点呈现显著变化,从创业投资转向扩展融资,进行跨国并购和兼并,重组企业提高盈利,然后再出售或上市,以换回高额回报。从2003-2005年,无论是在美国还是欧洲,并购或夹层基金的筹资额相当于创业基金额的3倍左右。

从外部条件看,国际资本充裕的流动为我国引资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是我们也需要适应当前国际资金运营新的特点,采取新的引资模式,以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

跨国并购将是我国利用外资的新途径。其原因是:

第一,当前,国内传统制造业已出现饱和状态,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和能源、资源的约束,将会影响外资绿地投资的进一步发展,外资并购在我国的增长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引导外资以并购、参股、再投资等多种形式参与国内企业改造,积极探索盘活国有资产的方法,也是我们的内在需要。

随着我国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未来服务业跨国并购将会增加。另外,到2010年,根据国资委提出央属国有企业要缩减到80-100家,出现在中央企业中的并购和东北老工业地区的并购将会逐渐增多。对这一发展趋势,既不要担心它,也不要轻视它。

第二,一些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实现多元化,已经是一个明确的改革方向。中国现有40多万家国有企业,对其进行资产重组需要一笔可观的资金。要使现有国企产权结构多元化,国内民营资本明显不足,而跨国资本则是重要的现实来源。当今,跨国公司资本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资产重组,这为我国国企改革和资产重组提供了一个机遇。跨国并购能够使国企存量变现获得大量资金,用于弥补社会保障资金的不足。跨国并购不仅可以引进资金,更重要的是可以引进技术、营销、管理等知识资本,以利促进国企战略重组和技术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

第三,外资并购将有助于加强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企业生产要素的整合,包括企业经营目标和经营方向的整合。通过并购,中国企业可获得品牌和技术并使得这两种在中国企业比较薄弱的要素得以加强。跨国并购也有利于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建设,对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有益的。

三、对跨国并购的监管和引导

并购投资比绿地投资要受到更多约束,因为,绿地投资没有直接消灭内资同行企业,没有直接减少市场上的竞争,而并购投资则是直接消除了内资同行企业,直接减少了市场上的竞争,容易形成行业垄断。因此,大多数国家为了保护产业安全而设置了难以跨越的法律障碍。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对外资并购的引导和规范”。对外资并购宜疏不宜堵。因而,处理好跨国并购与产业安全的关系和对外资并购加强监管及指导,则是规范跨国并购的两个重要问题。

(一)产业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安全应通过立法、产业政策、贸易救济措施等手段加以保护。保护是手段,安全是目的。

产业安全是指本国资本要对影响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掌握控制权,这些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本国的资金、技术和品牌。在经济对外开放条件下,跨国公司在进入支柱产业的深度和广度上应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以保持我国支柱产业的国际控制力和竞争力。同时要创造条件,使受保护的产业对国外各种不稳定的因素具有较强的抵御和抗衡能力,以保证我国经济稳健地发展。

产业保护应以积极的态度为出发点、以积极的效果为目的。保护的前提是在WTO 规则允许的范围内,目的是促进受保护产业的有效竞争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而不是保护其垄断利润或利益不受国内外竞争的影响。保护的手段,主要是运用WTO 的有关规则,合理维护产业安全的合法效益,并通过合理的产业政策、竞争政策,支持和鼓励企业进行自主研发和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产业保护不是全方面的保护,而是有目的、有差别、有选择、有限度地保护。依据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选择对国家经济发展有关键性和敏感性、并在现阶段面临严峻对外竞争的产业,对于那些夕阳产业和该转移的产业要敢于放弃。

产业保护不是对整个行业都要进行保护,而是在对重点产业进行细化的基础上,对重点产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同时,又要对产品的保护确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要突破产业安全的范畴,应在维护国家综合安全框架下,统筹考虑保护产品的范围。

产业保护应以合理限制,适度保护为原则,对一些幼稚产业、国际竞争力较弱的民族产业和高科技产业,采取某些保护性产业政策。对产业保护应有一个全面、准确的应用。要从全局,大处着眼,理解保护产业安全的内涵。不能仅仅盯着案例来判断。这样就可以避免或减少时常出现的争论。

出于对国家或是民族利益的考虑,当今,各国和中国都一样把产业安全的保护作为国家的基本政策,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了某些“限外令”。但是,“限外令”不等于杜绝和限制跨国并购。

(二)只要能够规范跨国并购的行为,不仅会有利于我国产业的发展,又可达到产业安全的目的。因而对其不宜掺杂太多的民族因素。在明确外商控股和并购国有企业产业导向以及确定可以参与并购的产业领域的原则下,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欢迎外商进行并购。

长期以来,我国没有一部完整的规范并购活动的法规。在2000年以前,外资并购基本上没有在国内展开。2003年3月,有关部门联合颁布《外国投资者并购国内企业暂行规定》之后,外资并购境内企业逐渐增加。通过几年的实践,外资并购活动,在审批、监管、资产评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反垄断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显现出原来的法规不够细化和全面。2006年8月8日,在《暂行规定》的基础上,国内有关部门重新修改制定并颁布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简称《规定》)。

《规定》中明确,“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并取得实际控制权,涉及重点行业或可能影响国家经济安全或导致拥有驰名商标或中华老字号的境内企业实际控制权转移的,当事人就此应向商务部进行申报,地方商务机构不可直接审批。”“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向商务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报告:(1)并购一方在中国营业额超过15亿元人民币;(2)1年内并购国内关联行业企业累计超过10个;(3)并购一方在中国市场占有率已达到20%或由于境外并购使其与有关联企业市场占有率达到25%,都必须接受反垄断审查。另外,《规定》还就企业的资产评估和换股并购等都作了明确的法律规定。

《规定》的颁布,对外资并购行为的监管有了法律的依据。人们所担心的并购可能影响国家产业安全和出现市场垄断等问题从法律上有了防范的依据。跨国并购在我国呈上升趋势,我们对并购的认识正在逐步加深。随着并购案例的不断增多,可能还会出现其他问题,现行的《规定》仍需不断完善,其他相应的法规也需及时研究,适时出台。

跨国并购对市场竞争可能呈现的影响,要根据不同产业和产品的特点,对相关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既不能简单地论定并购会造成集中,产生垄断,妨碍市场有效竞争,也不能排除并购可能产生反竞争的效果。关键是加强对并购的有效监管。

第一,要构建一个以反垄断为核心的规范市场竞争的并购审查体系。迄今为止,我国《反垄断法》尚未出台,一些反垄断条文散见于行政条例和规定中,没有形成一个明确和完整的反垄断体系。根据我国现实国情,加速《反垄断法》的立法,以利对外资并购进行有效监管。

第二,尽快建立国家战略利益管理机制,包括:制定国家必须控制的产业和相关企业名录;建立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案例监测机制;加强政府机构的严格审查制度;组织和完善相关专家的论证机制等,从而有助于把外资并购纳入我国经济发展的正常轨道。

上一篇:香港回归,不变中的万变之源 下一篇:中欧贸易的又一新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