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跨国投资对山东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时间:2022-10-02 04:46:21

促进跨国投资对山东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跨国投资主要指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是国际间资金流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往往同对外贸易以及引进先进技术联系在一起,对东道国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跨国投资在山东省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对于提高山东产业竞争力而言有利有弊,可谓一把“双刃剑”。探寻利用跨国投资提高山东产业竞争力的政策措施,兴利除弊,对于提高山东综合实力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 跨国投资对山东产业竞争力的积极影响

第一,从引进外资的规模来看,跨国投资为提高山东省产业竞争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山东省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经济往来,世界500强企业截止到2005年有122户落户山东。近年来,山东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不断增长, 2002年到2005年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54.3%、48.9%、22.7%、3.1%,2006年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5%,总投资过亿美元的项目7个,2007年一季度吸引外商直接投资30.6亿美元,同比增长10.2%。与全国其他省、直辖市相比,山东省引进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在2003年、2004年仅次于江苏和广东省,位居第三,有6个城市被评为“中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不仅为山东省的企业直接获得更多的技术、专家、资本、管理经验和市场渠道创造了条件,而且为今后引进外资积累了经验,为提高应对全球化挑战的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山东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实力不断增强。

第二,从跨国投资的区域流向来看,跨国投资有利于山东半岛产业集聚优势的发挥。主要沿海城市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等在山东省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中发挥主要力量。在跨国投资的带动作用之下,这些城市已经形成交通运输设备产业群、电子信息及家电产业群、纺织服装产业群、化工医药产业群、食品产业群等五大产业集群,今后应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及产业优势,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抓住国际经济结构大调整的机遇,全面提升自身经济发展层次。

第三,从跨国投资的产业流向来看,跨国投资在客观上推动了山东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发达国家对外投资和产业转移大致经历了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三个阶段,这一特点基本符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规律。发达国家在山东省的直接投资已经经历了第一和第二阶段,当前正处于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提升的时期。另外,第二产业一直是外商在山东省投资的热点,第三产业吸引外资力度也正在加大,2006年,服务业成为外商投资热点,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这有利于加快二、三产业发展,降低第一产业比重,推动产业结构在产业重心沿三次产业依次演进的过程中得到优化升级。

第四,从跨国投资的投资偏好来看,跨国投资促进了山东省支柱产业生产能力的提高。从2001年到2004年,外商在制造业的实际直接投资额占实际直接投资总额比例分别为70.2%、78.3%、78.6%、83.6%,可见,跨国投资在山东省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外商在制造业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山东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有利于发挥山东省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提升山东产业竞争力。

第五,从跨国投资的技术水平来看,有利于山东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十五”期间,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引进外资力度加大,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利用外商实际直接投资总额自2001年到2004年各年分别为25600万$、56688万$、51956万$、63526万$。 高新技术开发区引进外资项目及资金规模增长较快,省级及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开发区2003年引进外资项目数464个,实际利用外资千万美元以上的仅有34个, 2004年引进外资项目数1201个,占批准入区项目总数的28.4%,实际利用外资千万美元以上120个,2005年引进外资项目749个,占批准入区项目总数的20.9%,实际利用外资千万美元以上达到174个,这种局面对于山东省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高新产业的迅速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外商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也有所提高,技术水平普遍高于本土同类行业的水平,有相当比例的跨国公司提供了填补山东省空白的技术,直接促进了山东省产业技术进步。

二、跨国投资在促进山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山东省实际利用外商投资总额中,青岛、烟台、威海三市引资占据绝对优势。2003年三市引资所占比重总和高达70.2%,2004年增长到76.3%。世界500强企业2004年在山东省投资项目共160项,其中有97项投向青岛,22项投向烟台,2005年在山东省投资项目共209项,其中有111项投向青岛,33项投向烟台。可见,山东省各地区引进外资分布不平衡现象严重,长此以往,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会更为严重,加之跨国投资具有特定的产业偏好,对各地区产业协调发展和结构联动升级也会造成不利影响,不利于山东省产业竞争整体实力的提高。

第二,跨国投资在山东省的产业结构有待优化。首先,外商直接投资在三次产业中高度集中于第二产业,以2004年为例,外商直接投资在第二产业投资总额749649万美元,占投资总额的86.2%,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投资分别只占投资总额的3%和10.8%。其次,在各次产业内部,外商直接投资的高度集征也很突出:在第一产业中,主要是集中于农业,2004年农业引进外商直接投资12081万美元,占第一产业引资总额的44.9%;在第二产业中,主要是集中于制造业,2004年制造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727002万美元,占第二产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97.2%;在第三产业中,主要是集中于房地产业,2004年房地产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额44436万美元,占第三产业引资总额的47.5%。 以上数据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在山东省高度集中于第二产业的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房地产业,原因在于看重这些产业较好的发展基础、广阔的市场前景以及相对较高的利润率,其投资促进了这些产业的发展,但是,对于山东省产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作用有限。

第三,从总体来看,外商投资的技术含量不高,投资项目重点着眼于利用廉价的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在高新技术产业直接投资所占比重只有7.4个百分点,对于提高山东产业技术水平的促进作用不大。而且,跨国资本加强了核心技术的保护,主要采取独资的形式设厂,不利于本土企业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不仅降低了技术溢出作用,而且突出了对本土企业的挤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土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三、有效利用外资,促进山东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跨国投资对提高山东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具有双面性,只有制定出全面、有效的政策措施,抑制和减少跨国投资的负面影响,才能充分发挥跨国投资在提高山东产业竞争力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一,加强和改善对跨国投资的管理。首先,本着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透明的原则制定管理程序,力求保护有节,开放有度。要准确把握跨国投资的目的和动机,合理确定外资进入的方式、投资范围和投资比例,严格控制投机性投资,避免资本流动的负面效应,并与国外政府进行协调监管,防止跨国资本在省内市场形成垄断。其次,增强银行执行外汇管理法规的意识,转变政府职能,政府从直接管理企业转为重点监管银行,提高监管效率,改进管理方式,简化外商投资企业的办事手续,降低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资金运作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和运转机制。再次,简化外商投资审批程序,减少审批内容,制定、实施标准化审批制度,建立外商投资审批责任制度,并且避免将“减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内容”绝对化为完全取消审批制。另外,鼓励跨国公司通过BOT、TOT,PPP等多种方式进行投资,并且根据山东省实际情况进行积极探索,推动国有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利用跨国投资进行国有资产改组、改造,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最后,建立高效、便捷的投资信息网络,及时、准确的风险投资信息及国内外风险投资市场和技术投资市场信息,引导跨国投资合理流动和高效使用。

第二,采取积极有利措施,充分发挥和利用跨国投资的技术外溢作用。技术外溢效应是跨国投资在投资过程中对东道国相关产业或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生产技术、管理技术、营销技术等产生的提升效应,是一种非自愿的外部效应。出于趋利性目的,跨国公司会保留先进技术以维持竞争优势,从而降低技术外溢效应,这与东道国引进跨国投资的目的背道而驰,因此,研究并设计增强跨国投资技术外溢效应的途径是必要的。其一,要加强软硬环境建设,增强对技术实力雄厚的大型跨国公司的吸引能力,引导跨国公司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和亟需技术改造的传统产业,并鼓励跨国公司以技术外溢效应较强的资本并购形式进入。其二,力求在同一行业引入多家跨国公司投资,从而抑制垄断,扼制“技术封锁”。其三,通过优惠政策引导跨国资本进入产业后向关联度较高的产业,以此扩大跨国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其四,改革科技创新体系,在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科技服务中介机构作用的前提下,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提高对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其五,人才回流是跨国投资技术外溢的重要渠道,要改变山东省人才回流较少的现象,合理引导在跨国公司从事技术、管理等工作并且经验丰富的人员回流到本地企业。

第三,确立并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地位。美国的波特教授提出了著名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国家菱图”理论,这一理论提出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六个因素,其中,企业竞争力的高低是影响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只有充分利用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各种有利因素提高自身竞争力,才能影响其他因素并促进其他有利因素充分发挥作用,进而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山东省企业竞争力整体水平较低,与来山东投资的跨国公司相比竞争力明显不足,抑制了山东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因此,山东省制定引进跨国投资的政策必须考虑到企业的主体地位及其影响。一方面,要抓住跨国公司在山东省扩大投资的机遇,积极调整利用外资的政策,加快企业规模化建设,把企业做强做大;另一方面,山东省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内部联合的必要性,推进省内企业资产组合与重构,只有增强本土企业规模实力,才能在引进跨国投资尤其是跨国并购中占据优势。诸如信息业的海信和浪潮,家电业的海尔、海信、澳柯玛、小鸭,钢铁业的济钢、莱钢等企业都应该积极探索整合同业实力的路子。

第四,建立健全市场竞争体系。竞争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市场竞争体系,形成与跨国投资要求相适应的市场环境。首先,利用跨国投资加速要素市场体系的培育,为跨国资本运作提供良好的载体与依托。培育要素市场体系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市场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并且积极利用外资力量,鼓励跨国资本在金融、电信、房地产、劳动力市场等要素市场进行投资,使山东省市场体系建设直接与国际接轨。其次,打破地方市场割据的局面,促进十七地市地方市场一体化,实现各类资源在省内市场的自由流动,这不仅有利于形成整体合力,提高山东省整体产业竞争力,也有利于促进跨国公司增加在山东省内陆地区的投资,减少跨国投资区域分布不合理带来的负面效应。再次,市场法律制度不健全是阻碍跨国投资进入山东省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整顿市场秩序、完善市场法律体系是当前市场竞争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最后,要抓好风险预警与防范管理,维护资金运作安全,防范跨国资本损害山东经济安全和企业利益的行为。

上一篇:中国服务贸易出口规模竞争优势分析 下一篇:香港回归,不变中的万变之源